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婚恋观

2014-12-12罗春霞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父权制婚恋观莎士比亚

罗春霞 李 柏 曹 青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析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婚恋观

罗春霞 李 柏 曹 青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从女性的视角,借助女性形象来分析莎士比亚的婚恋观,寻找其婚恋观形成的原因,揭示其婚恋观中隐含的父权制意识,探讨其婚恋观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婚恋观 父权制意识原因分析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历史长廊中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人类第一名剧作家”(王佐良,何其莘,1995:239)。他创作的众多经典剧本中,爱情与婚姻是最重要主题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采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其婚恋观。莎士比亚女性主义阅读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莎士比亚戏剧阅读的一个全新的领域,之后此领域的研究不断。“女性主义研究的课题包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学和文学批评中对妇女形象的疏忽和歪曲,男性建立的文学史对女性作家的有意或无意的疏漏,父系制度对妇女读者的控制和利用。”(邱云华,2005:230-231)本文通过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借助女性形象来分析其婚恋观及形成的原因,其婚恋观在剧作中的体现,解读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立场及其所渗透的父权制意识。

一、莎士比亚的婚恋观及其原因分析

古往今来,每个人对爱情和婚姻都有自己的主见与观点,一代剧作家莎士比亚也不例外。在此问题上,他算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理想的婚恋观是:第一,男女有别,以男性为中心,女性要顺从男性,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完美女性,切不可过于强势;第二,家庭中女性要无条件地恪守职责,保持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诚。

没有凭空产生的观念,那么莎士比亚在剧作中透露的婚恋观是怎么形成的呢?①

第一,社会原因。文学创作源于现实生活。莎士比亚刚好生活在社会转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新旧社会的更替、新老观念的冲突使莎士比亚的创作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正所谓“转型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着英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英国妇女的命运沉浮”(王元梅,2012)。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英国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伊丽莎白女王个人政治力量暂时的影响。为回应此现状,莎士比亚表达了对女性的颂扬,对人性的解放,对人类的美好生活的夙愿。但“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女性无论是因为旧时代的禁锢,还是因为文艺复兴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妇女的地位,总之,女性仍被排除于社会生产领域之外”(刘会艳,李丙辉,2012:151)。在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社会动荡不安、王朝危机日益严重,莎士比亚深切感悟到婚姻在加入政治斗争、家族纷争、个人私欲后随时面临坍塌,进一步辨识和确认了婚姻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因此莎士比亚认为在男权意识的统治下,传统的婚恋观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婚姻的改革和新标准的实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第二,宗教原因。生活在宗教气氛浓郁的时代,莎士比亚的思想不免会被打上宗教的烙印。16世纪新教改革虽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在任何时候没有任何君主试图去改变或质问教堂对妇女的态度”(段海霞,2008:29)。纵观他的剧作会发现他给女性所定的行为标准、规范都与《圣经》上的教义大相径庭。彼得前书3章1-4节:“你们做妻子的要顺从自己的丈夫。”提摩太前书2章9-15节:“愿女人廉耻、自守……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莎士比亚作品中,具有这些温顺贤良品质的女性都会得到赞扬,认为女性存在的意义就是作为男性的陪伴者和顺从者。

第三,莎士比亚个人思想的局限性。莎士比亚的思想明显深受父权制的渗透,甚至可以说是控制。他所描写的形形色色的爱情和婚姻,男女之间的地位、对家庭的观念、对女性的看法等,都与父权制提倡的思想不谋而合。他虽没有歧视女性,相反非常尊重女性,欣赏女性的美丽,赞扬女性的品格与才智,但总的来看,他的思想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局限于父权制意识中,因此,他所推崇的婚恋观大致与传统婚恋观相符合。此外,莎士比亚创作初期,对人文主义的认识局限于爱、善良、仁慈和宽容。随着他对人文主义思想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对社会现实进行认真洞察后,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这些都为他婚恋观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二、莎士比亚婚恋观在作品中的体现

谈起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幸福婚姻与不幸婚姻,他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在他看来理想的婚恋观是:第一,男女有别,以男性为中心,女性要顺从男性,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完美女性,切不可过于强势;第二,家庭中女性要无条件地恪守职责,保持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诚。这样女性才能得到尊重,享有幸福的婚姻。若打破这些准则,爱情和婚姻则以悲剧收场。

