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美学及其地域文化概论

2014-12-12沈惊宏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居建筑文化

沈惊宏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威廉·奈德说过:“事实上,只要洞穴一旦换上茅屋或北美印第安人那样的小屋,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也就开始了。与此同时,美的观念也就牵涉其中了。”可见,从一开始建筑就与美学同在。建筑,就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美的物体,美的空间,美的环境。它既要适应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作为人们艺术审美对象,来适应精神生活的需要,并给人以美的享受[1]。建筑美学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基础上,研究建筑美和审美问题的学科[2],它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它运用群体、空间、体型、比例、尺度、色彩、质感、装饰等建筑“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美学形象,以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风貌[3]。吴良镛指出:“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因为建筑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的和具体的表现[4]。”建筑文化有地域差异性,除了表现在地理环境控制下的物质基础上外,还表现在各种意识形态上,不同文化模式下的建筑风格会表现出某些差别,即建筑的各种人文之缘,不同的地域文化下传统民居建筑美学会展现出不同特征。

1 传统民居建筑地域特征的历史渊源及演化模式

1.1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地域特征的渊源概说

中国的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5]。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自然会沉淀出不同的建筑风格。古代文献对史前文化时期建筑有一些零星的记载,《韩非子·五蠹》中有“构木为巢”,《墨子·辞过》有“穴而处”,晋《博物志》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大体上北方寒冷的地区多穴居,而南方湿热的地区多巢居,并进一步发展成架空的初级干阑式。先秦时期,《十六国春秋·前秦录》中有“窑居”记载,民居多住在类似半穴居的房屋,圆形的居多,也有地面建筑;南方还仍然是建造干阑式房屋,有部分榫卯结合的木构件。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佛家在中国开始了流传。长江以北宅第布局上的前堂后寝,左右对称,正厅高敞,主次分明层层套院的手法几乎成为定式,房屋构架已普遍采用抬梁构架,重要建筑还有斗拱,园林已较为普遍。南方民居空间布局较自由,一字式、曲尺式等;房屋多为柱身直接承檩,枋木插入柱身,柱枋之交角多设角背或替木,柱间设有斜撑木。隋唐时期出现“四合舍”;南方经济较稳定,吴越、西蜀有一定的发展,园林建造精致,衣食用具华美,家具完成了垂足而坐的改造。到了宋辽金元时期,推崇程朱理学,建筑方面编制了《营造法式》,大型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及使用要求得到定型。这时南方经济已得到开发,实力已超过了北方,精巧、细腻、轻柔的工艺对民居建筑产生了很多影响,发展了木构件装饰化、欣赏自然山水的微型化、模拟化。北宋现存的名画如《千里江山图》、《文姬归汗图》和《清明上河图》等对此都可窥见一斑。从史前时期到明清前,有关建筑的发展特征大多来自于遗址,壁画、古画和少量的文献记载。由于生产力低下,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的一统,长期以来中原传统民居建筑区域特征仅主要体现在南北之分。同期,汉民族文化之外的边疆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其建筑特征大多保存至近现代[6]。《史记·匈奴列传》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阴山岩画中有“穹庐图”即是“毡帐”、“庐帐”,都是现在的蒙古包。《魏书》提及“干阑”,《岭外代答》有“麻兰”,都是现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的干阑式建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有“邛笼”记载,即是如今西南羌藏地区的碉楼。《北史》中有“勿吉国在高句丽北,……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这里的穴居即是当时东北地区的民居。此外,井干式住屋亦是居住林区的民族长期使用的类型。

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到了末期,一切制度都已定型,封建经济发展到了顶端,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孕育着经济转换的机制。由于明清建筑现存不少,相关记载文献较多,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地域特征才真正清晰起来。

