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江与萧云从书法比较

2014-12-12潘池勇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用笔线条书法

潘池勇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渐江和萧云从都是安徽籍大画家,人们研究他们的论文更多的是涉及他们的绘画艺术,而对他们的书法研究甚少。虽然渐江与萧云从独立的书法作品很少,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绘画作品上的众多题跋找到他们的书法遗迹来进行分析研究。

1 成长环境及其个性心理比较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通常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轮番执政的历史。文人墨客们在外族的统治下充满了痛心、悲凉和绝望,从而更多地选择了归隐如萧云从;虽落发为僧,隐身于山林,却思念故国者如渐江。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1]这就是“书如其人”说,它阐释了书法风格与书家的性格、性情之间的关系。而一个人的性格与艺术风格的形成又与其客观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为了更准确和深刻地研究萧云从和渐江书风和审美思想的差异,还需要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

渐江出家之前受到“臣忠子孝”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他读五经、习举子业,“幼尝应制”、“以巨孝发声”等等。他是明朝诸生,儒家功底深厚,即使出家后,思想中的儒家成分很重。儒家的中庸和入世思想使渐江形成了平和稳重的性格,虽然皈依禅宗,但是他又推崇儒学,因此他非常讲究规矩法度,体现出儒家文质彬彬的品质,凡事不走极端。有人说他是穿着袈裟的孔夫子,这说法既形象又概括。他法名“弘仁”,弘的不是佛家的法而是儒家的仁。在明亡后,他几次反清复明,坚强不屈。但明朝大势已去,清朝日渐强大,复国无望。无奈之下才强制自己出家为僧,而非“七情皆绝”,他虽隐遁山林,却常常心怀故国,《偈外诗》云:“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沈写钟山。”正是这些客观因素孕育出他冷峻的精神和静谧的思想,艺术观是受人生观支配的,正是这样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他的审美原则,也形成他独特审美风格(冷、静)。

萧云从早期也受过正统儒家思想教育,其父是一介儒生,任乡饮大宾即为乡里掌管礼仪之人。萧云从的心理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入世为主,表现为科举取仕、反清斗争等等,萧云从数次参加科考而数次失败,最后一次才中副榜准贡,明亡后萧云从曾与其弟在崇祯十一年参加复社活动;后期有出世的思想,但科场失利,明亡入清后不仕,虽有反清意识却因年老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不像渐江那样加入反清队伍,或闭门读书,或漫游名山大川,潜心从事诗书画的创作活动,情愿以布衣终老,常常借诗书画抒发亡国之痛和隐逸之情。

综上所述,渐江与萧云从同属明末遗民,他们的爱国思想与不仕清甚至反清的政治态度是一致的。面对清朝统治,对于仕与隐的选择,两者都坚定地选择了隐,在这一点上,他俩的价值观是一样的。这些都是影响其书风形成的因素,也是他们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内心都有着深深的矛盾,对自己的生存状态都有不满和无奈。

2 书法师承比较

渐江诗书画皆擅,有“三绝”之誉。渐江山水画属于文人画,讲究书法用笔,在用笔上下了很大功夫,对宋元大家有很深的研究。书法师法颜真卿,也能写隶书和篆书。黄宾虹云:“笔墨之妙,画法精理,幽微变化,全含蕴于书法之中。不习书法,画不易高。渐师书法颜鲁公,笔用中锋,均自篆籀而来。”[2]渐江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渐江推崇钗脚漏痕,殷曙《渐江师传》云渐江:“素深得画家三昧,尝曰:‘董北苑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子久隐虞山而写虞山,固知大块自有真本在,若书法之钗脚漏痕,不信然乎?爰是携小阮允冰氏住进黄山,收其松云岩壑之奇,一一寄之于画。 ’”[2]姜夔《续书谱》云:“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诚然,综观渐江的书画作品,其线条遒劲有力,书法起笔多为藏锋。

渐江不仅在山水画上师法倪瓒,而且在书法上也取法云林,楷书学倪云林,得其神韵,康熙歙县志《弘仁传》云:“行书入鲁公之室,楷法倪瓒,……题画书行于世。”[2]汤燕生跋《江山无尽图卷》云:“书法规摩云麾,晚更夺云林之席。”[2]渐江书法亦多得益于倪瓒,倪瓒书法亦从大令、颜鲁公而来,徐渭《文长集》云:“瓒书从隶书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黄宾虹曾云:“倪云林书法古厚,学法颜鲁公,得其神似。”这说明渐江对于倪瓒的取法中亦有对其书法用笔的学习。渐江对倪瓒的书画作品情有独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有相同的遭遇即倪瓒作品中反映出的那种相似的情怀有很大关系:倪瓒有民族气节,不受统治者利用即不愿为官,致力于诗书画,处士终其身。渐江虽师倪瓒,但于萧疏清逸中又多一种阳刚正气和秀润风韵,有颜鲁公刚正不阿的影子。