《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作为爱情检验者,逃离到亚登森林这个理想国度里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检验奥兰多对她的真诚,最后成功为自己被放逐的处境找到一个避风港。《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朱利娅,作为爱情的挽救者证明了“真正的爱情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行为才是忠诚的最好说明”(莎士比亚,1994:112)。当她发现普洛丢斯另有心仪者时,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来挽救爱情。可见她的忠诚、坚韧和智慧是最后赢回普洛丢斯的重要因素。《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福德大娘与琣琪大娘是婚姻的保卫者,在贞操、名誉远远高于一个女人的生命年代,这两位大娘遇事果断、勇敢、辛辣当中带着强悍,成功地告诉了世人 “风流娘儿们不一定轻狂”(莎士比亚,1994:253)。《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深爱着公爵奥西诺,为了获得爱情,甘愿女扮男装做奥西诺的仆人,无私地为奥西诺奉献自己的爱。她的信念就是为自己爱的人获得幸福,哪怕这种幸福是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她勇于追求爱情,无私奉献的精神堪称女性的楷模。

莎士比亚笔下的这类女性都是男性心中美丽、智慧、贤淑、顺从的完美女性,正是16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人格的完美写照。罗瑟琳最终找到一个依靠的港湾,而这个港湾恰好就是停留在奥兰多的臂膀当中,只有在奥兰多的庇护下,她才体会到爱情的甜蜜与美好,她渴望安定的生活才得以实现。朱利娅和薇奥拉几乎所有的言行都是以心仪的男子为中心,若跳出这个中心,对于爱情至上的她们来说,生活就失去了意义。《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两位大娘不断与福斯塔夫周旋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致死保卫她们的贞节?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丈夫不信任,因为她们价值的实现是以丈夫为依托的。《奥瑟罗》中的苔丝狄蒙娜之所以成为婚姻的不幸者,是因为她在丈夫眼中是一位不贞者,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总之,她们是听话的恋人,是忠心的妻子,唯独不是她们自己,把自己从一个男人(父亲)交托给另一个男人(丈夫)。不难看出莎士比亚对屈从、贤淑的完美女性大加赞扬,在婚恋中“男性才是真正的主角,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附属和陪衬”(赵千,金文宁,2013:32),这正是他男权意识的体现。

与理想婚恋中的完美女性相比,莎士比亚所否定的婚恋里女性身上大都有那个时代所唾弃的弱点。这些女性可大概分为以下几类:(1)权利与欲望的化身,指的是跟男性一样具有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的女性。《泰特斯·安得罗尼克斯》的哥特女王和《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都被看做是阴险毒辣、热衷权利、残忍无比的恶女人,尤其是麦克白夫人在权利的驱动下,她高贵的人性被压抑和扭曲,给丈夫出谋划策,谋杀邓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麦克白的堕落和婚姻的不幸是她的过失。(2)政权斗争下的牺牲品。如《哈姆莱特》中的王后葛特露葛。她的婚姻曲折悲惨。在丈夫离奇去世后,匆匆嫁给篡夺王位的小叔子,之后一直在儿子的指责辱骂和良心的谴责中度日,饮酒而亡,终身未能摆脱男人与权利的控制。(3)反抗者。如《奥瑟罗》中的爱米利娅。她起初把夫君当做神来膜拜,唯命是从。但知道被伊阿古利用后,决定当面戳穿他的阴谋,“像北风一样自由地说话”(莎士比亚,1994:675)。这是她的独立宣言,但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4)引诱者。如《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克莉奥佩特拉,这位极富魅力而又充满神秘感的东方美女,使出全身解数只为了牢牢地控制安东尼的心,将他引向毁灭。《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海伦,“在她淫邪的血管里,每一滴负心的血液,都有一个希腊人为它而丧失了生命,在她腐烂的尸体上,每一分,每一厘的皮肉,都有一个特洛亚人为它而暴骨沙场”(莎士比亚,1994:323)。(5)悍妇。《驯悍记》中的凯瑟丽娜身上没有女性的温柔体贴,性格泼辣凶悍,以至于剧中的男性人物都不敢招惹他,把他看作“长舌妇”、“一只野猫”、“活阎王”(莎士比亚,1994:229)。