1.2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演化

中国南北气候悬殊,东西山陵河海地理条件各不相同,材料资源又存在很大差别,加上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不同,这就造就了我国传统民居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多样的地方风格[7]。然而这种传统民居浓厚的地方风格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建筑材料、经济条件、社会习俗、社会变革、文化交流、审美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岭南地区的建筑在秦汉时已受中原建筑的影响,因为在秦始皇时期首次派数万大军驻守岭南地区,此军队没有北归,定居在此的官兵是早期中原建筑形式的推广者和使用者[8]。徽商兴旺时,扬州巨贾多为徽州人,徽州人把天下第一的扬州优秀建筑特色搬回家乡。至今在皖南,还可看到精雕细刻的砖雕,玲珑华美的木雕,浑然天成的石雕[9]。不同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有不同的演化方式,从时间角度,有随历史发展向前推进的顺时风格演化,也有反古怀旧的逆时风格回归。从空间角度看,有就近吸收和远距离融合等演化模式。总体空间演化模式可归纳如图1,解释如下:

(1)模式1为异地建筑优秀特征被本地建筑吸收,前者融入了后者。

(2)模式2为优秀的异地建筑文化渐进式地与当地民居结合,前者“占领”了后者;

(3)模式3本地建筑与异地建筑均等结合,产生了新的建筑风格;

(4)模式4为本地建筑自发演变,受外来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不是很大;

(5)模式5为异地建筑风格移植到新生的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建筑风格;

(6)模式6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共同移植到新环境里形成新的建筑风格。

2 中国传统民居划分

传统民居建筑经过历史不断的演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美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也反映了当时地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发展状况,要从地域文化视角来研究建筑美学特征,自然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划分就显得尤为必要。

图1 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演化图

按照地域差异鲜明、特征突出的地域主流文化为主要架构并作为划分民居的第一层级,我国地域文化分为中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东北文化、山地文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雪域文化7大类型,相对应地把我国传统民居分为:中原民居、江南民居、东北民居、山地民居、草原民居、绿洲民居、雪域民居(见图2)。参考民族民系建筑文化和典型民居形态结构因素划分民居第二层级,则7大民居类型细分为25种民居(表1)。

表1 中国传统民居划分

对以上民居划分作一点解释:江南民居虽然属于汉族文化,但充分考虑到其与中原民居巨大的地域差异及其所体现出的另类建筑风格,在第一层级分类时,从中原民居里剥离出来。考虑客家民居虽然地处闽粤赣交界的山地,但是以汉族特别是中原和江南地区汉民家族迁徙所形成,且地域仍属江南,仍然归属江南民居类型。而安顺屯堡虽然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江淮汉族官兵屯垦所形成,但深受当地文化影响,仍归类于山地民居。摩梭人至今仍然保持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方式,其传统民居特点突出,虽然属纳西民族的一个民系,故单独列出。

3 传统民居建筑美学所映射的地域文化概论

人们对于建筑的美感,无不是建筑的形状、线条、色彩等感性质料在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形式美法则下塑造的对建筑的主观感受,是建筑外在形式的反映,表现为质朴、刚健、雄浑、雍容、绮丽、华贵、端庄、细腻等造型美、空间美和环境美等建筑美形态,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不同的历史人文环境,构成了建筑学上特定的地域文脉,它对建筑作品的影响巨大,不同文脉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建筑艺术的美学属性是丰富多彩的。

3.1 中原文化的北方四合院

中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中原文化核心主要由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教学说、中国化的佛学及宋明理学四大思想资源组成。陆元鼎先生在《中国民居建筑》一书中这样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四大主要方面: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价值系统;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民族心理;观物取象、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超越宗教、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中国传统民居的宗法观、哲理观、思维观、环境观等等,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明智慧。在中原传统民居中,北京四合院民居和晋商大院民居是其代表,其中式样最典型的又数“三进”四合院(图3)。

