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子论《诗》《书》窥见“七观”说的可信性
2014-12-12赵燕汝
◎赵燕汝
由孔子论《诗》《书》窥见“七观”说的可信性
◎赵燕汝
“七观”说的相关内容最早见于传世文献《尚书大传》和《孔丛子》,两书均将“七观”说记为孔子与弟子论《书》时所言,故“七观”说属于孔子论《书》类的内容,“七观”说曾一度被众多学者所否认,论文旨在通过孔子论《书》与《诗》的事实证明同样属于孔子论《书》内容的“七观”说的可信性。
《书》论 《诗》论 “七观”说
一、孔子论《书》
关于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传统认为孔子曾整理、编次过《尚书》,《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忆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谬,编次其事。”[1]孙钦善先生认为:“这里的“序”即编次之义。”[2]由此可见,孔子之于《尚书》,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疏通知远,书教也。”[3]孔子是“《书》教”的最早提出者和重要实践者,而孔子论《书》正是孔子“《书》教”的具体方法和重要体现,《论语》中便记载了孔子教学时论《书》、引《书》的言论,例如《宪问》: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三年。”[4]
这里记载了孔子给弟子解释《尚书》的情况。子张引文见于今传《尚书·无逸》,文字及详略有异,当为概引。
另如《为政》: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5]
除上《孔丛子》《尚书大传》及《论语》中有关于孔子论《书》的内容外,《礼记》《韩诗外传》《史记》《说苑》《孔子家语》等书中均有相关记载。
孔子论《书》,继承了《尚书》中的相关政治学思想,同时又顺应时代需求,将《书》中的思想进行创新和延伸,从而展现其时代意义,同时对儒家早起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孔子论书内容的“七观”说,更是孔子从本质上对于《书》的一种最为准确的解读。
二、从《诗》论窥见《书》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6]《孔子家语》亦云:“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7]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诗》《书》尤为重视。又《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8]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诗》教”与“《书》教”的见证。
虽然孔子不是最早的“《诗》教”实践者,但是从传世文献《论语》和出土文献《孔子诗论》中可知孔子曾把《诗》作为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极大的扩展了《诗》的教育价值和社会功用。如《论语》中载有以下关于孔子论《诗》和关于“《诗》教”的条目: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9]
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10]
3.不学《诗》,无以言。(《季氏》)[11]
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12]
5.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13]
6.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阳货》)[14]
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5]
孔子从《诗》的艺术、道德、知识、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作用论说《诗》的重要性,可见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论《诗》也是其达到“《诗》教”目的的必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出土文献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其内容均是有关《诗》的评论的,整理者依据简文中的“孔子”合文,故以《孔子诗论》命名,现在一般认为《孔子诗论》并不全是孔子所论,但其主体部分确实为孔子论《诗》的内容。如《孔子诗论》云:“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萭之见歌也,则……《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仲》之言,不可不畏也。《汤之水》其爱妇悡。《采萭》之爱妇。’”[16]不少学者认为《孔子诗论》是孔子当时授徒时的教材,这为孔子“《诗》教”提供了充分佐证的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孔子的《诗》学观点提供了大量珍贵依据。《孔子诗论》中对《诗》的评论,更多的是从诗歌本身出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诗》的文学价值。
孔子既然将《诗》《书》看得同等重要,正如孔子论《诗》曾提出以上各种论说一样,孔子论《书》时提出“七观”说便是完全有可能的。
结语
通过孔子本人进行“《书》教”活动的实践和论《书》的事实,又加之以孔子论《诗》、教《诗》作为佐证,可以说《孔丛子·论书》篇和《尚书大传·略说》所记载的孔子“七观”说是可信的。“七观”说是孔子对《尚书》大义的说解,代表着孔子《书》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因“七观”说较早言简意赅地概述了《尚书》的核心旨义,故关于“七观”说可信性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这将会对历代《尚书》学的研究和诠释产生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1935-1936.
[2]孙钦善.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68.
[4]杨伯峻.论语译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9: 181.
[5]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8-28.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姜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