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
2017-03-02何发胜
何发胜
摘要:
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特别是高职院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更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就业创业观,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更好地促进传媒类高职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
关键词: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青年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创业关系着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主要面临来自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力和城镇年度新增勞力三重巨大压力。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专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据统计2016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失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热点问题,它长期困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跟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要求共青团把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深抓实”。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共青团履行自身职能、服务青年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此,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导青年、服务青年,把职业指导灵活融进到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更好地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创业观,来促进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
一、传媒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笔者所在的传媒类高职院校现有35个专业,基本形成了以“媒介内容生产”为核心,以“传媒艺术”和“传媒技术”为支撑,兼及“传媒管理”和“文化教育”的专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动漫与艺术设计、新媒体技术三大特色专业群,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学生近万名,2016年毕业生总人数为2876人,初次就业率90.92%。
2016届毕业生按学科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为旅游类,就业率为 96.35%,其次为文化教育类,就业率 95.92%,轻纺食品类就业率92.42%。其他财经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土建类等也达到 90.00%以上。2016届毕业生按就业地域主要分布来看已就业2615人中,在本省的就业人数为1892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2.3%,其中在本地区(长沙市)就业人数为1487人,占总就业人数的56.9%;在广东省就业人数为220人,占总就业人数的8.4%;在江浙沪地区就业人数为276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0.6%。2016届毕业生按就业单位性质主要分布情况来看已就业2615人中,机关就业1人,占0.03%;国有企业就业11人,占0.4%;其他事业单位就业人数3人,占0.1%;到其他企业就业2482人,占95%;部队2人,占0.07%;城镇社区1人,占0.03%;其他教学单位1人,占0.03%;自主创业3人,占0.1%;继续深造105人,占4.04%;出国6人,占0.2%。从2016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统计数据来看,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还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校专业设置过多、划分过细,没有整合优势资源,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失衡,部分专业学生就业创业难。2.毕业生就业岗位质量不理想,流通性比较大,且就业渠道单一,亟需开拓省外就业市场,根据我们对学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民营或私企就职,机关事业单位的就职人数较少,且大多都在省内就业。3.学生创业意识薄弱,自主创业能力较差。4.学校对学生创业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传媒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1.日趋严峻的就业创业形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国内就业形势显得更加复杂、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正成为时代趋势,这源自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据中国社科院2015年《社会蓝皮书》称,按照目前高校招生规模不变预测,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重将升至21.6%,到2030年将超过30%,高校毕业生占青年劳动力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大学生从曾经的天之骄子,逐渐演变成具有大众化学历的普通就业者,客观形势的发展倒逼着大学生必须调整心态,从零开始。
2.高职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一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失衡,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二是,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传媒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性,忽视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
3.毕业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尽管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竞争日趋白日化,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仍普遍偏高,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和职业岗位的选择以及对就业工资水平的定位上期望值过高。大量的毕业生扎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来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甚至出现了“万里挑一”、“零薪求职”等现象,而对于二、三线城市以及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就业岗位却无人问津,对于前途未卜、没有保障的自主创业更是不敢涉足。
三、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作用
扶持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既是共青团的优势所在,也是团组织服务大局的根本要求。为此,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理应主动承担起服务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担,积极发挥团组织服务青年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在思想上引领青年大学生,在职业指导中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创业观。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可以依托团课、团会、主题教育活动等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激发追求梦想的动力,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更好地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另一方面要在行动上引领青年大学生,在职业指导中帮助青年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可以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吸引青年大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挖掘其自身潜能,促进各种特长的发展,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使其发现自身的职业兴趣,明确自己的就业创业方向。
四、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虽然全团上下正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来抓。但是受传统工作观念和习惯思维影响,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尚未把就业创业指导纳为团工作的要务,就业创业服务意识不强。此外,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团组织受人员编制因素影响,没有配备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且团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主要精力在疲于应对日常事务而无暇来创新团的工作方法和内容,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二是指导方式方法单一。目前,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還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往往大都停留在举办就业创业形势报告会、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就业创业主题活动和发布就业创业信息等浅层次上,没有对青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较好地指导,也没有建立专业的“双师型”职业指导师队伍。
三是形势发展提出新要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新形势下,给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赋予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新的内容,也给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五、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路径
(一)更新观念,正确引导,以强化团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为抓手,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来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
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要主动更新观念,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来增强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我们可以通过开设有针对性的提升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课程,举办就业创业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开展创业就业大比拼竞赛活动,还可以邀请成功企业家和创业就业典型现身说法等,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就业创业形势,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同时要加强对各级团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运用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法规,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二)大胆创新,广泛动员,以打造团组织品牌活动为契机,不断拓展大学生教育平台,来帮助青年大学生提升创业就业能力
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团组织贴近青年学生,了解青年学生的优势,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发挥自身优势,以学校品牌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切实为大学生搭建素质教育拓展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的各项品牌活动如:“十佳校园歌手大赛”、“ 小品相声比赛”、“ 朗诵艺术节”、“书法作品大赛”、“公益广告大赛”、“动漫艺术作品设计大赛”、“ 英语口语大赛”、“ 记者、主持人风采大赛”等,让所有的大学生依托这个平台来锻炼,通过演练结合,来切实提高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善于探索,真抓实干,以创新团组织基层架构,不断探索校企地共建育人模式,来帮助青年大学生增强创业就业竞争力
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积极大胆创新,努力构建学校、企业和地方“三位一体”的共建育人模式,通过在企业建立定岗实习团支部,帮助企业开展主题团活动,在地方建立社会服务基地等措施,来实现学校、企业与地方三方的互补共赢,同时积极扩大和强化团组织对顶岗实习大学生和对企业青年员工群体的影响,来切实增进青年大学生对企业、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以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为切入点,不断探索专业化、项目化、社团化的社会实践模式,来帮助青年大学生增强创业就业实力
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要以搭建紧扣专业特点的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为切入点,紧紧依托大学生就业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创业就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校内为大学生提供进行创业实践的场所,助推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保证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在校外积极利用学校、企业和地方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来为锻炼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导师团队建设,努力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导师队伍,采取“一对一”结队帮扶模式,根据创业就业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创业就业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艳华.张肖伟.高职高专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34 ).
[2]胡 斌.论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选拔与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06).
[3]覃伟军.对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探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4]周晓东.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机制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2016年院级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促进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