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实验引领学生走进化学殿堂
2014-12-12盛维标
盛维标
摘要: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认识了身边的物质,了解了身边的化学,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真正引进化学的殿堂。
关键词:化学实验;生活化;真实性;科学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8
生活化实验是指人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人为的控制条件、有目的地实施观察与探究化学规律的实验活动。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生活化实验是将该理念落实到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一、选取学生身边的物质作为实验用品,体会化学的真实性
1995年,印永嘉带领一批知名科学家编写了《21世纪的中心科学——化学》一书。印永嘉在前言中写道: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吃、穿、用及身体健康)有密切关连的学科。化学是真实的,是和我们的关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物质作为实验用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真实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身边,充分感受化学的真实性。
在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我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进行实验,例如:沪教版教材第一章《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教学,我让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些碳铵(农村学生)、生锈的铁器、陶瓷、塑料等一些材料,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了解这些物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原来就是研究身边的物质。
学习“物质溶解的现象”,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面粉、蔗糖、味精、食用油、食醋、洗衣粉等等进行溶解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溶解的现象,也对身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不需要老师一一讲解。
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学生实验”我让学生选取自己找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进行制取实验,学生找到的石头各不相同,实验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实验中有快有慢,有的根本没气泡产生,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为什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学生探究兴趣高涨,课堂实验效果很好。
二、选取生活的化学现象或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认识化学的科学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性贯穿整个学科体系之中,刚刚学习化学的学生这一方面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通过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问题作为实验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性的认识。
“天火”是指某个地区莫名其妙的失火现象。没有学过化学的人是不知道原因的,无法理解,甚至迷信地认为是天神对该地区的惩罚。学过“燃烧与灭火”我联系“燃烧”的条件解释了什么是“天火”,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化学上所讲的“自燃”。
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我联系学生喝汽水会打嗝的现象,开展了“为什么喝汽水会打嗝”的探究实验;学生发现熄灭蜡烛会产生一缕白烟,我设计了“白烟是什么”的探究实验。学习了“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有学生提出铜会生锈吗?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实验,探究铜的现象以及铜生锈的条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时遇见的一些常规现象或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既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又进一步认识化学学科的科学性。
三、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的化学情感和学习化学的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中完成的一类实验,这样的实验既有利于巩固学习的知识又利于认识化学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1.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学生学习化学往往开始兴趣很浓,但是随着学习知识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减弱,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不断来激励学生,让他们的兴趣得以保持,开展家庭小实验就是不错的方法之一。如: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我让学生自己回家用鸡蛋和食醋制无壳鸡蛋,第二天到学校展示。学习了“水的净化”我让学生回家自己制作净水器,在第二天的实验课上赛赛谁的净水器净水效果最好。
2. 开展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我们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多多的参与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弥补学生在校动手实验的不足,克服时间上、地点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实践机会,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我将学生三人分为一个小组,设计两份实验表格,让他们回家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检测家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设想、制定计划、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等,增强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很好地培养了自己探究的能力。
3. 开展家庭小实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学生自己自主地动手、动脑,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庭小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激发思维灵感大有益处。
家庭小实验的大部分器材是学生自己挑选,方案由自己设计,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过程。
大部分的家庭小实验我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完成的家庭小实验我会让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互相比较实验方案的优劣,实验的准确性,成果的优劣等,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生活化化学实验,节约了实验资源,增多了学生体验,促进学生“知、能、情”有效结合与发展。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设计出更多的生活化的实验,就能将我们的学生一步步引进化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高.生活化实验伴你走进物理殿堂[J].江苏教育,2014,(14)endprint
摘要: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认识了身边的物质,了解了身边的化学,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真正引进化学的殿堂。
关键词:化学实验;生活化;真实性;科学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8
生活化实验是指人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人为的控制条件、有目的地实施观察与探究化学规律的实验活动。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生活化实验是将该理念落实到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一、选取学生身边的物质作为实验用品,体会化学的真实性
1995年,印永嘉带领一批知名科学家编写了《21世纪的中心科学——化学》一书。印永嘉在前言中写道: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吃、穿、用及身体健康)有密切关连的学科。化学是真实的,是和我们的关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物质作为实验用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真实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身边,充分感受化学的真实性。
在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我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进行实验,例如:沪教版教材第一章《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教学,我让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些碳铵(农村学生)、生锈的铁器、陶瓷、塑料等一些材料,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了解这些物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原来就是研究身边的物质。
学习“物质溶解的现象”,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面粉、蔗糖、味精、食用油、食醋、洗衣粉等等进行溶解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溶解的现象,也对身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不需要老师一一讲解。
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学生实验”我让学生选取自己找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进行制取实验,学生找到的石头各不相同,实验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实验中有快有慢,有的根本没气泡产生,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为什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学生探究兴趣高涨,课堂实验效果很好。
二、选取生活的化学现象或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认识化学的科学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性贯穿整个学科体系之中,刚刚学习化学的学生这一方面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通过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问题作为实验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性的认识。
“天火”是指某个地区莫名其妙的失火现象。没有学过化学的人是不知道原因的,无法理解,甚至迷信地认为是天神对该地区的惩罚。学过“燃烧与灭火”我联系“燃烧”的条件解释了什么是“天火”,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化学上所讲的“自燃”。
