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探解

2014-12-12张鑫鑫王建坤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德彪西曲式触键

张鑫鑫 王建坤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德彪西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理解,让他成为音乐史上不能被忽略的音乐家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包括了钢琴曲、管弦乐曲以及歌剧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但是在众多体裁中,德彪西对钢琴音乐喜爱有加,因为他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钢琴曲的创作”[1]。他的钢琴作品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规整,并通过巧妙的和声安排及技巧的设置,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将浪漫主义音乐的“模式”打破,也就是浪漫主义音乐中的主题发展的方式进行了改变,成为19至20世纪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和先锋者。《为钢琴而作》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这些特点。除此之外,“德彪西的钢琴音乐表现的手段还借助了其他的音乐元素,例如东方音乐中的五声音阶以及节奏性特点的舞曲节奏型等”[2]。

1 《为钢琴而作》的音乐分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对于听众来说是听觉的“饕餮盛宴”;对于学习者来说既是需要跨越的崇山峻岭,也是给予心灵上寄托的慰藉。他的钢琴创作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为钢琴而作》这部组曲于1896年开始创作,在二十世纪初完成,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严格来说,这首作品是介于其创作生涯的早期与中期的作品。

1.1 曲式结构分析

《为钢琴而作》这部组曲由三首作品组成,分别是《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以及《托卡塔》。这部组曲是在德彪西对歌剧等其他作品集中创作的过程中完成的,历时十年。因此,这部作品中能够明显的看到在曲式结构方面有古典的结构规范,也就是舞蹈组曲中的曲式结构。“但是德彪西并没有把自己框在过去的框架下,而是在这样的结构下进行了大胆的创作,并且融入了当时盛行的印象和象征主义的元素”[3]。

1.1.1 《前奏曲》的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以a小调为主调,为带有再现材料的三部曲曲式,乐曲通过节奏型的丰富变化表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乐曲采用的是古典奏鸣曲曲式。乐曲曲式结构如表格1所示。

表格1 《前奏曲》曲式结构

在【A】中,出现了两个主题,在经过篇幅不长的【B】后,来到【A’】。 在【A’】中,并不是完全的再现【A】的材料,而是采用了将呈示部完全再现,副部的材料部分再现,最后在尾声中迎来了华彩乐段,最终音乐在持续和弦的进行下结束。

1.1.2 《萨拉班德舞曲》的曲式结构

与《萨拉班德舞曲》相同,《托卡塔》也是采用了对比中部的三部曲曲式。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使用的是C大调为主调,其特点是和声的丰富性。乐曲曲式结构如表格3所示。

表格2 《萨拉班德舞曲》曲式结构

在呈示部中共分为三个乐段,并且在第三个乐段对呈示段进行了再现。对比中部则分为两个乐段,再现部在结构上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多段体的结构,并没有对呈示部完全再现,而是采用了呈示部中的材料来再现。

1.1.3 《托卡塔》的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同样是使用了对比中部的三部曲曲式。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使用的是C大调为主调,这首作品的特点是和声的丰富性。乐曲曲式结构如表格3所示。

表格3 《托卡塔》曲式结构

虽然两首乐曲在结构上相似,但在调式的变化上完全不同。《托卡塔》在音乐进行中有着丰富的和声变化,《萨拉班德舞曲》则较为薄弱。另外,这首作品是C大调为主调,还有多次简短转调,和声的丰富多变正是其他调性的变化的结果,在这一方面,《萨拉班德舞曲》显得相当匮乏。

1.2 音乐特点分析

1.2.1 《前奏曲》的民族音乐特点

《前奏曲》作为整套组曲的开端在相当活跃且遵照术语指示的情况下开始,追求优雅、均衡及流动的音响效果。除了曲式结构上的特点之外,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还第一次使用了全音阶。他所使用的富有色彩性的增三和弦,对这首乐曲的色彩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这首作品中,还能够看到其他民族音乐的身影,那就是佳美兰的音乐。德彪西在《前奏曲》中安排了极具特点的乐段——低音持续了三十个小节。“在德彪西的传记中,也提到了是受到佳美兰音乐中的循环理念的影响”[4]。

1.2.2 《萨拉班德舞曲》的特色和弦

这首作品是此套组曲中优雅而庄重的中间部分,其在调性上就已经有所不同,使用了七和弦和九和弦来为这首舞曲渲染气氛,并采用了特色的和弦进行,呈现出庄重的音响效果,使整个作品既富有变化的舞曲感觉,又不乏抒情的色彩。

