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三度”

2014-12-12祝芸生柳易江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甘祖昌典型人物日报

□ 文/祝芸生 柳易江

党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三度”

□ 文/祝芸生 柳易江

《江西日报》近两年连续发掘、报道了“龚全珍”“柯善梅”“杨衍忠”等一批重大典型人物,使之走出本省影响全国。他们的先进事迹报告团不但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而且在全国巡讲获得热烈反响,成为时代的标杆与导向。一大批可敬、可信、可亲的典型人物的“诞生”,正是《江西日报》在“高度、深度、温度”三方面创新典型人物报道的实践成果。

典型人物 高度 深度 温度

近两年,《江西日报》在媒体融合中大显身手,增强现代传播意识、强化互联网思维,结合纸媒、网站、手机报等传播渠道,全方位地对典型人物展开立体报道,为弘扬社会正能量、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撑。

龚全珍报道是该报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典型人物宣传。近一年时间,从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看望龚全珍老人,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称之为“老阿姨”并号召向她学习,再到龚全珍当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期间,《江西日报》共刊发龚全珍的相关报道203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极大反响。龚全珍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还是广大群众学习的楷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气的最成功典范。此外,该报发掘、报道的“爱岗敬业的最美政委”柯善梅,“永远在路上的丰碑”曾建,“地矿事业‘铺路石’”的杨衍忠等典型人物,也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在读者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综观这些典型人物的报道实践,创新报道“高度、深度、温度”是其共同特征。

提炼高度,让人物高扬时代精神

先进就是方向,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每个时代根据所倡导的时代精神,都在培育和发掘先进典型人物,因此,每个典型人物都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如何提炼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这是媒体的高度所在。高度,决定影响力。

党报的高度,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定位:以扣准时代主题、弘扬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去提炼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并以大胆创新的手法报道出来,使其契合时代脉搏,与读者灵魂共振,为时代发展贡献精神力量。

龚全珍是江西省莲花县年逾九旬、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在繁华时代,她与丈夫开国少将甘祖昌放弃了优越的大城市生活,毅然选择回乡,当起了地道的农民;在致力老区教育事业时,她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在本该颐养天年时,她仍生活俭朴、关心群众、帮助他人。无疑,龚全珍具备典型人物的报道价值。基于树立重大典型的高度判断,从江西省委书记强卫来江西履新看望龚全珍之后,《江西日报》于2013年5月28日率先在头版刊登了长篇通讯《将军梦,守护情——记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龚全珍》;两天后,言论《紧握信仰的接力棒》《永葆本色不掉队》《扎根于人民的沃土》,通讯《本色不改 信念永存——记共产党员、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龚全珍》等7篇报道相继刊登。一个时代楷模的形象已然在读者心中矗立——龚全珍精神,就是坚定信念、永葆本色的坚强党性;就是服务群众、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就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就是忠于职守、矢志不渝的执著追求;就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此外,26年如一日,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在抗击冰雪过程中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因公殉职的柯善梅;退休后20年带病编写找矿文稿,离世时把精心编写的600万字江西南部地质找矿文稿和几百张图纸无偿献给国家的杨衍忠,他们的典型事迹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甘守清贫、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他们的事迹,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这三位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都是记者、编辑、评论员从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中沙里淘金地提炼出来的,因为客观真实而不是贴标签似的“高大全”,更因为他们的高尚情怀与公众的价值观同频共振,所以,他们是可敬的。

时代精神让人怦然心动,所迸发的精神力量超越时空。

挖掘深度,让人物回归人性本色

典型人物是人,受众最关心的是这个人和他做的事,而且尤其关心这个人与媒体定位是否有落差,是否是人为拔高。因而,受众起初对典型人物不信服的心理是难以避免的。

为消解受众的隔膜心理,必须把典型人物还原到现实生活,让他们脚踩大地、紧接地气。这一任务当由两个环节组成,首先是记者对人物的深入探究,其次是媒体对素材的深度开掘。记者必须深入“走转改”、践行“三贴近”,只有扎实采访、深度挖掘,才能言之有物、有人,才能叙事有理、有据,才能观点准确、明晰,才能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媒体只有运筹帷幄、精心策划、精准运用,才能树立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典型人物,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如何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何找到人物升华时代精神的逻辑链条?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思想,依靠细节、情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写作的功力;多角度、多层面地还原人物“作为社会的人”的生活场景,这是采访的技巧;多体裁、多手段地呈现典型人物,这是宣传的智慧。

《江西日报》龚全珍、柯善梅、杨衍忠等典型人物报道,就是在精耕细作、深度挖掘上下足了功夫。

对于龚全珍的报道,《江西日报》可谓是深掘到了地心之火,细缕了她的所有人际网络、放大了她走过的人生足迹,穷尽了一切可以运用的报道形式、传播方式。以其朋友、子女、同事、领导、邻居等为采访对象,以日常生活、获得荣誉、巡回报告、表彰情况、日记等为内容,多侧面、多层次、多色彩地对龚全珍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以消息、通讯、言论、专题、专栏、论坛、微话题等体裁,多形式、多维度地对龚全珍进行了立体化的宣传;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传播符号对龚全珍先进事迹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现代化传播。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龚全珍来到了受众身边。