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我联系学生喝汽水会打嗝的现象,开展了“为什么喝汽水会打嗝”的探究实验;学生发现熄灭蜡烛会产生一缕白烟,我设计了“白烟是什么”的探究实验。学习了“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有学生提出铜会生锈吗?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实验,探究铜的现象以及铜生锈的条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时遇见的一些常规现象或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既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又进一步认识化学学科的科学性。
三、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的化学情感和学习化学的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中完成的一类实验,这样的实验既有利于巩固学习的知识又利于认识化学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1.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学生学习化学往往开始兴趣很浓,但是随着学习知识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减弱,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不断来激励学生,让他们的兴趣得以保持,开展家庭小实验就是不错的方法之一。如: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我让学生自己回家用鸡蛋和食醋制无壳鸡蛋,第二天到学校展示。学习了“水的净化”我让学生回家自己制作净水器,在第二天的实验课上赛赛谁的净水器净水效果最好。
2. 开展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我们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多多的参与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弥补学生在校动手实验的不足,克服时间上、地点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实践机会,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我将学生三人分为一个小组,设计两份实验表格,让他们回家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检测家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设想、制定计划、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等,增强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很好地培养了自己探究的能力。
3. 开展家庭小实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学生自己自主地动手、动脑,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庭小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激发思维灵感大有益处。
家庭小实验的大部分器材是学生自己挑选,方案由自己设计,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过程。
大部分的家庭小实验我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完成的家庭小实验我会让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互相比较实验方案的优劣,实验的准确性,成果的优劣等,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生活化化学实验,节约了实验资源,增多了学生体验,促进学生“知、能、情”有效结合与发展。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设计出更多的生活化的实验,就能将我们的学生一步步引进化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高.生活化实验伴你走进物理殿堂[J].江苏教育,2014,(14)endprint
摘要: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认识了身边的物质,了解了身边的化学,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真正引进化学的殿堂。
关键词:化学实验;生活化;真实性;科学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8
生活化实验是指人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人为的控制条件、有目的地实施观察与探究化学规律的实验活动。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生活化实验是将该理念落实到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一、选取学生身边的物质作为实验用品,体会化学的真实性
1995年,印永嘉带领一批知名科学家编写了《21世纪的中心科学——化学》一书。印永嘉在前言中写道: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吃、穿、用及身体健康)有密切关连的学科。化学是真实的,是和我们的关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物质作为实验用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真实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身边,充分感受化学的真实性。
在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我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进行实验,例如:沪教版教材第一章《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教学,我让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些碳铵(农村学生)、生锈的铁器、陶瓷、塑料等一些材料,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了解这些物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原来就是研究身边的物质。
学习“物质溶解的现象”,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面粉、蔗糖、味精、食用油、食醋、洗衣粉等等进行溶解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溶解的现象,也对身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不需要老师一一讲解。
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学生实验”我让学生选取自己找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进行制取实验,学生找到的石头各不相同,实验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实验中有快有慢,有的根本没气泡产生,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为什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学生探究兴趣高涨,课堂实验效果很好。
二、选取生活的化学现象或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认识化学的科学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性贯穿整个学科体系之中,刚刚学习化学的学生这一方面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通过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问题作为实验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性的认识。
“天火”是指某个地区莫名其妙的失火现象。没有学过化学的人是不知道原因的,无法理解,甚至迷信地认为是天神对该地区的惩罚。学过“燃烧与灭火”我联系“燃烧”的条件解释了什么是“天火”,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化学上所讲的“自燃”。
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我联系学生喝汽水会打嗝的现象,开展了“为什么喝汽水会打嗝”的探究实验;学生发现熄灭蜡烛会产生一缕白烟,我设计了“白烟是什么”的探究实验。学习了“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有学生提出铜会生锈吗?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实验,探究铜的现象以及铜生锈的条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时遇见的一些常规现象或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既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又进一步认识化学学科的科学性。
三、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的化学情感和学习化学的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中完成的一类实验,这样的实验既有利于巩固学习的知识又利于认识化学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1.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学生学习化学往往开始兴趣很浓,但是随着学习知识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减弱,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不断来激励学生,让他们的兴趣得以保持,开展家庭小实验就是不错的方法之一。如: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我让学生自己回家用鸡蛋和食醋制无壳鸡蛋,第二天到学校展示。学习了“水的净化”我让学生回家自己制作净水器,在第二天的实验课上赛赛谁的净水器净水效果最好。
2. 开展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我们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多多的参与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弥补学生在校动手实验的不足,克服时间上、地点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实践机会,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我将学生三人分为一个小组,设计两份实验表格,让他们回家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检测家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设想、制定计划、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等,增强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很好地培养了自己探究的能力。
3. 开展家庭小实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学生自己自主地动手、动脑,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庭小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激发思维灵感大有益处。
家庭小实验的大部分器材是学生自己挑选,方案由自己设计,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过程。
大部分的家庭小实验我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完成的家庭小实验我会让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互相比较实验方案的优劣,实验的准确性,成果的优劣等,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生活化化学实验,节约了实验资源,增多了学生体验,促进学生“知、能、情”有效结合与发展。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设计出更多的生活化的实验,就能将我们的学生一步步引进化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高.生活化实验伴你走进物理殿堂[J].江苏教育,2014,(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