APP下载

许开祯:官场比小说复杂得多

2014-12-13化定兴

清风 2014年8期
关键词:官场腐败官员

文_本刊记者 化定兴

许开祯:官场比小说复杂得多

文_本刊记者 化定兴

2004年,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一名作家正在此吃着斋饭,闭关修炼,潜心研习佛法,也在思考他的人生方向。此前,他做过政府秘书、乡企厂长、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副总经理。“人要轻装上阵,但现实让我们背负了太多。”在寺院这种安静、脱俗的地方,他看清了自己的内心。

10年过去,他早已因出版多部官场小说而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许开祯这个名字。36岁那年,许开祯辞去国企高管之职,决心从事文学创作,但刚开始时,他所写作品却一直无处发表。“离职后苦写两年多,之所以一个字发不出去,原因在于我对文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不是因为爱而回到书桌上写作,而是想用文学来证明另一个许开祯。这种世俗或功利的驱动让我的文字一开始便沾染了投机主义的东西。”许开祯告诉本刊记者。

因此,38岁那年,许开祯来到了鸠摩罗什寺,他从信众和居士身上,看到了一种虔诚。“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什么都值得怀疑,什么都值得批判,但有一样你必须坚信,就是人活着,必须得有信仰,如果信仰丢失,人是找不到方向的,也是没有乐趣的。”这是寺庙生活对许开祯最大的启示。

2006年起,随着《政法书记》《打黑》《打黑2》《省委班子》《省委班子2》等官场小说的发表,许开祯的修行终于修成了正果,也对成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成功不是他人给你的界定与评价,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对我而言,走了不少弯路,冒了不少风险,最终将自己的爱好变成自己的事业,将写作变为终生可以从事的职业,并能依靠它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这就是我的成功。”

“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生活是种苦刑”

1966年,许开祯出生于甘肃一贫困山区,年少时,他读过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那时便在心里有了文学梦。1981年,许开祯考入省城一所中专学校,专业是水利工程管理,三年后被分配到甘肃某县政府当秘书。那时的秘书跟现在不同,县领导没有专职秘书,所谓秘书也就是政府干部,很多时候是跟领导下乡,下乡回来整理领导活动资料,也帮领导写讲话稿。在县政府上了一年班,许开祯又参加了一次进修考试,读了两年大学,学的专业是工业与民用建筑。

公务员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许开祯看来,甚至还有些枯燥。“在体制内,有时你是很难发出自己声音的,你必须学会附和某一个声音。”1995年,许开祯做过一件事:跟单位请半年假,出去流浪。当时他觉得流浪是一件挺酷的事,但出去后才知道,那是身心的一次炼狱。许开祯走过许多地方,不是风景区,也不是大都市,而是沙漠。他到了一条叫作双龙的沟里当过淘金客,给金矿主干苦力活。半年后回到小县城,许开祯决定从政府部门跳槽,进入一家国企。“那个时候,国企相对充实,一方面能让自己的所学有所发挥,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平台让我施展。人在年轻的时候,施展很重要,过于稳定,过于陈旧的生活不但消磨人的意志,更容易让人走向衰老。”

国企六年,许开祯呆过不少岗位,也干了不少事,先是做厂办秘书,最后进入企业高管层,担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赢来一年1亿多元的销售额。

在政府工作的时候,许开祯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也发表了一些散文、诗歌。到国企不久,他便彻底离开了文学,完全成了一个商人。几年后,更大的困惑涌来,于是,许开祯毅然辞职。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辞职,是因为心中始终有文学梦。“不管是在国企,还是在政府部门,我都有一种虚度年华的感觉,这种感觉很折磨人。尤其是在政府时,我会觉得那种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日子是一种苦刑。”

在中国的话语体系里,那时的许开祯已经算是成功者,如果坚持下去,成就会更大,转型毫无必要。许开祯当年的同事、同学,目前有做县委书记、县长的,也有市里部门的一把手;当年没考进大学的,有的也已经在企业做得风生水起,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而作家在当下并不令人艳羡。

进国企时,许开祯正好30岁,是人生的而立之年;6年后,许开祯感觉自己的人生积累差不多了,为写作的准备也厚实了,而且自己已不再年轻,这时候他做出了一次重要选择——逃离体制,开始专职文学创作。

与很多人不同的是,许开祯走得并不挣扎,似乎已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在体制内时,从没有‘权欲’,更没有成就感,这可能是我能轻易走出体制的主要原因吧。在我看来,所谓的成就,是一个人必须在自己走过的路上留下脚印,这脚印哪怕是歪斜的,但必须是你自己踩下的。”

“官场小说不是官场秘籍”

虽然从事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但许开祯的创作并没有那么顺畅。将近5年时间,许开祯一个字没有发表出去,收入更是为零。这对于一个打算把后半生彻底交给文学写作的人来说,不只是残酷,几乎是要命的。“这期间我有过怀疑,也有过绝望,但是从没想到要放弃,因为我已无法选择放弃,或者说不能有别的选择,只能一条路走到黑。那5年的岁月,对我而言,真是一种苦难。”许开祯对记者坦言。