3.1.1 群己和谐

这一文化思想体现在四合院的布局组合上,实用功能上满足了家族中的相亲、相助,长幼有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三进”院落由外宅的前院、内宅的正院及后院组成。当宅门设于东南角时,进入宅门首先见到的是影壁,转至前院后,南为倒座房,为男仆、家塾居住及客房用。其面对的中轴线位置为二门(垂花门),通过垂花门进入内宅的正院,内宅都要比外宅尺度大。居中坐北的为正房及耳房,地基垫得稍微高一些,突出其地位,东西两侧是厢房。正房的明间有时也做成过厅式,耳房等多为主人和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为儿子或兄弟居住,内宅的后院是一排后罩房,为女儿及女仆居住。宅院系列组合、比例尺度严格遵循中轴线对称,给人以家族团结和睦、亲切、端庄的美的感受。宅院错落有致,空间收敛节奏韵律强,主体建筑层层推出颇显气派。居民宅门的门额上经常可以见到 “厚德”、“忠厚家风”、“崇德”等字,匾额华丽,字体俊秀飘逸,从中可看出主人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

图2 中国传统民居七大类型分布图

图3 北京四合院

3.1.2 直觉体悟和观物取象

在山西,许多传统的村落,居民一户挨一户比邻建房,共同遵循屋顶“以东为上”的习俗。如果两家的院落背靠相遇时,两个单披顶的屋顶相连,大家就按“压东不压西”的规矩,使东院的西厢房的屋脊低于西院东厢房的屋脊。这样整个村落的外观表现在富于变化的高墙、大门、脊饰、风水楼和风水塔等共同作用下,使得建筑沿街的轮廓线丰满舒展。民居虽古拙但不陈旧,统一但不单调,丰富但不零乱,细腻但不琐碎。正房屋脊由外院向内院逐级抬升,芝麻开花节节高,自有激发人向上进取的亢奋,借以表示家族兴盛,后继有人,望子登科。北方向院内倾斜的单坡顶很多,除了降雨少,水珍贵原因外,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象征财源滚滚而入。乔家大院是北方宅院一颗璀璨的民居,从高空俯视乔家大院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囍”字,建筑主次分明,有章有序,疏密相间,张弛得宜,有机的整体使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民居凤尾脊饰的线条细腻复杂,豪华富丽,有跃跃欲飞之生动感,凤象征美好幸福、光明远大、逢凶化吉、消灾灭难。

3.1.3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强调个体建筑与个体建筑之间的和谐和个体与群体间的和谐,以突出群体的协调、错落有序来相互辉映,创造出一种群体的和谐之美。建筑造型不是将山体走势铲平,而是顺应山体走势,地坪节节升高,建筑顺应山势产生高低起伏的变化;建筑造型中不是将水体走势取直,而是顺应水的走势,灵活布局。建筑形体融入整个环境中,呈现出一幅和谐静美的画面。“山环水抱必有气”、“山管人丁水管财”,民居一般背山面水,与自然充分融入,天人合一,相得益彰。

3.1.4 自强不息

北方宅院正堂所挂中堂、对联,两边板壁上挂长条古画,八仙桌、太师椅,柱廊等精雕细刻,字画、雕刻内容大多是些 “岩石苍松”、“岁寒三友”、“竹繁松茂”、“八仙过海”等等,寓意可见,古色古香、精美绝伦,美不胜收。

3.2 江南水乡文化的江南枕水民居

江南文化根源于北方中原文化并与江南独特的山水地理环境交融所形成,除了具有较强的封建等级宗法制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外,江南文化有着经世致用,务实求真,灵动睿智,精细柔婉,稳定和谐,人情风雅的文化心理,并创造了江南独有的江南水乡民居。

