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无名的裘德》

2014-12-12汪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约伯裘德

汪艳

(四川文理学院)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无名的裘德》

汪艳

(四川文理学院)

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理论,研究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主人公裘德与圣经原型的联系,解析哈代在其小说中表现的宗教疑惑。

托马斯·哈代 诺思洛普·弗莱 原型批评 裘德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发表之初引来许多批评家的反对意见,他们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写作技巧颇有微词,认为其对婚姻制度进行抨击,其人物反叛无力而且毫无性格,其写作中无处不在的宿命论的因素近乎怪诞(Clarke,1993:240)。

现代的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这部作品。Penelope Vigar高度赞扬他的作品在展现历史真实方面达到了艺术的最高水平 (Clarke,1993:212)。Hasan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评价《无名的裘德》不仅是一部关于文化变革的小说,而且是对人类无可避免的挫折和痛苦的玄学思考(Clarke,1993:174)。国内的批评很多都在讨论其作品的婚姻观,对于其作品反映的作者的宗教疑惑讨论不多。哈代在其作品中主人公多次影射圣经人物。在塑造人物时,作者为何要引用这么多的圣经典故?虽然其作品中的人物与圣经人物有很多联系,但又有诸多不同,作者用意何在?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剖析《无名的裘德》中人物的圣经原型及其哈代的宗教疑惑。

一、原型批评和弗莱的理论

词源学中“arche”源于希腊语“arkhe”,是“最初、原初”的意思,“type”源于希腊语“tupos”,是“模型”的意思,所以archetype是指最初的或原初的模型或形式。在文学批评中,原型是指反复出现的叙述类型、人物类型、主题或意象,这些元素在很多文学作品或神话,甚至梦和社会礼仪中都有相似或等同的形式。

原型批评是20世纪早期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之一。弗莱吸收了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G.Frazer)的代表作《金枝》的核心思想,之后他又发展了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思想,将原型与文学的内在关联引用到文学批评领域,形成原型批评理论。

弗莱在他的著作《批评的解剖》中写道,原型作为“可遗传的单位”,是一种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Frye,1973:99)。原型不仅仅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会延伸到许多文学作品中,形成整体的原型象征(Frye,1973:100)。除了可遗传性外,弗莱还指出原型具有重复性,某些主题、情形、人物等都形成了文学作品这个大厦的建筑砖块(Frye,1983:48)。 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普普通通的意象,如大海、森林等,这些并不仅仅是巧合(Frye,1973:99)。

弗莱认为在西方文化中,反复出现的情节、类型、意象或人物的原型都与希腊或罗马神话、圣经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圣经故事的引用远远高于其他任何经典神话(Frye,1973:54)。

二、原型批评和《无名的裘德》

哈代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圣经典故的引用。Hands曾统计了哈代的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发现哈代的14部小说中有600多次圣经典故的引用,其中《远离尘嚣》、《还乡》、《苔丝》、《无名的裘德》引用频率甚高(Hands,1989:38)。

(一)原型人物分析:裘德和犹大

“Jude”“Judas”是普通的犹太名字,书写甚是相似。词源学上看,两个名字都起源于希腊语“Judah”(Klein,1971:396)。哈代用相似于圣经中的犹大命名主人公,并不是随意的,而且有着深刻含义的。根据弗雷泽的研究,先民们认为名字不仅仅是个标签,而是区别于别人的个性的展现(Frazer,1999:244)。弗莱进一步阐释,名字以一种独有的方式预示着故事(Frye, 1983:39)。《无名的裘德》主人公的命名就首先体现了作品的原型象征性。

犹大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他为了30银元而出卖了耶稣,耶稣被钉死后,他痛恨自责,自杀以赎罪。他成了叛徒的形象。叛徒犹大的故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犹大跟随耶稣成为其门徒;二是犹大为了钱财而背叛耶稣;三是犹大受到惩罚,失去钱财;四是犹大自杀。四步形成了追求——背叛——惩罚——自杀的故事模型。这种故事模型也出现在 《无名的裘德》中。

对于裘德来说,克日斯特敏斯特城(Christminser)是“希望之城”。Christminser是一个极富宗教意义的词,Christ指耶稣基督,minster指教堂。这个臆造的地名表达了裘德的宗教追求:进入大学求学,然后成为牧师。圣经中,犹大为了钱财而背叛耶稣,小说中,裘德为了女人而背叛了梦想。最后,正如犹大一样,裘德

得到惩罚,在绝望中自杀。

(二)原型人物分析:裘德和参孙

大力士参孙是以色列人,力大无比,徒手可以杀死雄狮。他多次打败以色列的外敌非利士人的进攻。但是,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总为女人而着迷。非利士人贿赂他的女人,大利拉(非利士人)让她套出参孙力大无比的秘密。 在女人的诱惑下,参孙说出了秘密,力大无比是因为他从来不剃头发,没有头发,他的神力也就没了。非利士人剃了他的头发,将其囚禁于监狱,让其受尽折磨。但是,上帝再次赐予他力量,他头发长出来,他抱住神庙大柱将其倾倒,压死了敌人。

