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读书和用典
——由征文中引发的思考

2014-12-12白德祥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读书教育学生

白德祥

(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如何读书和用典
——由征文中引发的思考

白德祥

(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读书是人生第一要事,但不同的读书却有不同的意义,歪嘴的和尚念歪经,用心不正的文人也读坏书。读书的用心和方法正确,不但身心愉悦,也能掌握真正的本事。不迷信,能理解,可活用,勤思考,常整理,便是法子。

读书的方法 读书与用典 读书教育方法

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的“文明风采”竞赛中,笔者有幸参与了我校“我身边的诚信”专题作文的批阅工作。学生的作文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网络上下载的语言很多;二是不经思考地乱用典故,例如曾子杀猪、伯牙摔琴、南城徙木、烽火戏诸侯等。这引发了我对当今语文教育特别是如何读书、用典等问题的思考。

一、当今读书的现象

读书有两个含意:一是在学校的读书;二是在学校以外读的书。也就是读课内书和课外书的问题,但无论是怎样的读书,其实都是人成长的一个过程。学生是如何读书的呢?一言以蔽之:不喜欢。

(一)不喜欢在学校的读书

2012年11月29日《广州日报》“小学生叩问教育”一文说:“学校作业和培优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加在一起,晚上经常要‘加班’才能搞定,苦不堪言。”——想读书也没有时间。

再看丘宏甲写的书《教育的良心》:像炼狱一样的读书生活(第七章)——“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样的读书有何乐趣可言。

《红领巾上的死结》(第八章)提到:现在22.5%的高中生考虑过自杀,68.1%的人产生过自杀的念头,11.8%的人自杀未遂。自杀学生留下遗言——死需要勇气,活着更难。

试问:连死的念头都有了,还有心情读书吗?

(二)即使不在学校也不喜欢读书

(1)在校学生在学校时也不读书。在以考试为评判标准的环境下,与其读书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些练习或模拟试题,只有这样才能驾轻就熟,提高成绩。所以,学生很少读课外书。

(2)网民不读书。《读者》2013年第11期有篇短文提到:在网络时代,什么样的知识似乎变得不大重要了,因为可以搜索,这也是目前的学生作文太多相似的原因之一。甚至有人在网络上传一个笑话:一间国营的包装厂,包装线上常有一些空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厂长让一个博士带领一个攻关小组,花了90万在包装线上加入了电子秤和机械手及计算机解决了这个难题;同样的难题,在一个私营厂里,老板叫一个老工人想想办法,这位老工人在生产线上转了两天,花了200元在市场上买回一把大功率的风扇便解决了这个难题。并戏言:这就是知识的价值。

(3)即使是读也是为了功利而读的书,不是真正的“悦读”。很多人读书都是为了卖弄或作秀、作态或做戏。《南方都市报》2012年1月18日就有一篇文章说:我们的一些干部就是这样读书的,他们不仅谈文化,而且很具体地谈,甚至连房子怎样盖,画怎样画,他们都谈到了,似乎他们读了很多书,很专业。2012年11月19日《广州日报》也报道过“于丹北大被轰下台之后”。学生读书,大多数是为了写好文章、考出好成绩,只有获得别人的认可,心中才快活。至于有多少是为自己而读的书,那就不得而知了。

二、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作为一个教师,面对现实,我们无法弄清教育的意义在哪里。我们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还是为社会制造统一的“工具”?是要学生让我们满意,还是要我们让学生满意?我们是当“园丁”还是当“护林员”?

(2)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他们是想成为被人欣赏的花园里的名花,还是想成为默默无闻地在森林中成长的良材?是按照大人为他们铺砌好的道路行走,还是自己走出一条路来?

(3)教育所追求的是效果还是结果?这令我想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广宁种香人”。怎样才能令香树早日结出香来呢?香农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烧红的铁条去烙香树,把树烙出千疮百孔,或者用火去烧香树的树干,结果香结得快了,却极少结出好香,但树却被摧残透了。我们知道:效果是人为的催熟,它讲究一个“快”字——所以人们说时间就是“效率”。而结果是自然的终结,它讲究的是“过程”,所以要放慢成长的速度,让它的成长能圆满些、充分些。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当然不能偏执于两个极端,但怎样才能在这两者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或最佳点,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三、如何进行读书教育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认为:“语文教育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也是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底子。”[1]有研究“心灵鸡汤”的人指出,中国式的、填鸭式的教育导致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被动接受,丧失了一种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过分依赖别人。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现在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实都很功利化,在基础教育阶段是为了考上大学,在高等教育阶段是为了拿文凭,这样已经扭曲了教育本身的价值,这就导致了我们很多学生毕业后还没有形成学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育还是读书,第一是要抛弃功利之心,不是去追求而是去探索,不是去吸取而是去发现。把教育或文化变成一种产业,显然有违初心。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徐国静老师曾讲过:中国文化是不讲开发的,它只讲养,因为开发是一种占有和获取,它要讲科学和理由,乱开发是一种伤害,而养是一种供给和滋养。第二是要有恒久之心,不懈地努力,方能因量变而质变,从知识中生成智慧。因此我们要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变“阅读”为“悦读”,让学生在探索与发现中得到全身心的快乐,因此我私下里认为要对读书提出下面的要求:

