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呵护自尊 教育无痕

2014-12-13傅伯娟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顽童小树声乐

傅伯娟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拉个不停。家里人不堪其扰,纷纷向她求饶。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奏完一曲。突然,听到一位老妇的赞许声:“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女孩每天都来这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称赞:“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家人发现女孩早已不再是“锯床腿”了。后来才知道,树林中那位老妇是著名的声乐教授,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读完这则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位声乐教授装耳聋,仅用一次次的“赞扬”、“鼓励”就使小女孩找到乐感,最终学有所成。这是声乐教授尊重、呵护了女孩的自尊心,恰到好处地发展了孩子的爱好潜能,是教授与孩子保持平等地位,真诚鼓励孩子勤奋练习的必然结果。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否有所启发呢?

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如何教育纠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新疆的车钟琳老师在收取学生书费时发现甲生交来一张百元假钞,但同时甲帮乙也带来了书费,两人的钱混在一起不好区分。调查时,两位学生都流下了泪水,都说假币不是自己的,眼看一对好朋友的友谊出现了裂痕。车老师放弃追查:“你们相信对方明知是假币而故意这么做吗?”两生连连摇头。车老师说:“你们都相信对方的为人,但钱太多,再向家里要很难,还有可能导致家长间产生矛盾。这样吧,一百元我先垫付,本学期你们认真学习,待期末拿到奖学金再还我。”两生喜笑颜开,手拉手愉快地走出了办公室。车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声乐教授一样,不露痕迹,既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又促进了学生发奋学习。期末,甲乙两生争着把得到的奖学金还给了老师。

老教育家孙敬修看见几个孩子使劲摇晃一棵小树时,快步走过去,把耳朵贴在小树上。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在于什么。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晃断了。”孩子们听后,惭愧地低下头,然后和孙老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从此,孩子们不但不摇树,还当了小树的“卫士”。孙老对摇树的孩子不是大声训斥,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寓教育于幽默诙谐之中,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收到了“良性刺激”的效果。

教育学生,教师无不出于爱的目的,但只有让学生得到被尊重、被爱的体验时,他们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教育,进而改正不足。我刚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时,学校有一个出了名的“顽童”,该生成绩不好、爱打架、常旷课、怕作业,其他班主任不肯接收。瞅着噙满泪水的母亲、低着头的“顽童”,我对校长说:“就安排到我们班吧!”听我一说,“顽童”猛然抬头,眼睛发亮,我知道,那是感激的眼神。我抓住契机,像老朋友似的拉着他到一僻静处交心。我说,你低着头,说明对以前的表现有所悔悟,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老师信任你!支持你!加油!事后,我追踪观察,发现他也有闪光之点:下课时忙着擦黑板;别人不经意间扔下的纸团,他捡起丢进垃圾桶;喜欢帮体育老师拿活动器具……班会课上,我及时表扬,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生活上,也对他格外关照。食堂就餐,劝他多吃一点;学习文具遗失,及时给他补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顽童”终于在一次习作中写道:“我永远不会忘记傅老师,她像母亲那样,给了我温暖,给了我信心。是她不嫌弃我,收留了我,挽救了我……傅老师是我心目中的好朋友。”词语的润饰,语言的表达,虽不太准确,但句句发自内心,情真意切。

心的温度需要用心体恤,情的进发需要用情点燃。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任重而道远。教师要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出发,用爱的情感呼唤学生回归正途。声乐教授“赞扬”、“鼓励”式的无痕教育,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学习。

责任编辑:晏祥辉

猜你喜欢

顽童小树声乐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孔子劝顽童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路遇顽童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送你一棵小树
我们的小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