关于柯善梅的报道内容分为三条主线——深入探寻成长轨迹,揭示其忠职为民品格及成因;全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全省各领域学习其精神。这三条线索,步步深挖、层层递进,由个人的崇高精神拓展到柯善梅对整个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开国将军的夫人、随丈夫“不当将军当农民”、教书育人几十载、一心为民伴斜阳……龚全珍的素材,浩如烟海;龚全珍的故事,珠玑闪耀;龚全珍的精神,熠熠生辉。在常规报道之外,《江西日报》5月底就密集推出独家专栏“龚全珍的故事”,以短小的篇幅、灵活的形式、轻松的语言,一事一议地多角度讲述龚全珍当下的鲜活故事。《龚妈妈的布鞋》《妈妈,我为你自豪》《一个纯粹如莲的人》等等,都如花絮般点染着她的生活图画,如浪花般折射出她的精神境界。这些镜像似的忠实再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典型——可以相信。

龚全珍年轻时就有写日记的习惯,46本日记就是她的心路历程,就是她的精神轨迹。这是一座新闻素材的宝藏!若刊登这些日记,可以让读者如挂着听诊器般去聆听龚全珍的心跳,可以让读者去感悟日记者的所思所想,更可以让读者自己去掂量主人公的精神分量。取得龚全珍的独家授权后,记者整理出的近12万字日记,从6月17日起在《江西日报》连载,先后用了16个专版,仅6月30日就刊登了4个整版。这原本并不属于新闻报道的日记体,却把新闻宣传的氛围推向了高潮。紧接着,《江西日报》审时度势,不仅持续刊发、及时跟进相关报道,还适度推出了系列评论员文章《谈学习〈龚全珍日记选〉》。至此,宣传高潮已爆发出滚滚浪潮,在接受人群中急速传播推进。当然,这个过程中,宣传密度的拿捏、宣传力度的把握相当重要。

龚全珍日记的刊载,让读者触摸到了一个真实质朴、境界崇高的灵魂——不但相信她是真实的人物,而且可以相信她精神追求的动因。在对媒体对人物的信任中,读者对龚全珍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从媒体对典型定位的“可敬”,到受众对人物真实的“可信”,再到对典型人物生发出的由衷敬意,这条由上而下的传播道路,很长,很难行走。《江西日报》走出来了,走得有创意有魄力。

人性本色令人共鸣共振,所形成的心理磁场强大坚实。

传递温度,让典型拨动受众心弦

如果说,一座丰碑的高度是海拔、深度是基石,那么温度就是它向景仰者传递的感动。

典型人物也有七情六欲,一样有父(母)子(女)情、夫妻情、兄弟情、师生情、官兵情、战友情、同学情……但是,在这些人之常情中,在个人情感与事业追求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一定是以后者为重,这,也就是典型高于“凡人”的思想境界。这种矛盾冲突越尖锐,主人公就越有质感,报道就越能打动人心。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柔软的情感,却能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量,直指人心,令人潸然泪下。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典型人物报道传播效果的最高理想。

怎样才能拨动受众的心弦?这是对采写作者功力的考验。捕捉感人细节,精当运用语言,缺一不可。

《江西日报》杨衍忠的报道以细节见长。连续刊登的《杨衍忠的痴》《杨衍忠的勇》《杨衍忠的趣》三篇报道,以妻子的视角讲述了杨衍忠“去年只下过两次楼,今年一次也没出过门”,年复一年地每天伏案整理地矿资料的“痴”;疾病缠身、体力不好却依然深入探矿第一线的“勇”;喜欢下象棋、打扑克,后来把闲瑕时间让位给整理赣南地质、物化探找矿文稿的“趣”。这些报道,以质朴的语言把主人公的故事生动地再现出来,真挚、动人。

发源于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在纸质媒体上是最适合以报告文学形式来表现的,《老伴——听龚全珍讲甘祖昌的故事》,就是成功的范例。文章看似在讲甘祖昌的故事,实际是在说甘祖昌夫妇的故事,而透过这娓娓道来的口语化的语言文字,读者会隐约发现——龚全珍精神就是甘祖昌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约七千字的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没有描写,没有间接叙述,尽管限制了叙述者的视角,却让主观表达自由驰骋、情感自如流淌,特别是摘选日记与文章叙述语气的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让读者在酣畅淋漓的阅读中不由得热血升腾、热泪盈眶……有温度的作品,才能温暖人心。为此,该报告文学也摘得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唯有传递了温度,才能拨动心弦,才能温暖受众,才能让受众真切感受到典型人物的可亲可爱,才能让典型人物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永远的丰碑。

(作者单位:江西日报社)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甘祖昌典型人物日报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给后代留下革命传家宝”
甘祖昌将军的“遗憾”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唯大英雄能本色——谈采茶戏《将军还乡》甘祖昌人物形象塑造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