第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对书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准确地运用。“曾子杀猪”讲的是教育的问题,而不是诚信的问题。三国时期的曹操以头发代替头颅难道就不是诚信吗?还有《西游记》中,唐僧到达大雷音寺后,守经人却要唐僧交纳“规仪”,三藏只好以唐皇所赠金砵相送,才取得经卷。如果把此行为与当今的索贿行为等同起来,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法不轻传”与“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书,要用心去读;细心地去体会,才会有正确的理解。暂时不理解的,可以先放下来,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和别人讨论。这样才能有所发现,增长见识。通过“量”的积累,最终会引发“质”的升华。

第二,在读书的时候对书的内容切勿轻信、迷信。首先是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真实的,美国学者詹姆斯·洛温写了一本书叫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戈尔巴乔夫也曾下令废除苏联的高中历史考试,理由是测验学生知道多少谎言毫无意义。所以资深学者、翻译家、《美国研究》杂志主编资中筠说:“比较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独立人格,至少是具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2]其次是名著、名人也不一定适合你。《新快报》2013年11月23日就“为什么‘名著’读不下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马克·吐温说:所谓名著,就是每个人想读而不去读的东西。虽然这不一定准确,但起码说对了一部分,因为自古就有“曲高和寡”之说。记得《红楼梦》48回有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一听便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堂堂诗词大家陆游也被林黛玉唾弃,这就不难想象,读书也要讲缘分——不同的人要读不同的书,不可勉强。

第三,读书要懂得活用,不能过分地执著。几年前文坛上有一段逸事:才子方文山为周杰伦的《青花瓷》作词,其中有一句“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有好事者把此句请教于瓷器名家马未都先生,马先生表示不可能这样,因为他没有发现过在瓶底写隶书的瓷器。巧的是才子与名家在一个特别的场合见面了,马先生便向方文山提出这个问题,方文山笑着说,他也知道这个情况,但只有隶书能带上朝代之名,而且能合儒雅之风,思前想后,再没有比这个更合适了。马未都听后表示佩服,从此便不再提此事。无独有偶,宋朝也出现过这样的事。那是北宋年间,欧阳修为朝廷开科取士,其中一篇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十分欣赏,因为观点很特别:奖赏宁可失之过宽——可赏可不赏,赏之,慈也;处罚若有疑问则应慎罚——可罚可不罚,不罚,悲也。但文章所用之论据是不确定的,此据是“皋陶日杀之三,尧日宥之三”。欧阳修怎么也想不出这个典故出在何处,于是便问梅尧臣,梅尧臣说,文章好就算了,又何必去考究其用典呢。但欧阳修始终心里有结,取此文为第二名。后来知道了此文为苏轼所作,梅尧臣便问:“尧帝和皋陶的故事刊在哪本书里?”“是我杜撰的”苏轼说:“我认为有道的君子一定会这样做,你说对吗”。欧阳修知道后,感慨地说:“读东坡的文章,我全身喜极流汗,我应当退隐,让这位青年出人头地。”他还对自己的儿子说:“三十年后,大家都谈论苏轼的文章,没有人会记得我。”

以上两段文坛逸事告诉我们:文章是用来说理教人的,只要是出于善意,能行善举,就是真的。无需去计较什么细节。就像诸葛亮所说:“儒有君子小人之分……(勿学)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所以读书求的是理解、能用、活用和真乐趣。

南京师范大学的酈波教授在山东电视台 “新杏坛”节目中讲到读书的四个阶段:看,是浏览,相当于观景;读,是欣赏,相当于品味;问,是转化,相当于吸收;写,是系统的领会,相当于素质储藏。

其实,怎样去读书,读怎样的书,自古并没有定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才有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之说。但普遍规律是存在的,知而不言就像孔子所说 “不戒视成谓之暴”(论语·尧曰第十四)一样,犯了“四恶”之禁。故此不揣自力,作上述之絮言,请同仁斤斧。

[1]陈一鸣.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N].南方周末,2011-5-25.

[2]资中筠.比较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独立人格,让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是启蒙[N].新快报,2013-12-4.

猜你喜欢

读书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