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预见的本质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2014-12-12范丽
范丽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14;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211172)
技术预见的本质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范丽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14;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211172)
技术预见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不仅是把握技术发展趋势的可靠方法和管理技术风险的有力手段,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是科学发展观的另一种话语形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技术预见;本质;科学发展观;人本取向
一、技术预见的出场路径
1.发展的困境与反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占据世界主导地位的发展观是以经济增长速度界定发展的单向度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目的,把人变成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就在世界各国费尽心机发展之后,发觉各种各样的“反发展”或“发展异化”问题接踵而至:生态失衡、资源浪费、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种种现象层出不穷且日趋严重,特别是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更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一天比一天恶化,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中毒事件接连不断,动物种类不断灭绝,植物种类不断绝迹,河川海洋变成了脏水沟。在后工业和消费社会里,人类濒临精神和理智崩溃的边缘。”[1]
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学术界从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等几个方面对经济中心论的发展观进行了反思。罗马俱乐部未来学派提出“增长极限论”,批判经济中心论,认为发展经济不能无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全球均衡状态”的发展构想。到了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念被正式提出,概括起来,可持续发展观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等为基本内容,试图把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理平衡”作为重要指标和根本原则。在充分认识到生物圈和技术圈的相互依存性的基础上,确立一个具有集体责任感的全球战略是保护人类未来的最低要求。[2]
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这里,我们看到发展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它体现的是一种整体全面的、系统综合的、多维度协调的、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发展的立足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与自由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单向度发展观的坚决反对,是对那种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片面畸形发展观和涸泽而渔的短视发展观的严正拒绝。
2.技术发展的风险与选择。一般情况下,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长、技术的变化和消费三个方面。科学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技术作为科学理论的实际运用,越来越把人类与自然界切切实实联系在一起,自从人类从动物界脱胎以来,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力量能做到这一点。然而,这种联系所激起的强光照出的却是一条前途未卜的道路。原因在于技术的双重性。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不仅给我们带来福泽,同时也带来了灾难,它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发展难题。关于技术的双重性,马克思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3]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哲学家埃吕尔指出:“技术的完美和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所谓技术进步包含四个方面含义:一切技术进步都是有其代价的;技术提出的问题要比它解决的问题更多;技术的不良后果与有益影响是不可分离的;每项技术都隐含着无法预料的后果。鉴于此,对待技术正确的态度是不拒绝回避,也不过分崇拜依赖。[4]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技术的人文本质和人文目的被技术的飞速发展所遮蔽和遗忘。技术由手段变成了目的,人反而成了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特别是现代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加剧了技术的自主性和不确定性,使风险性成了技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所以,如何规避技术的这种负效应,防范、管理和控制技术风险,促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协调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对于科学技术怎样发展、发展什么,需要人类社会对其作出前瞻性的识别和判断。技术预见是能够提供系统、规范的操作方法来帮助人们进行识别和判断的可靠途径之一。英国斯普鲁研究所的B·马丁(B.Martin)认为:“技术预见就是对未来较长时期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5]35技术预见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选择有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研究领域和技术;二是关注技术的社会效益,重视对技术的负面效应的预见和控制。
二、技术预见:科学发展观的另一种话语形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预见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越来越受到决策者们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技术预见活动。技术预见是科学发展观的另一种话语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预见强调发展的主动性。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技术预见是在人们掌握现实客观事物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力去创造性地描述事物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活动。[6]14任何预见都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的,是在系统把握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具有前瞻性、创造性。这种前瞻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技术预见的主动性。
技术预见特别强调人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动性。它主张从技术的创新设计源头开始,通过对新技术预期利益和危害的全面权衡,来管理和防范技术实施的风险。所以,技术预见是参与其中的人们主动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它负荷着科学界、经济界、技术界、社会等诸方面的期望,渗透着人们按照自己所期望的和满意的方式去发展,[5]39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它强调发展的人本取向,发展的目的是人的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当下尤其体现在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的种种期望。
技术预见同时提供了一种应对未来挑战的新的认识方法,创造了促进未来发展的新机制。正如美国著名全球问题专家拉兹洛所说:“我们今天的决定,尤其是我们认知挑战的方式,以及为因应挑战所发展出来的见解,可以塑造明天的面貌。”另外,拉兹洛在他的《巨变》一书中列入了专门一节——“中国:酝酿中的社会生态危机”。[7]他用了许多事实和数据说明中国的环境恶化在加剧,认为如果不转变发展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冲击也许会危及全球。这个观点确实值得人们冷静深思。
2.技术预见关注发展的长期性。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所反映的只是无限复杂、丰富多彩的世界的某一方面。科学技术知识所反映事物的真理性内容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讲都是有局限的,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辩证法还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辨证统一。但对于某个个人乃至某个特定时代的人们来说,其认识却是有限的。