不难看出,莎士比亚认为这些不幸的婚恋大都是女性所造成的。在剧本中,不惜笔墨大肆渲染女性的这些致命弱点,认为她们要么在婚恋中过于强势,凌驾于男性之上;要么不恪守妻子的职责,安守本分;要么一心想突破常规,打破传统;要么不守妇道,成为红颜祸水;要么生性泼辣,缺少柔情。其实从当时所推崇的个人情感主义至上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女性的言行,不难发现她们的言行只不过是忠于自己的想法,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想无谓地成为男权社会中的牺牲品。

但这正好违背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固然会受到社会的贬斥与批判。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这些打破传统、标新立异的行为正好是女性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但从男性作家的角度看,这是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严重威胁到男性的统治地位。所以莎士比亚赋予她们悲惨的结局,贬低与否定了女性的主体意识。

三、莎士比亚婚恋观中隐含的父权制意识

从理论上而言,父权制(Patriarchy)这个概念最初源于社会学。狭义上,父权制指父亲为一家之主,继嗣和家庭关系皆是通过父亲来确认的一种社会组织;广义上,父权制是指父亲居主要权力位置的一种社会,主要体现在政治选举权、经济决策权、财产继承权等方面。瑞士人类学家巴霍芬在《母权制》(1861)一书中最早提出父权制是继母权制之后出现的。父权制意识体现的是男性的意志,维护的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男性的利益。亚里士多德对家庭中男女的看法与柏拉图截然不同,他认为“女人是未完成的男人,是不完整的灵魂”,女性理应丛属男人,没有资格拥有男人可享有的很多权力,这是上天的安排。到近代,大量学者如卢梭、叔本华、费希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女性在情感上和能力上都低于男性。美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把父权制看作传统的支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一书中,主张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夫一妻制关系看做是男性压迫的一种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梅因指出:在法律成为社会遵从的体系之前,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了社会,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家庭普遍是父权制的。乔治·吉尔德在他的 《财富与贫困》(1981)一书中主张:男性的至高无上的权利是资本主义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父权制必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家庭中的私人父权制得以巩固,在家庭中扮演无偿的家务劳动的角色的是女性,家庭依然是父权制的主要场所。法国著名女权主义者德·波伏瓦曾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德·波伏瓦,2005:23)在长长的男权文化里,强大的男权主义思想渗透了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女性只是一种附属物。无论是在古典的、基督教的还是日耳曼的文明里,女性皆被认为是低于男性的劣等公民。

在莎士比亚的婚恋观中,同样隐含了这种思想,且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要求女性对家庭做到完全的奉献,这种奉献是以爱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种爱是圣洁的、无私的、忘我的。要求女性牺牲自我,但这种牺牲却被视为名正言顺。如《奥赛罗》中,苔丝狄梦娜以圣母般无私的爱去理解与包容奥赛罗对她的误解,将一切过错归咎于自身。第二,他认为女性属于从属地位,不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点缀物,不能随意选择自己从事的职业,且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受到公共场所的排斥,《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一点。首先,她的婚姻是依照父亲遗愿来完成的,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但明显表现出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其次,在法庭审判的情节中,她以女扮男装的形象出现的,这恰好说明了女性的活动范围狭小,仅限于家庭,当时社会大部分职业活动都以男性为核心,女性不能享有与男性同等的行动自由。第三,女性在婚恋中没有自主选择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爱情是最好的例证,印证了违反者会遭受惩罚,而招致惩罚的重要原因就是她们违背了父权制意识。

四、结语

虽然莎士比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人们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还越来越强烈。他在戏剧中勾勒出形形色色的爱情与婚姻:有美满的爱情与婚姻,有不幸的爱情与婚姻;有皇室贵族的大家庭,也有平民百姓的小家庭。这许许多多的家庭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那个时代的风采,而且对当代女性的婚恋观有一定的启示,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1]德·波伏瓦.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5:23.

[2]段海霞.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地位分析[J].重庆文理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9.

[3]刘会艳,李丙辉.从文学作品入手谈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地位[J].作家杂志,2012(5):151.

[4]邱云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30-231.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6]王元梅.英国原工业化前期妇女家庭地位的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239.

[8]赵千,金文宁.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浅析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根源[J].安徽文学,2013(4):32.

湖南省社科课题“传统宇宙观视野下的莎士比亚‘和谐’主题研究”(12YBA008).本文通讯作者:李柏,E-mail:libai880326@163.com

猜你喜欢

父权制婚恋观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陈染小说父女情感探析
压迫、疯癫和“胜利”
浅析《梦回藻海》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试析《愤怒的葡萄》中的母亲形象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