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学派经典人性论之论述

2014-12-12◎谭

参花(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人性论

◎谭 敏

儒家学派经典人性论之论述

◎谭 敏

儒家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最重要、最主流的文化,人性论是儒家思想重要的论述核心,孟子、荀子、董仲舒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人性论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对人性的论述中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之间也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述论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董仲舒人性论的发展,探讨儒家关于人向善的实现途径并且提出笔者的一些鄙见和思考。

人性论 儒家 孟子 向善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主要集中在“告子上”、“尽心上”、“尽心下”。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的感官欲望虽然是人生而具有的,但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特征,不能将之划入人性的范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四心”所代表的向善之心是生而有之,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故为人性。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在阐述性善论的同时,把圣人和平常人区别开来,他认为“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而在平常人身上,他更多地看到了后天教化的作用,“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是欠妥的,但是“知人论世“,我们也应把孟子放在当时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下,要求孟子具有人人的思想无疑是苛求。

二、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本恶,为善的行为是后天人为的。和孟子一样,荀子也认为人的欲望是生而就有的,荀子认为这种感官欲望顺其自然发展就会招致恶行。荀子把这种向恶的原动力归之为人性,也就是人的各种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荀子相比孟子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涂之人可以为禹”并且把这种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潜质也归之于人性,笔者认为这是荀子较于孟子最巨大的思想进步。

三、董仲舒的人性论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实性》中认为“性者,天质之朴也”,他也认为性是人天生具有的。董仲舒在总结前人基础上认为,人是具有向善和向恶的两种潜质的。“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臞而不可得革也。”人们向善的本质是需要引导的,若不引导也会走向向恶的一端,这样“王化”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也为他建立儒家的统治学说建立了理论基础,在这一点上,他的学说与统治者的思想有了共同的契合点,这为儒家在百家学说中正统地位的确定打下了基础,但也从此为儒家思想在世俗人眼中抹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四、走进性善性恶或善或恶的背后

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对人性只有很少的阐述,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看到了人的本性里对物质满足的渴望,本尊为“孔圣人”的孔子同样看到了人性“相近”的上善的一面“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孔子的“性相近”的前面一句并没有相关的阐述,即什么是性,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归因为“习相远也”,可见孔子看到了后天学与践的重要性。孟子着重看到了孔子的“性相近也”的第二个层面:“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向善的一面,他从性善论的角度阐发人性问题,强调人应该朝着“善”去追求,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完成作为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如果说孟子把人性预设为“善”是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那么荀子的人性论就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荀子更多地从孔子“性相近也”的第一个层面——人的自然欲求方面去深度发掘。荀子把人的性设定为“恶”,通过后天的造化“涂之人可以为禹”。董仲舒又在孟子和荀子的基础上,把人性归为向善和向恶的两种潜质。无疑,在这些人性论的论争中,性善论占据了上风,其实性善、性恶争论的焦点背后并不是善或恶,而是人性中的善从何而来,孟子的性善论显然是认为善从“性”中来,而荀子认为善从“伪”来。但是无论是从“性”中来,抑或“伪”中来,他们都共同地指向了人具有向善的可能性。

总而论之,笔者认为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董仲舒,他们人性论呈现出总——分——总的局势,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又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人性向善的可能性,并且都看到了后天学习或教化的重要性。

五、向善的儒家实现途径

既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都具有向善的可能性,儒家又是怎样引导人民上善的呢?儒家强调“教化”的重要性,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既然人本性是可以向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笔者认为儒家的以礼知天下具有很大的可取之处,但要真正做到人民都上善,还需加上法治的施行,礼治、人治和法治共同施行,因时因地制宜更能让人民性情纯朴、向善戒恶、社会稳定。

[1]张炳尉 《先秦儒家人性论重释》 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2]张威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哲学意义》 学海 2009.4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性善论性恶人性论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荀子人性论研究综述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