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后现代主义历史思潮
2014-12-12王志英
[摘 要]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分期概念,其历史贡献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大胆的标新立异,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作为其灵魂的思维方式。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需要正视且正确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培育批判性思维方式和思辨的能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接班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的思维方式;青年大学生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于西方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随后蔓延至全世界,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1]但后现代主义从诞生以来一直是个容易受到曲解的概念,是一个各种意见冲突的战场,相当多的人对其印象是负面的,对它的批评很多。本文试图对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青年大学生如何应对这种思潮的影响进行再讨论。
一、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历史分期,也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并非诞生于欧洲或美国这样的文化中心,而是源自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世界。根据米歇尔·昆勒在《后现代主义:一个概念史的考察》中的考证,“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菲德里柯·德·奥尼斯1934年出版这本书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2]这种所谓的“后现代”风格观念在当时的西班牙成了文学批评话语的焦点。1947年,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将这个术语引入英语世界,他在文本《历史研究》中将普法战争所开启的时期称为“后现代时代”。在汤因比看来,“后现代”标志西方文明史中的一个新的历史周期——“西方统治告终,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和天主教教权衰落,非西方文化抬头、壮大”。[3]这里的“后现代”表征一种否定的意义。直到L·费德勒将后现代主义与当时激进的文化潮流(比如后人道主义、后男权、后白种人等)融为一体时,才明确地具备了肯定的意义。
20世纪70~8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向全世界蔓延,不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文学墙围,一跃而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1979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出版《后现代状态》,此书对于后现代主义在欧洲大陆的扩散和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80年代,福柯、哈贝马斯、罗蒂等哲学大师推动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大讨论,指出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个历史分期,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范式。福柯曾经说过,现代性不是一个处于前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anera),我们更应该将现代性看作是一种态度。“后现代一词不是总被理解为继现代之后或后于现代的,它还可以指与现代同时代的,或者像利奥塔所写的那样,先于现代。”[4]福柯等思想家指认了,后现代主义并不仅仅是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分期,它也是一种以大胆的标新立异、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作为其灵魂的思维方式。
哈贝马斯认为尼采是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主义转折点处的人物,有两个阵营的人继承着他的遗产,一个追求一种更加怀疑和准科学的理解,另一个寻求对本体论的颠覆。前者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塔耶、拉康以及福柯;而后者有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值得提出的是,以上这些大师的研究视野并非是唯一的,他们从属于不同的哲学流派,比如“反基础主义”、“视角主义”、“后人道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解释学”、“非理性主义”等等。而让这些哲学家能走到一起的是一种共同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即后现代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是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化、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
二、对后现代主义的辩证认知
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从来都不缺乏批评的声音。C·詹克斯在《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中称后现代主义所走的是一条“蜿蜒曲折之路”。有学者干脆将后现代主义斥之为“颓废的虚无主义”,指责它“无目的,无政府,乱七八糟”,是一种“东拼西凑的大杂烩”。笔者以为,后现代主义本身确实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它过分强调多样性、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在思想方法上陷入了形而上学;其次,它过于遵从“均一性的逻辑”,从而客观上否定了进步观念;再次,它过分执着于否定性、流动性和破坏性,使它陷入否定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多元论的危险,就是马克思说的“一种最终成为极端的非批判的批判”[5]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同一个整体中必定共存着两个方面,我们既要看到缺陷,也要看到积极之处。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对现时代的人类实践以及人类自身进行反思的思想活动,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和扬弃。它并不试图超越它、抵制它甚至去界定包含在其中的“永恒与不变的”各种要素。后现代主义在分裂和混乱的变化潮流中游弋,甚至颠簸,似乎那就是存在着的一切。[6]我们需要站在历史主义视角来审视“后现代”这股汹涌而来的大潮。