萧云从接受了晋唐以来如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先进典范,形成他的艺术风貌。萧云从认真学过篆隶楷行草到老。他五十九岁为彭旦兮作山水长卷,后面题有:“旦兮汉隶之学甲天下,将以易得数十幅,为晚年摹式。”以画易隶书,作为晚年临摹学习之用,可想而知,他对书法尤其是隶书是多么重视。他在《归寓一元图》中二十四个题跋都以篆标题,隶体写诗,可见其功力。在《太平山水图》四十三幅中,也是以篆标题,以隶、真、行、草题诗文。其草书颇得二王神髓。一般题画都用行书,写得非常俊逸,结体瘦长,错落有致,用笔散朗,风调秀健。

3 书法风格比较

3.1 渐江

渐江的题跋款识书体使用更多的是楷书,楷书给人静的感觉,这与其画风简逸、清冷是相统一的。也有使用小篆的,如《松溪石壁》、《山水三段》、《林泉春暮图》、《黄海松石》等等,以小篆记之而居多。

其书画风格清逸刚淳,这主要是源于其用笔,汤燕生云其用笔有:“千均屈腕力,百尺鼓龙鬣”的气魄和功力。其书法线条瘦硬,用笔简洁,转折方整,苍老天然,简淡高古。用笔平直清晰,多取中锋,似“折钗股”,线迹刚劲挺拔,线条极细外仍见苍劲、遒逸,许楚《黄山渐江师外传》云:“云谷僧常为其祖寄公请书塔铭,师踞石运思,笔致遒逸,得晋魏风味,传之士林,以为海岳书《龙井方圆庵记》今再见也。”[2]落款字体的用笔线条与他画中用笔线条相一致,线条显得精细,苍劲有力,可以看到疾缓随意、轻重自如的线条,这些线条都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描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到他将书法用笔融入到画中。如《天都峰图》由于画幅太大,最长的线条长达一米左右,可见其笔力功底的非凡。

字法上精严简练、稳实凝重,与山水画上稳健的构图有呼应。书法章法上用呼应、开合、疏密、虚实等法则来置陈布势。用墨浓淡燥湿隐于笔道之中,线性一致,韵味醇和,干净利落,清晰灵动,毫无俗赖之气,如《高桐幽筱图》的题跋。黄宾虹《黄宾虹书简》云:“僧渐江画,真迹绝少。……辨别:真者墨法滋润,伪则枯燥;”[2],杨翰《归石轩画谈》云:“欲辨渐江画,须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乃真本耳。”[2]

《高桐幽筱图》题跋

总之渐江书法瘦劲简洁,线条爽利、简练,转折处或圆转或露棱角,笔势峻峭方硬,布局精密,结构严谨,墨法滋润,孕育出刚正、平实、清淳、蕴籍的书法艺术风格。其书法初看似觉平淡,细赏则其味无穷,全无俗气,使人俗虑尽消,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气质。

3.2 萧云从

萧云从极善书法,各体兼备,就像他绘画作品一样,风格种类繁多。梅磊响山人云:“世知萧尺木以画显,而不知其六书六律更精也。”[3]他的行书流动飘逸,包世臣《艺舟双楫》云:“行书逸品上。”[3]他特别注重用笔,他在赠友人方兆曾《深山溪流图》款识中说:“第世人画山水务墨气而不知笔气,余见大痴全以三寸弱翰为千古擅场,虽复格纤皴以蒙葺杂乱,而力古势健,流览而莫尽者笔为之也”。他要求用笔“力古势健”,他书法线条遒劲,清爽利索。在一幅仿关仝《山水图》上他题有:“关仝笔细若蚕丝,寸幅见百里山水之气韵,愧老矇不能尽其量也”,也是讲用笔要如春蚕吐丝,细柔而有内力。在他撰写的《太白楼画壁记》中,他甚至把作画视为作书:“余但知为书,不知其为画也”,“吴道玄之画受笔法于张旭,李龙眠书画精妙,黄山谷谓书之关窍透入画中”。可见萧云从在书法和绘画中是何等重视用笔之法的。晚年书法愈加高古,非常善于表现书法的质美,把流于表的华艳之美尽量地隐藏掉。