3.2.1 平和而务实

江南水乡民居采取局部平面对称而总体非对称的构筑方式,但布局严谨,格调整齐而又灵活,整体精巧而雅致,在持重中尽显雅致。这种布局有效地调和了礼仪的庄严性同生活的实用性之间的差异,巧妙地达到了二者的统一。与此相应,堂在该住宅平面的布局亦更为灵活,环境氛围更为轻松洒脱。从中国的传统礼仪习惯来看,这一处理符合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实际生活和经济能力而采用甚广。建筑鲜装饰,崇尚清新自然,少斗拱和重檐等,统一中求变化,韵律感强、和谐中求对比,个性低调,气质稳重。徽派建筑由灰门、灰瓦、白墙组合而成的几何形体,明快淡雅,契合了江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当地居民追求淡雅的审美情节,白墙灰瓦令人摆脱燥热趋于平静,同时也象征安逸质朴的生活。这种灰白相间的色调是重复的、众多的、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显得清远高雅。

3.2.2 性格轻盈活泼,性情细腻儒雅

民居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造成了明秀轻松的外观。江浙民居以不封闭式为多。墙体薄,立面造型棱角笔直,严格精确,又自由灵活。悬山、硬山、歇山、四坡屋顶皆应用,屋顶、屋檐及山墙的高低、大小多有变化,形成高低错落的欢快的形体节奏。民居厅堂空间简洁高雅,不时细部设计精致含蓄,气质清雅、端庄。民居出入口大门门楣、墀头装饰带和厅堂书画中梅、兰、竹、菊和琴、棋、书、画题材较多,这些艺术品精细、生动,美不胜收,暗示着主人对崇高品德和知识技艺的追求。

3.2.3 阴阳中和

江南建筑的审美心理始终以中和为核心,民居建筑通过和谐的群体组合,适度的形体结构,协调的环境处理来展示这种中和之美。几乎看不到孤立突傲的单体建筑,它们的风格完全服从于群体气势的需要,较少个性的张扬。以群体的协调、错落有致来相互辉映,形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建筑的尺度以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要求为准,适可而止,使人倍感舒适和亲切。阴阳五行观念重视阴阳的“中和”与互补,反映在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中,就是建筑实体与其空间的虚实互补。单体建筑的安排皆遵循前阳后阴的原则,前院为正堂客厅,强调高大威严的阳刚之气;后院多为闺房绣楼,强调婉媚秀丽、幽深雅静的阴柔之气,前后建筑阴阳和合。中空的天井与实体的楼阁一虚一实,内外空间交融互补。建筑造型形态上看,墙体与漏窗、横梁与竖柱亦是实中有虚,阴阳结合。

3.3 山地文化的干阑民居

山地地域,主要指云贵高原和附近的丘陵地带,包括云南全省、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是西南各民族居住繁衍生息的宝地。山地气候和社会历史演变孕育了各族人民共同灿烂的山地文化,建造了西南地区特有的吊脚楼等特色民居。

3.3.1 融入自然,依顺自然

土家村寨吊脚楼布局,不讲究对称,没有中轴线,但其错落有致,层层叠叠,重屋累居,表现了土家人那种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的传统,远远看去,整个土家村寨好似一部高低起伏、形如流水的乐章,村寨在青山绿水间,到处弥漫着大自然清新气息,又似一幅恬静而淡雅的水墨画。吊脚楼无论从横向空间或竖向空间进行观赏,都给人一种既分割又连续流动的新鲜、完整的时空印象,在一步一景中,感受独特的犹如“灌注了生命形式”的情趣美与意境美。

3.3.2 多源文脉,多彩风俗

土家人受汉文化影响并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结合。吊脚楼融合平原“井院式”民居特点,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相当于四合院的大门,但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需要上几步台阶,才能进入正屋。这种错落有致的结构,颇有现代复式楼况味,空间感极强。土家建屋注重“地脉”,动工之前,先请风水先生架罗盘看地脉走向,测山势凶吉,看天象所示。在百姓心目中,宅基的地脉不仅包括周围山脉的走向和气势,更包括山脉中所预示的能使居者家业兴旺、子孙繁衍的某种精神。连绵纵横的山脉越雄峻,越悠长,其地脉也就越旺。土家族人喜欢背山面水、南北朝向的走向,场地讲究后山厚实,左右不虚。所以测定房屋方位,一般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选宅基的基本条件。动工时,许多苗族房屋的大门口都埋一碗“龙水”,可谓对生命之美互渗共感的一种形象表达。这些建筑风俗蕴涵着湘西人追求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协同创化的美的境界。