首先,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60年代后,西方已经处于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爆炸使得旧有的知识体系破碎,过程化和多元化日渐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标志。而二战的直接后果是将人们心中所存的美好信念(比如理性、人道主义等)摧得粉碎。因此,哲学家们纷纷逃离盾世,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体系发出了愤慨和不满的呐喊声。其次,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依据。简言之,现代自然科学所提示的现实事物的相对性、非确定性、不完全性,潜在的破坏了旧有的顽固的确定性的世界观,为后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托及支柱。再次,后现代哲学深深地根植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对一切进行质疑的态度,是对古希腊“专务批评”的辩证法的继承。[7]最后,后现代主义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既源于对西方社会现代化变得敌视人这一状况的激情批判,同时又是这种激情批判中的理论建立,即后现代主义是在反思资本主义发展的命运、反思现代化过程的利弊,以及反思作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的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的正确与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8]因此说,后现代主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在笔者看来,后现代并不取消现代性的本质的成果——理性、自由、人权、主体性、对话等等,只是在新的境遇下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匡正和重构这些思想和行为模式。面对今日危机四伏的世界,这样一种高远的整合精神远较非此即彼的“支离思维”来的高明,也更富有创造性。
三、青年大学生如何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
对于我们青年大学而言,我们要学习的是后现代主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从卢卡奇那里学习时期划分和叙事;从布洛赫那里,学习尊重客体世界中隐匿的希望和梦想;从萨特那里学习把握直接经验的实质;从列斐伏尔那里学习对都市空间的异常关心;从马尔库塞那里学习追踪高科技产品消费的痕迹;从阿尔都塞那里,学习从正面认识意识形态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想象等等。
首先,青年大学生要敢于想象、思考“希望的乌托邦”。从历史上讲,现代主义实质上是一个事后(postfacto)范畴,它在事后把范围广泛、样式繁复的实验形式和运动统一在自已的名下,而这些实验形式和运动本身对现代主义这个名称一无所知。相比之下,后现代主义更近似于一个预期(exante)的观念,它的领域没有固定的界线,于是便出现了创新意识。后现代生活方式鼓励人们换一种活法,鼓励突破自我,挑战自我,鼓励人们开拓新的领域,进行新的尝试。福柯认为,人生劳作的主要乐趣就在于使自已成为不同于昨日的另外之人。作为一种“别思”,这启发我们青年大学生要敢于去思、去想、去发明、去创造。哪怕是乌托邦,我们也要充满希望。
其次,青年大学生要有批判否定的意识。我们知道在今天,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向社会发问的方式。大学需要履行的伟大职责是“展现全部知识,既展现原理,也展现基础”。[9]可是,没有思辨精神,就不存在科学创造力。学院是功能性质的,而大学则是思辨性质的,即哲学性质的。哲学不是对现实的镜式反映,自然科学的成果也不能直接代替哲学的证明。哲学代表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势必要对一切进行反思,势必要对一切作出自已的回答。任何社会形态的发展,都需要有能够冲击传统的思维方式,同样,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向旧的思维方式进行挑战,做人类尊严和自由“捍卫者”,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次,时刻警惕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矫枉过正”。青年大学生需要有“度”的概念。对不合理性进行否定、批判是正确的,但是将这种否定扩大化,推向极端就远离真理了。目前有两种倾向,一类人主张一切向西方学习,另一类人主张抵制西方的一切。这两者都偏离了“度”。向一直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的霸权进行挑战是合理的,为非正统、非主导的、非西方的正统文化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也是合理的,但相反,将西方正统文化贬得一文不值则走上了极端。这就要求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需要保持积极乐观、放弃偏执,不要被一些消极的大浪淹没,经常抬起头,四周看一看,便会发现希望的小船就在不远处等着,而在更远处还有灯塔在闪烁。
参考文献:
[1]斯科特·拉什:《后现代主义社会学》[M],英文版,伦敦:路特里奇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2][3][4]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第4页,第6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6]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3页。
[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页。
[8]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页。
[9]利奥塔:《后现代状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ZX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志英(1977-),女,江苏射阳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