参孙总是因为女人而失败。裘德也是如此。裘德虽有自己的目标,但总是躲不了女人的诱惑,正如参孙一样毁灭了自己。裘德和阿拉贝拉约会时的酒馆墙上就挂着一幅参孙和大利拉的画像,预示着裘德和阿拉贝拉的关系和裘德注定失败和痛苦的婚姻。被阿拉贝拉抛弃后,裘德有过自杀的念头,当他再次踏入酒馆时,发现竟是他们曾经约会过的同一家,参孙和大利拉的画像依然挂在那。故事最后,阿拉贝拉的丈夫死后,她又诱惑裘德与其结婚,此时的裘德显然成了“被剃光了头的参孙”。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参孙的形象强调了裘德的悲剧性。

裘德就是被剃头了的参孙,被人们鄙视,被社会抛弃。但不同于参孙这个圣经原型的是,裘德一直是默默无闻,徒劳地反抗。

(三)原型人物分析:裘德和约伯

约伯是个正直忠实的人。魔鬼用尽种种方法考验他对上帝的忠诚,夺走他的所有财物,让他的儿女全部罹难,让他身患重病。在历尽万般折磨后,他依然忠诚于上帝,最后上帝赐予了他原有的一切。

哈代也借用了这个圣经原型来塑造裘德。首先,裘德也具有约伯一样的宽容和坚持不懈。裘德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对克日斯特敏斯特(christminster)的无限向往、对苏的深厚感情都表现出他的坚持和忠诚不变的信仰。裘德年轻时,他认为克日斯特敏斯特城就是圣地,是“光明之城”,“智慧树生长在那里”(Hardy, 1999:27)。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然而,在维多利亚后期的社会现实中,穷人和普通人是没有机会进入大学成为牧师,真爱在社会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最终,裘德成为牧师的理想也只能是个梦而已。对于苏的爱,裘德备受指责和歧视,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孩子也逝去了,苏也抛弃了他,这是对他的沉重打击。他迷失了方向,茫然不知所措,在痛苦中沉吟。圣经原型中的约伯经受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魔鬼的残酷折磨,另一方面是他不能被妻子和朋友理解。同样,裘德也是身负双重压力,一方面是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失去爱情,另一方面他被社会所唾弃和指责。与圣经原型不同的是,约伯最终赢得了上帝的信赖而得到回报,而裘德一无所有,最终无名地逝去。

三、哈代对宗教的疑惑

哈代的作品总是最大化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生活,他关注平凡人的悲剧生活,并将这些影射到他的作品中。正如他在《无名的裘德》的序言中所写道的那样,这是一部写给所有人的小说,叙述肉体和精神的搏斗,述说那些无可实现的目标背后的悲剧(Klassen,1996:3)。作者运用了圣经原型中悲剧式的人物和情节模式,但又有些改变,裘德并没有像犹大一样悔悟,至死都茫然,没有像参孙一样再次获得上帝的帮助,也没有像约伯一样获得上帝的馈赠,裘德的一生是一种宿命式的悲剧,这表达了作者对上帝仁慈和宗教救赎的疑惑。

四、结论

原型理论的解读视角下,主人公裘德具有了多重圣经原型人物特点:犹大的反叛象征了裘德对宗教的反叛意识,参孙的弱点也正是裘德生命悲剧的原因之一,约伯的正直和诚实也是裘德的品质。综合了原型人物的特征,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哈代引用了诸多圣经典故,但又有变化,其重要意义在于怀疑和质问人们所普遍接受了的基督教义。

[1]Clarke,Graham Ed.Thomas Hardy Critical Assessments:The Contemporary Response[J].Vol.I.East Sussex:Helm Information Ltd,1993.

[2]Frye,Northrop.Anatomy of Criticism:Four Essays[M].Princeton:Princetor University Press,1973.

[3]Frye,Northrop.The Great Code:The Bible and Literature[M].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83.

[4]Hands,Timothy.Thomas Hardy Distracted Preacher?:Hardy’s Religious Biography and Its Influence on His Novels[M].Hampshire:The Macmillan Press,1989.

[5]Klein,Ernest.A Comprehensive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Dealing with the Origin of Words and Their Sense Development thus Illustrating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I].Amsterdam: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1971.

[6]Frazer,James George.The Golden Bough[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7]Hardy,Thomas.Jude the Obscure[M].London:W.W.Norton& Company Ltd.,Castle House,1999.

[8]Klassen,William.Judas:Betrayer or Friend of Jesus?[M].London:SCM Press Ltd,1996.

猜你喜欢

无名的裘德约伯裘德
《无名的裘德》中淑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地点的政治:《无名的裘德》中的地点与人物内心世界
《无名的裘德》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无辜受难
——论《约伯记》的“苦难”主题
论《无名的裘德》中的“基因决定论”思想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无名的裘德》
解读哈代《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命运
复调理论视角下的《圣经·约伯记》中约伯信仰构建
论约伯性格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