3.3.3 细腻灵性,活泼开朗

服饰家具、梁檐门柱到处是土家人刺绣织锦和工艺雕刻,图案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湘西人在鸟鸣声中长大,有着清泉般的嗓音。相思歌、哭嫁歌、拦门歌、上梁歌、祝酒歌、孝敬歌,在沟谷回荡,在梁椽萦绕,吊脚楼如同沐浴在音乐的琼浆里;巫风楚韵滋养了土家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傩愿戏、摆手舞、茅古斯、芦笙舞、铜铃舞,吊脚楼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成为了土家人载歌载舞、演绎人生的大舞台,充满着文化事象的精彩纷呈和民族的自然率真。

3.3.4 不屈不挠,勇武阳刚

土家族吊脚楼鳞次栉比屹立于参差逶迤的群山中,烟云飘荡、苍翠漫流、秀丽雄浑,岁月轮回、岿然不动,如同一个个民族之魂守卫着起伏的田畴。土家族吊脚楼在自然山地间逐层伸展,层层出挑,生机盎然,它向虚空的天际中争取空间,尽享朗朗阳光,活出无限,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凝重悬空灵动之美,又给人挺拔、阳刚之气。

3.4 雪域文化的藏碉楼民居

本文雪域泛指青藏高原,包括西藏自治区和藏民分布较广的青海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甘肃省南部和云南省西北部。雪域文化的山地文化的背景与藏传佛教的烙印建造了个性鲜明的藏族碉楼。

3.4.1 敬畏自然,善待生灵

藏族认为自然有神灵存在,不能轻易触动。聚落的选址讲究顺应自然、因山就势,尽量减少对地形的改变,使得藏族聚落高低起伏、鳞次栉比,与环境和谐共生、浑然天成。藏区自然条件严酷,植物种类稀少,花草树木显得珍贵,由此藏族先民对动植物产生一种善良的宗教情感,将视其为神圣,藏区避免在多生物之地动土,特别是有大树的地方,因为那里很可能寄托着某个神灵。民居院落中尽可能植树养花,一到夏季满院树影花香,空气怡人,赏心悦目。民居的装饰彩绘也常见各种花草图案,绚丽多彩,以求家庭的兴旺和祥瑞。

3.4.2 膜拜神灵,追求无色界

寺院或佛塔是整个聚落的通往无色界的“天梯”,是理想“曼荼罗”结构的一种转换模式,经常建在聚落的中心或较高的位置,有很强的向心性和立面感,布局组合给人神圣、敬仰之意味。藏族民居大多以内向型的院落构成基本的人居单元,一般严格遵循着“三界”空间的构成层次:牲畜位于宅屋底层或另辟一院屋,中间人居住,神居的经堂位于顶层。屋顶作为民居中最接近天界的地方,是进行宗教仪式、沟通神灵的重要场所,屋顶的女儿墙上常建有煨桑炉;两角或四角筑有插五色经幡的墙垛,在蓝天下,桑烟冉冉升起,经幡随风猎猎,神秘、庄严、肃穆,构成了民居单体中象征意义上的“天梯”,将人和天联系在一起。民居室内空间均围绕着柱子展开,柱子也被当作世界中心和“天梯”的象征,赋予了特别的敬意和装饰,往往施以雕刻彩绘,挂有白色的哈达和富有宗教含义的吉祥物。尤其是厨房中火塘旁边的柱子,被认为是家神(或曰灶神)的寄托物,柱头上捆绑着麦秆、杂木、鸡尾等东西,象征着保佑全家安康的家神。

