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四种实践取向

2014-12-13林宣龙孙瑜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林肯言语课文

林宣龙 孙瑜

教学必须有效是各类课程的共同诉求。然而,语文学科“有效”之度最难把握,一是长期以来课程性质(内含功能、目标)问题争议不断,业内业外人士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而导致我们很难把握,究竟应该追求哪些“有效”呢?

一、“言”“意”兼求取向

“言”与“意”,最早是我国玄学中的一对概念,继而在古代文论、近现代文艺理论中相继运用,其含义在不断演变、发展中。本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也大量借鉴“言”“意”关系学说,来诠释语文学习现象,完善语文教学实践。大致来说,“言”就是人的言说活动及其产生的言语作品,内隐其言语组织技巧、言语表达方式等形式元素;“意”就是言说者在其言语中反映的人情事理、情感意向、价值观念等内容元素。所谓“言”“意”兼求,是说阅读教学应该既注重启迪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不仅感受文本意涵的深远隽永,而且发现文字运用的匠心独运,进而懂得深刻的思想须依托完美的语言才能尽情闪耀其光焰,而绚丽的语言文字须包容深邃的意义才能充分彰显其价值。如《鞋匠的儿子》(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中,林肯所讲的三段话无疑是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要着力引导学生研读品味这三段话,体会林肯坦荡而真诚、谦逊而自信的高尚品格,以及通过盛赞父亲所表现出来的无比热爱普通劳动人民的伟大情感。然而,教学如果到此便以训练感情朗读来强化和升华对林肯人格的体验,那就是“失掉一半”的教学。因为,这样教学仅仅完成了“意”的开掘,还须启发学生进行“言”的品味。这三段话是林肯就职演讲的主体,他那深深感召听众的人格魅力以及深深震慑敌手的精神力量,正是依凭他过人的言语智慧和出色的演讲艺术来彰显的。所以,紧接着应着力引导学生思考林肯三段话内容有怎样的变化?其中始终不变的意思是什么?话中哪些措辞特别有力量、最感人?让学生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深究林肯整个演讲结构布局的严密逻辑,去咀嚼演讲之中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进而完成由“意”向“言”回归,落实语文教学以“言语学习”为重心的目标指向。

二、“情”“思”互成取向

“情”是情绪状态、情感倾向,是兴趣、动机、理想、信念,是心理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俗称情感智力;“思”是思维、联想、想象,是概括、综合、归纳、演绎,它们是心理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俗称认知智力。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过程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有机融合,是情感智力与认知智力的协同运作,只有在积极愉悦的情感状态中,才能展开最佳状态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活跃顺畅的认知活动中,才能获得最佳状态的情绪体验,这在心理学中又被称为“情知互动”现象。推及阅读,语言文字的理解体悟,无疑既须是认知智力贯穿始终,也须情感智力伴随始终;且与其他课程显著之别是:言语作品本身不仅思维严谨充满言语智慧,而且意象生动饱含情感力量。鉴此,阅读教学应凸显这一特征,创造“思”动而“情”随、“情”润而“思”畅的美好教学境界。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出于“思”“情”相映的考虑,教学可以这样设计:以充满激情与自豪的描述及盛赞唤起情感导人课题,直接引出开篇文字;紧接着指点学生聚焦课题中“圆明园”与“毁灭”两个语素,挈领起下文对应于此的两大部分;然后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这两大部分的具体内容:通过先采用速读画句的方法理清和把握段内结构形态、句间逻辑关系,再采用默读揣摩、吟诵体味、朗读表现等方法理解和领悟重点语言文字,借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描述的情境,在“移情入境”的心理经历中,首先深切感受圆明园设计之绝妙、建筑之恢宏、藏品之珍奇、价值之无比,继而深切感受帝国主义列强贪欲之极顶、行径之无耻、掠夺之疯狂、毁灭恶果之惨重;然后启发学生在“圆明园”曾经之盛大空前与列强对其掳掠“毁灭”之绝后的强烈反差中,趁热打铁回应、理解和感情朗读开篇的两个“不可估量”句子,学生将会愤激之情喷涌而出,爱国之心油然而生,达到“情”“思”相映的阅读佳境。

三、“内”“外”同进取向

学界认为,言语活动是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和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言意互转”的心理过程。“内部言语”是高度简约、高度浓缩、高度综合且高度直接地呈现意识和意义之原貌的“零语法”、“非逻辑”内在“心理语言”形态;“外部言语”是以符号的形态、线性的方式有规则、成体系地呈现或传递出意识和意义的外在“文本语言”形态。以这一原理观照语文教学,其发展语言的目标应该集中体现在提升“言意互转”能力上,即同步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能力。鉴此,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和停留于让学生领悟到课文蕴含的丰富内涵,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将内心领悟到的东西得以通过言说途径明明白白地传达出来,实现“内”“外”同进。如《黄山奇石》(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文,在重点介绍“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几块石头之后,最后以“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这样一段话结尾。教学本文时,抓住作者详写的几块奇石来品评、想象、体味,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朗读表现等方式,将其所能想象到的和所能理解到的外现出来;接着,通过“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略写内容和省略号所示的留白内容,激发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个性化表达,趁热打铁地启发:看着这些石头的名称,你脑海里会出现怎样一种奇模怪样呢?你会跟作者一样把它们的样子描述出来吗?还有,作者省略不写的奇石又是那些呢?这样,学生的言语活动就不至于“流产”在朦胧约略的“内隐”层面而得不到外化和发展。

四、“学”“导”相生取向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以生命共在的视界和教学有效的诉求来衡量,这个双边活动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主体性”,亦即努力营造师生相互融洽的和谐关系,努力建构相互成就的教学生活,由学“生”教,由导“生”学,使彼此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经验成长和生命丰盈的快乐。在教师看来,这里有两个要义:其一,要确认学生是与自己同样的主体存在,相信他们作为主体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要给予学生足够机会进行自学,让他们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自主发现和总结学习规律,自主反思和改善学习方法;其二,要确认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主体存在,其知识和经验储备、认识和学习能力处于相对薄弱状态,在其自学过程中须随时发现其实时需求,了解其疑难困惑,随时提供适时、适宜的启发、点拨、引导、帮助。如金立义老师执教《艾滋病小斗士》(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从材料相对松散、语言相对自由的文本中,瞄准了“竟然”、“坦然”、“依然”三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词语,以这三个词语作为发端,先要求学生对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进行解释和比较,然后让学生以这三个词语为关键词联系课文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再指导学生筛选优化保留三个:(1)身患绝症的恩希为什么竟然能一直挺到上学的年龄?(2)恩希又是如何坦然面对生活挺到上学年龄的?(3)恩希明知自己的生命随时可能结束又为什么依然在梦想未来?教师以这样三个词语为核心“牵出”三个统率全文内容的问题,作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问题探究的起始点和思维形成的生长点,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得以有重点地选择、有条理地推进课文精要语句的品读体悟,随着对三个问题答案的逐渐清晰、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渐深化,便从恩希至死不渝心怀梦想的“依然”、开朗乐观看待生活的“坦然”、出人意外挺到学前的“竟然”之间的内在关系中自然地顿悟课文的深意,让课堂教学收到了理想效果。

责任编辑:王天杰

猜你喜欢

林肯言语课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林肯航海家Nautilus加州海岸限量版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端午节的来历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背课文
林肯一季度在华销量破五千
林肯名言
亚伯拉罕·林肯: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