1.2.3 《托卡塔》的调性特点

作为末曲的《托卡塔》是此组曲中持续活泼的乐章,作品中几乎都是使用快速进行的十六分音符,反复急速的音型贯穿了整首作品,在节奏感上与《前奏曲》相互呼应,其音乐的快速进行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为求音乐的生动巧妙,在《托卡塔》中大篇幅的运用了切分节奏和琶音,不仅通过两者的结合,而且以自然C大调音阶为主,并伴有多处的快速转调,因此在作品中总能够感触到其他的调性色彩。

2 《为钢琴而作》的演奏法

“德彪西不仅以作曲家的身份闻名世界,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因此,德彪西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对于钢琴的演奏技巧的运用可谓是驾轻就熟。”对一部钢琴作品所包含的演奏技巧的掌握直接影响对其作品内涵的把握和理解,《为钢琴而作》中就运用了多种演奏技巧来助其丰富音乐内容。下文将从触键方式、力度变化、踏板应用三个方面来对这部组曲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2.1 触键的方式

“钢琴是击弦乐器,但德彪西对于触键的观念认识仿佛将钢琴的乐器性质抛之脑后,德彪西对于触键的音效十分在乎,他认为通过敏感的手部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音响效果,因此对待不同的音符应当有不同的触键方式“[5]。

2.1.1 指肚演奏

在《前奏曲》中,以第6-23小节为例(见谱例1),这一部分正是这首作品的主题Ⅰ,从谱例1中的四个小节开始,德彪西在三十小节的长度中安排了调性一级音——A音。在这里左右手有明显的分工,声部的下方旋律线条为长时值的音符,而上方的旋律线条则是快速进行的十六分音符。主题Ⅰ中对这四小节加以利用,将其反复的进行变化、重复、模仿等;在和声方面,音乐稳定地在a小调上进行。低声部旋律线条的持续A音,要求演奏者的触键方式要深入,这样才能保持A音的足够时值长度。中声部旋律线条中十六分音符的单音,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这些单音可以看作是高声部旋律的前身。以触键方式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前奏曲》可以看出,中声部与高声部共同组成了分解和弦式的音乐进行。因此,这就要求演奏者将各个声部的音符相互融合,在音符的触键方式上既要避免用力过度,造成音响上的不协调,又不能过于收敛,以致高声部流露的旋律无所依靠。演奏到高声部的旋律时,这一小节的演奏已经过半,中低声部通过不同的触键方式给高声部的线条创造发挥的音响基础,同时又给予了一定的空间,让其在中低声部的音响基础上流畅地进行演奏。可见,高声部中快速进行的十六分音符的理想触键方式应当是将手指放平,通过手指肚来演奏钢琴,这不仅控制演奏的音乐力度,而且达到柔和、细腻的效果。

谱例1

2.2.2 半连音演奏

此外,在第二首《萨拉班德舞曲》中出现了半连音的触键方式(见谱例2)。在这首乐曲的音符安排中,节奏型音符的部分比比皆是。因此,对于《萨拉班德舞曲》的把握要以这种节奏型音符的触键方式为出发点。在演奏和练习时,应当将其与另一种节奏型连音进行区分,半连音要以演奏一个音符时值的四分之三为妙,这种在音符时值上的准确把握对于演奏音乐进行的色彩性和音响上的丰富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萨拉班德舞曲》中,第23-27小节在音符之间不同触键方式上的特点十分突出。谱例2中大部分音符的演奏以跳音为主,音乐的进行是活泼跳跃的,音与音之间的独立性决定了演奏完跳音之后,手指触键的力量不能有所保留,在确保了时值准确后,迅速地演奏下一个音符。这种动作效果显然要比演奏连音的音符要大。除此之外,触键及离键的间隔也要短于连音。像下图谱例2中的这种节奏音型,在这部作品中大范围的存在,这对此处演奏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谱例2

2.2 力度的变化

一首表现力丰富的音乐作品,必然缺少不了灵活的力度变化。往往两句相同的旋律线条,但采用了不同的力度处理方式,就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感受。在作品中加入力度变化的音乐符号,丰富了音乐的表现能力。德彪西对于力度的应用,在《为钢琴而作》的力度层次安排已使这部作品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在这部组曲中,力度在强弱的范围跨度上非常广泛,既有强音fff的安排,也有弱音ppp的安排。尤其是在弱音p-ppp这样的范围内,灵活地在力度区间内进行微弱的变化,来表现各种层次效果。“可以说,弱音的使用打破了常规的地位,成为了主要的力度安排,强音的存在是为了烘托弱音的音响效果,这与德彪西的‘印象’的需求相互呼应”[6]。