3.4.3 宁静圣洁,诚信无欺

民居外墙由毛石经过粗加工后,涂白色浆,整个房子呈现白色基调,颇感纯洁、安宁与平和。每年冬季开始,在"将神节"藏民将房子新刷一次,藏民直接从屋顶倒下色浆,或用盆将色浆泼洒在墙面,墙面具有厚重的、自然流淌的肌理,粗犷质朴。藏族十分重视家庭内部清洁,院落中的各种物品摆放整齐有序,门窗、家具、炊具和灶台擦拭清扫得非常干净,内部产生的污物也要尽可能隔绝在外部。在经堂中供奉着佛像、香炉、酥油灯、经书和各种法器,墙壁上绘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壁画或挂有唐卡,天花板上绘有五彩绚丽的吉祥图案,所有布置一尘不染,无半点污渍,洁净而富丽堂皇。

3.4.4 豁达开朗,热情浪漫

藏族人在穷山恶水里的地理环境里造就了豪放、质朴、彪悍、热情的性格特点。每年冬季开始,在"将神节"到来时将房子外墙新刷一次,藏民直接从屋顶倒下色浆,或用盆将色浆泼洒在墙面,墙面自然流淌的肌理,使敦实的碉房看上去更加厚重刚健、粗犷质朴。藏族人热情浪漫在藏族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上还表现为热烈绚丽的色彩运用,藏族人以各种浓烈的色彩努力创造出热烈的生活气氛。碉房的门、窗、内墙、梁柱一般均施以彩画,天花顶也多为暖色调纺织品吊顶,桌面、柜面装饰雕花漆画,以红色为主,色调热烈华丽。

3.5 绿洲文化的维吾尔“阿以旺”

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新疆和河西走廊沙漠地带维吾尔、回、汉等各族人民休养生息的据点,绿洲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硕果,绿洲人生活栖息在丝绸之路上,建造了如“阿以旺”这一典型地域特色的绿洲民居。

3.5.1 亲近自然,质朴民风

传统的阿以旺民居墙基、墙身大多采用夯土或土坯砌筑;墙体无抹面,保留土坯砖的肌理效果,颜色单一,外观自然、朴素无华。维吾尔人喜欢在户外活动,建筑的室外空间几乎家家有果园、葡萄架,大自然的质朴和绿意交相辉映,景致迷人。

3.5.2 开放包容,和而不同

居所内所有用房围绕"阿以旺"布置,具有较强的内向性。传统民居的墙体常与其他的住户所共有,一户户紧贴着搭建在一起,建筑高低错落结合,布局紧凑,整体感强。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风格突出,尤其是廊檐,有平直式和拱卷式并且分别有半圆拱、垂花拱、尖拱、深拱和复式拱,式样各异,变化多端,异域风情十足。

3.5.3 热情奔放、内心豁达

阿以旺厅是民居中面积最大,顶空最高,装饰最好,最明亮的厅室。顶部提高了阿以旺屋面,侧面加天窗围护而成,阿以旺厅巨大宽敞的空间,使人心情开朗,激发洒脱性情。室内顶棚有木板拼花,彩画天棚等,彩画顶棚绘"满天彩",花纹或为集合图案,或连珠团花,或丛花满地。闻名的和田地毯更是重要的墙面装饰品,单体花纹、卷草纹、叶纹、蔓纹等色彩鲜艳的具有民族特色图案的墙挂毯光彩夺目、热烈奔放。

3.6 草原文化的蒙古包

从兴安岭到阿尔泰山的蒙古高原,天高地广,水草丰盛。几千年中这里一直是草原民族的家园。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民族次第承接。蒙古居民以其智慧、勇敢、勤劳创造出了特有的草原文化,世代沿袭居住在蒙古包。