许开祯最初的创作方向是乡土题材的小说,他对西北民俗和风土人情着迷,觉得只有写这类小说才是正道,而写官场小说则可以说是纯属偶然。那时,公安部有一家大型文学刊物向许开祯约稿,想要他写一部反映政法战线的作品,正好他手头握有一些资料,于是马上开工。这就是后来给许开祯带来知名度的《政法书记》。这部作品写得很顺利,不到3个月就完成了,但由于对公检法内部的腐败问题揭露得太多,最终这部小说未能在刊物上发表,后来被一家出版公司拿走,便以实体书形式面世。没想到这部小说在当年很火,一下就让许开祯成了畅销书作家。“《政法书记》这部作品的走红,打开了我的另一扇窗,这时我自己才知道,除了对乡村题材的积累,我还有另一座‘井’,这‘井’就是我国企六年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的很多国有企业都可以说是一个变了形的官场。许开祯在国企的时候,每逢春节,企业都要向地方部门如工商税务、银行、质检物价等,还有省里一些部门送礼。这种送礼几乎以半公开的方式进行,名义上是过节前的礼节性拜访,实质上却是一种腐败。许开祯坦言,这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企业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送,企业就很可能贷不到款,就会被有关部门以各种理由来查;而且在有的地方这种送礼风气非常普遍,非常盛行,没有哪家企业敢无动于衷。至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腐败,名目更加繁多。企业内部有采购、外销、质检,每个环节都可能发生腐败。尤其销售环节的回扣,既牵扯到企业内部人员的腐败,更牵扯到社会层面的腐败。在国企的那些日子,许开祯几乎每天都有饭局,每天都要接待银行或政府部门的领导,“吃拿送”非常多。这些生活后来成了许开祯写作的第一手资料。

“近些年,官场小说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一是中国官场出了问题,权力寻租、决策不透明、权力变形、暗箱操作等比较普遍,潜规则横行,这些都让老百姓对中国权力场有了太多意见;二是中国权力场向来是封闭式的,官员在百姓眼里很神秘,他们的生活以及工作状态等都是百姓也就是读者想知道的,于是官场小说就成了一扇窗。”许开祯说。

在现实中,不少人将官场小说当作升官宝典或是官场秘籍来读,许开祯就遇到过好几位这样的读者。但在许开祯看来,小说虽然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官场中发生的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其中有荒诞也有滑稽,但要说官场全是这样,那就大错特错。“小说中的官场是可控的,是按作家的设计而走动的;现实生活却复杂得多,小说人物能成功处理的诸多事例,到了现实中,未必就能奏效。”许开祯说,“作家无论怎么想象,总是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已经揭开的许多腐败案,其腐败手段、腐败形式以及涉案金额都让我惊讶。其他小说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但官场小说有时候是低于现实的,相比丰富多彩的官场现实,任何一个作家都会感叹笔力不足。”

“不能简单把治理腐败推给政府”

为了写好小说,许开祯需要更多地了解现实。在写《打黑》的时候,许开祯曾到重庆,先后包了8辆出租车,每辆用1天,一是到曾经由黑恶势力开的夜总会等场地去看,另一个就是让出租车司机找一些了解情况的人,跟他们谈谈。在许开祯看来,任何一座城市,出租车司机都是最好的向导,也是最活跃的新闻发言人,他们掌握着大量来自“民间”的信息以及所谓的“幕后”。

不过,许开祯的作品不是对官场的简单描摹,也不是对官场的戏说或歪曲,更不是对官员的染黑,它是对官本位文化的探究,以及这种文化长期熏陶或浸淫下,官场中各色人等的变形。他们的压抑、苦衷,他们的种种心灵困境与折磨以及向上向善的挣扎。比如许开祯最满意的作品《拿下》,便抒写了官员个人的救赎史,是他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文学作品必须是向上的,向善的,很多官场作品出发点就错,着意在描黑、描黄,在放大社会阴暗面,扭曲官员的人性,将官员描写得一无是处,这是不正确的,说穿了是对官场的无知与不了解。优秀的官场作品,必须写出官场的真实,写出官员的良知,也就是中国官场的希望。”湖南作家王跃文的《国画》、阎真的《沧浪之水》被许开祯称作官场作品中的典范,具有经典意义,也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

在写作中,许开祯往往带着一种温情和悲悯。因为一些官员在走向罪恶的过程中,个人因素固然占很大成分,但是社会因素也不能不考虑。“个人的力量相比强大的社会来说,显然是渺小的,尤其是社会转型期,当一种洪流出现,比如物质主义汹涌而来时,靠个人的坚守就很难维系得了。”

作为一个作家,许开祯注重思考,对现实社会发出诘问,提出了批判。然而,解决问题要比提出问题复杂得多,也麻烦得多。“当前治理腐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治理任务推给政府,推给某一些人,每个人在治理腐败净化社会方面,都应该有所担当。”

确实如许开祯所说,腐败泛滥到如此程度,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是腐败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腐败的制造者、纵容者。现在,到医院看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熟人、塞红包;去单位办事,第一个想到的是能否找到熟人打个招呼,开个方便之门;开车违章,不是按规定及时去交罚款,接受交警部门的处罚,而是四处托关系,打电话;企业家要拿地,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拉官员下水,如何让官员给自己特殊政策;企业环保措施不力,环评过不了关,不是按要求按规定去下大力气整治污染,做自己该做的事,而是绞尽脑汁,想着怎么通过非正常手段拿到合法的环评报告。“特权思想不是官员独有的,它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不过是官员身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罢了。我们都痛恨腐败,但是一旦自己遇事,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非正常手段解决。”许开祯说。

写官场小说,许开祯有一个诉求,即希望让公权力更好地为民服务,让这个社会前进得温暖一点,发展得人性化一点。但他知道,指望用写作或用几本小说来让这个社会变得清明,是天方夜谭。许开祯说,当社会尤其是权力出了问题时,要想治理它,就得下猛药,动大手术。社会每往前走一步,都有无数人在行动,在努力。同样,想遏制腐败,想让社会变得清明,也必须由无数人共同去努力。

猜你喜欢

官场腐败官员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丘琼山巧对官员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搞”艺术的官员们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
腐败至死怎么死
官员在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