他的题诗书法并不是一些僵死的汉字躯壳,而是具有生动的生命灵魂在跳动。款识书法往往与其画面风格相统一。题款所用书体常随画面风格而作相应的变化,且都能相得益彰,互为映衬。如《秋山谈书图》题款以行草书之,用笔随意奔放,灵动活泼;《山水图》八分用笔细腻严谨,工整秀美;《百尺明霞图》用笔虚恬超脱,天真率意,外拙内敛。注重局部服从整体,局部也常常有主次之分,并非平均使力,而是在静态中有动态,动态中有静态。如题画诗多用篆书题首,而诗正文却用隶书、行书、行楷或草书,这样篆书的静态就和隶书、行书、行楷或草书的动态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和谐之美,动静前后区别很大,使人观之而生新鲜感。如《三山图》的草书,灵动飞舞,给画面的安静甜美的景象注入了生机。但具体到局部,无论是写静态的楷书、隶书和篆书,还是动态的行、草,他都注意到线条的韵致,墨色的变化,字形的大小,以及布白的疏密,从而达到题款、印章与正文的和睦相生。其书法笔法有方圆、中偏、提按、顿挫;线条有粗细、轻重、刚柔、曲折;墨色有浓淡、澡润、干湿、厚薄;结字有向背、偃仰、大小、欹正;章法有黑白、虚实、疏密等等,而相同的字也都通过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等加以区别,他把这些矛盾的因素有机统一于书画作品之中,令人感到有音乐的节奏、韵律美。由此可见,萧云从非常重视变化,避免布算之病而又达到自然和谐。总之其书法富有虚恬超俗,清疏韵秀,洒脱逸致之美。

4 小结

综上所述,萧云从与渐江书法的相似之处是用笔都十分细腻精到。但渐江的书法较之萧云从给人的感觉是更加硬朗,因为渐江书法线条多为直线,用笔多为中锋,坚实肯定,几乎无含糊不清的线条,于淡中见枯涩,于细弱处见苍劲,追求严谨、干枯、苍劲,有刚正沉稳之气概。但其书法较之萧云从变化较少,没有动荡的笔调和跳跃的线条。而萧云从书法线条多为曲线,并一再要求用线应有曲折变化,多用侧卧之笔,用笔松灵、飘逸、灵秀,有莽苍之趣,具有写意性与抽象性,更加生动活泼、随意自由。

渐江与萧云从的题款

在结构上,渐江题跋所用字体较少,多用楷书,草书很少或几乎用不到。他有意减弱了隶书在其书法中的表现因素,如易隶书的横向宽博的体势为纵向狭长,结构端庄稳健凸显出冷峻、刚毅的气质,同时与渐江内心孤傲、冷漠的情感相符合。萧云从题跋所用的字体比较多,篆、隶、楷、行、草都有。萧云从书法尤其是晚年时更多地用到隶书的用笔和结体原则,因为晚年主要临摹学习隶书,他五十九岁为彭旦兮作山水长卷,其跋为:“旦兮汉隶之学甲天下,将以易得数十幅,为晚年摹式。”在墨色上,渐江能做到 “于极瘦削处见腴润”,并非一味地瘦硬枯淡,但不及萧云从墨韵活泼,氤氲苍润。渐江书法作品严谨整饬,造型周密,笔与笔起承转合皆有交待,自始至终无不经意,如此则难得挥洒自如做到云烟变幻之妙,故其书法长于表现实处而难以表现虚处,比萧云从的书法更多出一分骨壮气,但少了一些萧云从所能表现的象外之趣。

在意境上,渐江严谨工整,清新淡雅,意境清幽,冷峻刚毅。而萧云从化严肃为松秀,变峻整为淡远,写凝重、宽阔于清简萧寥之中。所以渐江少了萧云从荒疏萧散意味而多了几分清新冷峻之感。渐江的书法在个性张扬上略显逊色。萧云从的书法多变化,渐江的书法少变化。但渐江的这一变化不是孙过庭语中初级的平正,而是险绝之后的平正,即动荡之极也。渐江和萧云从的书法作品中都有“如月之曙,如气之秋”的纯净、高洁、宁静的美,但渐江竭力以一种高度典雅严整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渐江不像萧云从那样处处追求宁静到使人有心如止水,万籁俱寂之感的美,而是在幽深静寂之中,使人感到自然生命的搏动、滋长、向上的力量。渐江是静中富含着动态,这动态得细细品味才发现,品味越久动态越激烈,而萧云从的书法是在动中让人一眼就见以动态,在表现静上,渐江的确比萧云从高出一筹。

[1]刘熙载.艺概·书概[A].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15.

[2]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223、8、11-122、77、7、186、185.

[3]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98.

猜你喜欢

用笔线条书法
找不同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线条之美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书法欣赏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