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释义

2014-12-12熊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私欲常人中庸

熊帅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中庸”释义

熊帅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中是不偏之义,庸是不易之义,诚则是中庸精神落实之处。中、庸、诚三者以善为核心,构建了一条常人追求至善境界的道路。《中庸》全文通过对“中”、“庸”、“诚”等概念的阐释,构建出了一条以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道路,即中庸之道。

中庸 诚 道德主体性

“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1]19“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

一、“中”之“不偏”的内涵

《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人若有喜怒哀乐,那其言行就一定存在偏见,或偏帮一方,或敌对一方,这时的人就不能保证其决断的公正性。《中庸》中所谓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指人要处于一种毫无偏见的精神状态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是不存私欲的。孔子论述这种状态为“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此种无私无欲并非是无情无义,恰恰相反,它必定是有情有义的。儒家讲亲亲之道,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有情有义的人必定是个孝顺的人,其从孝顺父母的亲情逐步推广为爱天下人的胸怀,此刻其则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称得上“中”。

人是情感的动物,七情六欲是必然存在的,也就是说喜怒哀乐之发是必然的。面对此客观事实,《中庸》言“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说人的欲望要发乎于情,合乎于礼。情感的表达要掌握好度和表达方式,这种“情之正”就是“和”。人要达到“中”的境界就必须无私欲,但是现实的人必然陷于各种情感成见之中,而“和”正是人在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中追求“中”的必然选择。人在日常地生活中,以礼相待,以礼自制,相互尊重,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从而使得社会达到和谐。故《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二、“庸”之“不易”的内涵

《说文解字》释“庸”义为“庸,用也”。[2]“用”在《说文》中又是可施行的意思。可见“庸”字的基本含义就是“行”,即人的言行举止。朱熹又认为庸是平常的意思,由此可见,“庸”即是指人自主的、平常的、恒定的行为。“庸”虽然是一种平常的行为,但是这在现实中却是极难达到的。孔子就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雍也》)“庸”之所以难以达到,因为“庸”的目的是追求“中”这一至善的境界。这一追求不是顿悟,不是临门一脚,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它的对象是每一个人,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最终目的是使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保持“善”的常态。

“庸”的平常应该包含四种平常,即常事、常人、常时、常态。常事,即指现实社会的日常生活。人对“中”的追求是生活式的,人要达到“中”的境界则必然要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践行,推己及人,奉行忠恕,使仁、义、礼、智、信皆备于自身。常人,即指每一个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农夫百工,人人都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常时,即随时随地。有德行的人是时时刻刻以“中”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有半点的中断。常态,即常人在常事中常时保持的最根本的状态,这个状态一定是善。人与人相异,存在冲突是必然的。常态是“善”,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能得到缓和,并逐步解决,人类社会方能和谐稳定。

三、《中庸》中“诚”的思想

《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对此阐释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1]32“诚”的根本意思就是真实无妄,即无私欲,无私欲则不偏,就是中。诚是天是其所是的原因,即诚是天的根本属性。“诚之者”是天性具有瑕疵,但是由于自身向诚的本性而去追求诚的人。他们发挥自身的道德主体性,走上一条欲诚的大道,这是人的本然行为,也就是“庸”。《中庸》又言:“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欲诚之人想要达到中庸的境界就必须始终坚持善行,因此善是诚的价值标准。

“诚”就是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人性。如果一个人不具有欲诚的心,那么他肯定不会是善的人,而人的本性是善,不是善的人也就没有人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个穷凶极恶的人我们会说他泯灭人性,与畜生无异。对于一个忠厚的人我们则不吝溢美之词,乐于同他友善。《中庸》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圣贤是先诚而后明,这是圣人的本性,常人先明后诚,这是教化的作用。人与人的天赋可能相异,后天环境也可能不同,但只要有欲诚的心,则都有可能达到诚,达到中庸。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70.

猜你喜欢

私欲常人中庸
中庸自明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回声
存在与时间
希腊神话的内在文化精神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