3.6.1 崇尚自然,敬仰天地

蒙古包里的家具,从佛龛到被桌、箱子、树柜、碗架、无不彩绘牛羊骏马、翎毛花卉、山狍野鹿之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蒙古包的圆形体状有一种视觉舒服、圆满的感觉,蒙古包色彩洁白如玉,在盛夏的草原上,好似绿色绒毯上扣着的银碗。蒙古包恰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形象物化,仿佛天幕之民时时在天地庇佑之下。蒙古族的天穹观还体现在蒙古包的许多本色工艺品上,如毛绣铺毡多为云朵纹、卷草纹,一般中心为圆形适合纹样,祈福天地神的赐福。

3.6.2 粗犷豪放、自由爽朗

洁白零星的蒙古包在阳光映照下,如在壮丽辽阔的草原上撒落的珍珠,令人豪迈洒脱。蒙古包的空间构造有张有收,由乌乃和哈那形成的直线和交叉线以及圆形的天窗统一中求变化,不显半点呆板。蒙古木器彩画也集中地应用在蒙古包的门、箱、柜、桌面及包内支柱上,很有特色。纹样多以盘肠、八结、万字纹为骨架。在骨架纹样上缠绕变化繁密的云卷纹、卷草纹等,间绘龙凤、法螺、佛手、宝莲等,线条欢快明朗。色彩用对比色为主,对比色之间又用多层次退晕画法,使画面既富丽又和谐[10]。

3.7 东北文化的满族和朝鲜族民居

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兴起的摇篮之一,有着历史悠久发源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民族众多,除在漫长的接受和认同中原文化历史外,在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以满族、朝鲜族等为特征的东北地域民族文化。

3.7.1 融入自然,亲和自然

东北传统民居形体低矮,既有使用功能上的需要,更强调了住宅与自然的联系,无论在起伏不平的山间,还是在宽阔的平原,远远望去,都会感觉到,小小房屋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部分。朝鲜族民居造型很美观,屋顶坡度缓和,组成屋顶的所有线和面均为缓缓的曲线和曲面。整座建筑又稳稳地落座于低矮平实的石台基上,与自然界和谐地融为一体,在蓝天绿树的背景衬托下,显得更加简练、亲和、自然、敦实。而民居多以石头、木材、稻草等大自然的初级材料建造而成,颜色以黑、白、灰为基调,粗糙质朴。

3.7.2 家族性弱化、社团性增强

满族大门开敞通透,有利于车马出入,中原传统影壁被取消,显得直截了当,明快顺畅。满族院落空间从尺度上看,一般是房屋面积的2-4倍,室内也讲究空间宽大通畅,整体建筑里外给人开敞大气。

4 结语

中国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绚丽灿烂,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根植在漫长的历史所积淀的文化和其生活的环境中,有着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但各名族都把自己的民居建筑都充分融入自然,与天地浑然统一,他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各族人民热情爽朗,性情奔放,并毫不掩饰地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家居装饰之中。各民族受其文化影响而建筑风格各异,尽管北方民居与南方民居都有儒家思想影响,但北方四合院更表现出华丽气派、大气厚重,而江南民居讲究经世致用、婉约秀美;少数民族受文化影响又由于其居住偏远,多为边疆地区,自然环境多为草原、高原、山地、沙漠,民居没有汉族民居建筑样式复杂精细,更多地体现自然流畅、简洁大方样式。色彩运用上汉文化民居多表现为深色而显端庄,但少数民族民居则多表现为浅色而显质朴,当然藏民居注重色彩绚丽而显华美。各民族文化艺术在学习交流中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在文化交流中传承并促进本民族建筑文化艺术发展,弘扬民族建筑美学思想。

[1]袁镜声.建筑美学——一门值得研究的科学[J].建筑学报,1993,(4):56-58.

[2]汪正章.建筑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

[3]袁镜身.建筑美学的特色与未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9.

[4]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66-69.

[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影印本),1988:5.

[6]孙大章.中国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5-58.

[7]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

[8]邓炳权.广州民居与岭南历史文化[A].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中国传统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54-57.

[9]李少群.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4.

[10]洪再新.蒙古族美术史[A].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C].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208-209.

猜你喜欢

民居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