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蔡元培与北大
2014-12-12■金涛
■金 涛
记得北大百年校庆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校友,三三两两来到未明湖畔,在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前合影留念,追思老校长治学育人、开一代新风的历史功绩。说实在话,百年校史,真正有所建树、永垂校史的校长能有几人,蔡元培先生当之无愧是天下第一人。
余生也晚,没能见过蔡元培先生。百年校庆来校的校友中,恐怕也很少有人亲聆老校长的教诲。当年访问90高龄的严济慈,老人家回忆起抗日战争时从法国经香港前往大后方的昆明,那是1938年春天的事。严济慈说:“我在香港迎接我爱人和一家人,然后坐船到安南的海防,再坐火车由老街到昆明。那时到昆明去要走安南,路很难走。安南是法国的属地,所以是很难去的。那时,蔡元培先生也在香港,托我给他办护照到昆明去。蔡元培先生逝世后,他是葬在香港的。有人攻击他,说他没有到后方去,蹲在香港,死在香港。我在昆明给他公开证明,我说蔡先生托我办护照,到香港的法国领事馆办签证,说他不想去后方是不符合事实的。”听严老一席话,方知蔡元培死后还有一桩遭人诬陷的公案。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于香港。毛泽东发来唁电,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对他的一生作了很高的、符合实际的评价。
最近,读《文明的呼唤——蔡元培文选》,对我而言,也算是补课吧。因为对于老校长,我并无更多的了解——细想起来,也觉得惭愧,活了大半辈子,对于许多耳熟能详的名人,我们又有多少了解呢?
蔡元培的人生之路颇具传奇色彩。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少年得志,16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授职翰林院编修,实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走科举登上政治舞台的抱负。然而,蔡元培并不迷恋官场。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败,遂与清廷决裂,弃官南下,回到故乡办教育,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满革命活动。值得一提的是,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40岁的蔡元培毅然赴德国留学。他并不像有些早期留学生去外国镀镀金,混张假文凭,而是执著地学习外国文化。他先在柏林学了一年德文,后入莱比锡大学三年,主要学习哲学、美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等。所以说,后来当北大校长,以及出任教育部总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学术见解,是与他的治学经历分不开的。
蔡元培1917年1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1927年辞去校长职务。倡导“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学术自由和发扬科学民主的精神,是蔡元培治校的宝贵经验。他强调发展教育与科学为强国之本,“盖尝思人类事业,最普遍最悠久者,莫过于教育”。又提出:“在这竞争的二十世纪,更要倚靠学术。所以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知识蒙昧的国家,没有不贫弱的。”
关于什么是大学的真谛,他明确指出,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的法则是大学存在的基石,反对教会、君权干预学校,认为:“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和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即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学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又说:“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些见解,贯穿于蔡元培的治校方略,和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念当然根本不同。北大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并且在西南联大时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大概与此有关。
蔡元培热心传播美学思想,提倡美育,他认为教育的内容不外乎科学和美育,“美育者……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1921年2月14日《北京大学日刊》806号发表的《何谓文化》中,他认为“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的机关”。提出兴建图书馆、博物馆,设立研究所,举办展览会、音乐会,发展戏剧电影,出版书籍报纸等繁荣文化的措施。他以欧洲各国为例,率先提出建博物馆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必要,“有科学博物馆,或陈列各种最新的科学仪器,随时公开讲演,或按着进化的秩序,自最简单的器械到最复杂的装置,循序渐进,使人一览了然;有自然历史博物馆,陈列矿物与动植物标本,与人类关于生理病理的遗骸,可以见生物进化的痕迹,及卫生的需要……”这里,蔡元培给我们描绘了现代科技馆的场景,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举。
写到这里,忽然突发奇想:蔡元培先生呆在未明湖畔,从春到冬,不免会纳闷:他担任校长的老北大,应该在沙滩,那里有红楼和民主广场。他不明白为何老北大的房产校园被人所占,而北大又占了昔日燕京大学校园。在世界名校的历史上,这样荒谬绝伦的事恐怕仅此一例。他相信这不会是英明的毛润之先生的决定,因为共产党的领袖陈独秀、李大钊以及毛润之的岳父杨昌济,包括毛润之本人,都和老北大的红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凭继承革命传统这一点,也不会动占老北大的房产,让老校长长期流落到陌生的未明湖畔呀——这恐怕又是一桩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公案。
相信会有一天——不管多久,老北大被占的校舍校园能够落实政策,还北大以本来面目,也给历史一个交代。
这是几代北大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