2.2.1 灵活丰富的力度演奏

在《托卡塔》中,灵活的力度变化主要体现在第242一268小节(见谱例3)。在谱例3中,乐曲的力度经历了 mf、p、f、ff以及 fff这几个明确的力度标记,此外还有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在这个段落中,音乐的线条从低音逐渐到了高音,在其线条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力度也随之逐渐增强。伴随着力度和音高达到了高度的热情后,音乐就在如此强烈的进行中结束了。在演奏这样强音的力度时,需要演奏者运用手指带动手臂从而通过使用身体的力量,以达到快速准确地将所需力度呈现出来的目的。

谱例3

2.2.2 弱音奏法

在《前奏曲》中主要以第134一142小节为例(见谱例4),对这首乐曲中的力度变化进行分析。在谱例4中,乐曲的力度经历了p、pp以及ppp这几个明确的力度标记,除此之外伴有大量的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配合使用。在这个段落中,右手的旋律是连音演奏,并且几乎都是二度音程关系的进行;左手的旋律则是通过二分附点音符和八分跳音之间的互相切换来共同完成的。第134—142小节是个弱奏的段落,将朦胧、恬淡,冷静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跳音就如同远处传来的钟声,演奏时,把握这样的弱音不需要演奏者尽情地释放,而是若如跟随心灵的舟楫得水而行,将情感的音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此的弱音处理才是最自然的。当然结合外部动作的配合,演奏时身体尽可能的放松,让音符由内到外的,通过敏感的指尖触觉表现这种乐感的音符力度。

谱例4

2.3 踏板的应用

巧妙地使用踏板对于钢琴音乐的力度和夸张情绪的渲染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并不是所有版本的乐谱都有踏板的使用标记。明确使用标记的缺失,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关。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安详、静谧的气氛,恰恰可以通过踏板的使用来进行营造。可见,巧妙的使用弱音、制音、持续音踏板对《为钢琴而作》音符的表达和情感的倾泻有着深远的影响。

2.3.1 制音踏板的运用

《萨拉班德舞曲》中踏板的应用巧妙地体现在第1一14小节(见谱例5)。在谱例5中,右手与左手一样,同样以柱状的和弦弹奏为主。在这

谱例5个段落中,通过制音踏板的应用巧妙地配合和声的变化,借助饱满有力的和声烘托了音乐的节奏和质感。

2.3.2 弱音踏板的运用

在 《托卡塔》中踏板的巧妙应用在第81一103小节(见谱例6)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谱例6中,左右手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音乐交替进行。左手是通过切分节奏的音型为这个段落的右手提供了节奏性的低音,右手则是流畅的琶音进行。左右手的结合呈现出来的既有旋律又似鼓点

谱例6节奏的音响效果,是这一小节音乐流度的特色。在这个段落中,乐段的力度基调就是PP,如若只是单纯地通过力度把握乐曲,那么其表现力就大打折扣。因此,在这一小节借助弱音踏板烘托音乐感受度,不仅通过踩下的力度不同,带来音色上的不同,而且这样手脚上的双重配合,也提高音乐的整体表现力。

从钢琴组曲《为钢琴而作》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德彪西印象派的思想显然已开始渗入钢琴音乐风格中。其中既没有古典作品中的结构严谨和深刻的思想性逻辑性,也没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作品给人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本文通过对《为钢琴而作》进行音乐及演奏分析,既是对这首作品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概括,也让演奏者更好的演奏这部作品。所以,演奏者想要完整的演绎一部作品,除了要有高超的演奏技术,更要有分析作品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钢琴上的舞者。

[1]沈旋.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36.

[2]沈旋.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生平及作品介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66.

[3]韩笑.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0:41.

[4]王文霞.德彪西钢琴组曲《为钢琴而作》解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1.

[5]刘爱春.《为钢琴而作:前奏曲》音乐与演奏分析[J].音乐大观,2013,(15):61.

[6]周晨.德彪西与他的《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J].青春岁月,2011,(12):47.

猜你喜欢

德彪西曲式触键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
浅析钢琴触键技巧对音色的影响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