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提供了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至于目的本身,技术则没有能力对它进行实质性的判断与选择。特别是现代社会,工具理性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主导成分,人们往往根据自我利益取向行事,只重视眼前的和现实的利益,忽略了对人类长远利益的追求。“只有当某些害处已经被觉察的时候才开始控制,以此为基础的任何控制系统很可能在问题改善之前,会变得更糟。这类系统很难控制,因为这类系统需要把现在的行动建立在对遥远未来的预期结果上。”[8]而技术预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握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一般认为合理的时间跨度为15年,有些国家如德国和日本的技术预见时间跨度是30年。因此技术预见关注的发展是较长期或长期的发展,在谋求当前技术发展利益的同时,还着眼于长远利益,防止为了当代人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同时技术预见还为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提供了互相沟通和协调的桥梁。
3.技术预见着眼发展的战略性。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E·博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学”认为,地球就好像是太空中的一只孤立的宇宙飞船,其自身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技术的发展需要必备的资源支撑。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因此都面临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怎样把有限资源使用得更好更合理,避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就需要进行合理的预见和规划。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所说:今天知识和技能是各种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唯一胜利源泉,一个国家的技术政策就是它的工业战略,它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什么地方进行竞争。
技术预见着眼于战略性发展,强调集中力量,聚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战略优先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技术预见一方面倾向于从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尺度来预测和规划未来的合乎人们预期的发展目标,[5]43另一方面,技术预见还倾向于从外部合法性来规划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5]43比如,根据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需要、政治与军事等方面的要求来规划哪些领域应该大力发展,哪些方向的发展应该受到控制,等等。
技术预见能为国家制定科技战略决策方向提供参考,所以要尽可能地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和影响,征求尽可能多的人的观点和看法,并客观全面地综合分散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参与技术预见不仅需要一定的人员数量,还要充分考虑到人员构成的多样性、多层次性,最大限度地综合集结社会各方面、各行业、各阶层的专家智慧。
4.技术预见重视发展的系统性。自然界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东西,技术也如此。埃吕尔认为,从工业革命一开始,各种技术就相互连接起来,所有技术都是互相作用的,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为条件,技术已经成为系统了。埃吕尔认为技术系统已扩展重叠到所有领域和所有国家。因此他说,对“技术系统这一现象的解释比马克思对商品现象的解释更为重要”。[9]在现代社会中,技术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技术,它不仅仅单指技术本身,而是与科学、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结合的具有高度背景化的技术,已经成为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连接和组成的系统。技术的发展从表现为某个具体的器具到技术体系的形成,即技术成为技术系统后,技术已不再仅仅是使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简单延伸,而是具有了“系统”的特征。
技术预见正是把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自然、生态这个大系统中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能够相互适应的科技、经济发展战略。技术预见不是仅仅关注技术本身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局部思考,它重视的是发展的系统性、全面性,它是协调多参素共同发展的系统思考。
5.技术预见体现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其根本要义在于促进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要求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将经济和生态结合起来考虑,确保经济增长绝对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确保这些基础受到保护。技术预见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选择未来重要技术的标准之一就是对未来社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许多国家的技术预见的报告中,都把环境列为政府必须创造有利条件进行技术开发的一个领域。如德国的报告中建议政府提供框架条件,制定面向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稀有资源的技术法规;日本的报告中建议政府在环境技术领域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技术、成本与财力方面的困难;澳大利亚的报告中建议在环境技术领域建立基础结构和开展战略研究。[6]22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兰德公司首创的“德尔菲法”在技术预见活动中被普遍采用。它的显著特征就是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为了减低关键技术选择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性,就必须将“德尔菲问卷”发放到诸多领域专家手中,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德尔菲法”在技术预见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新技术的负作用加以防范、控制和管理。
三、结语
罗素曾经说过:“科学提高了人类控制大自然的能力,因此认为可能增加人类的快乐和富足,这种情形只能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但事实上,人类总是被激情和本能所束缚。”的确,大自然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因此,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必要对人类的激情和非理性进行束缚。目前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要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社会和谐的理念,使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向可持续的方向转变,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发展上实现有效的结合。通过广泛开展技术预见活动,充分考虑技术对社会、环境等的综合影响,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选择那些对社会的综合价值最大的技术群,识别和优先支持一批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长期重要影响的战略技术,从而为应对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1][美]弗·卡普拉﹒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58.
[2]刘会强﹒发展观的范式变革[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
[4]J﹒Elull﹒The Technological Order[M]// C﹒Mitcham﹒Philos ophy and technology The Free Press,1983.
[5]李健民.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从预见到选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7][美]拉兹洛.巨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8][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9]狄仁昆,曹观法.雅克·埃吕尔的技术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2,(4).
[责任编辑:孙巍]
book=100,ebook=23
G3
A
1002-7408(2014)01-0100-03
范丽(1970-),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思政部与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