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博弈
2014-12-12黄建海
■黄建海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事关人类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上帝留给人类做出最后抉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据报,2010年,全世界有320万人因暴露在大气污染中而过早死亡,另有22.3万人因空气污染直接死于肺癌。江苏一8岁女童确诊为肺癌,就是因为家住在马路边,长期吸入大量尘埃所致。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人类自己。长期以来,总有人无视人为活动对生态的巨大影响。联合国提供的最新权威研究报告证实,人为因素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因。关注生态危机,建立生态文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不过,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在与以四大思潮即无止境的消费、科学技术的滥用、国家与民族利益至上、现代化思潮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博弈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未必占据上风。至少从眼下看,这种博弈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略胜一筹。在可预见的未来,两者的博弈还难分伯仲。这就很令人担忧。因为,结论是非常明确的,人类中心主义不祛除,四大思潮就会持续发作,生态文明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生态危机就会持续恶化,最终吃亏的还是人类。
无止境的消费
人类过往的活动模式,虽说经历过数次革命与质变,但最具破坏力的无疑就是当下还在延续的消费需求拉动生产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需求刺激消费;消费拉动市场;科技促进生产。马克思对资本与利润的关系有这样的论述: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下任何罪行。这能单方面怪资本家吗?看看消费者的嘴脸:见什么都想据为己有,奢侈品消费纯粹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现实生活中消费与生态相冲突的事实随处可见。比如一次性消费,环保志愿者一再抵制,可事实上,一次性消费的商品与服务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背后的原因就是巨大的市场利润。过度消费是另一种违背生态学原理的消费行为,有人形象地说过,一个美国人的消费顶得过几个乃至几十个非洲人的消费。全球奢侈品销售,变化的只是市场,不变的是消费者的虚荣心和占有欲。有学者指出,有还是没有,这是美国消费主义的精髓,也是资本主义的动力。美国约有90%的生产力直接或间接用在了满足人的消费需求。消费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成了刺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
种种事实表明,人的消费需求是无止境的,当旧的欲求满足后,又会孳生新的消费欲求。生态的承载量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消费需求是无限的,这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罗马俱乐部上世纪70年代,就向人类发出警告《增长的极限》。告诫人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改变现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可是近半个世纪的时光过去了,人类似乎还是顾不上认真地考虑生态文明,看样子面对人类的消费欲求,生态文明建设还将被一再押后。
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
所谓唯科学主义思潮,是指以科学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而在社会现实中普遍盛行的,科学万能、技术至上、专家思维和理工霸权等现象。
科学技术曾经帮助过人类摆脱完全对自然的依赖,使得人类取得战胜自然的硕果。但不容否认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尤其是当科学技术的作用被无限夸大的时候,往往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比如,核能的发明和利用,导致核武器成为现实,即使是民用的核电站,一旦发生意外,也会给生态带来灭顶之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已成为过去时,但它已经造成了一次巨大的生态灾难。而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与核污染还在继续。
人类曾经数次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生态,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生物圈二号。约翰·麦可菲在《控制自然》一书中也列举了好几个案例:洛杉矶沉砂工程(防泥石流);密西西比河大坝(抗洪);冰岛引水浇灭岩浆。最终的结局,人类都不是赢家。
至于说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高科技的许多成果,更是对生态文明构成了颠覆性的威胁。一旦生命可以被批量制造,而不是自然繁衍,这就完全改写了生命的遗传本性,很可能引发升级版的生态危机。我把它称之为制造人的时代。笔者曾读过玛丽·雪莱(诗人雪莱的夫人)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科学家亲手制造的机器人,最终杀死了好几位科学家的亲人和朋友。也就是说,早在1918年玛丽·雪莱就以科幻小说的形式预言了机器人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无独有偶,阿道斯·赫胥黎也在1932年出版的《美丽的新世界》一书,预言了科技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作用。
俄罗斯学者别尔嘉耶夫说,我们时代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引起的,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态度。技术毁灭生活中一切有机的东西。看看我们身边被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东西,许多无法参与自然的循环。对自然生态来说,这些人造出来的东西,就像是怪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技术一手制造了生态的危机。然而,却有许多科学家和政府官员,热衷于用工程技术的办法治理环境,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这是科学对自然缺少起码的敬畏,对生态缺少应有的尊重所致。
康芒纳指出,技术是环境灾难的罪魁祸首,“生态失败显而易见是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必然结果”。
利益至上的国家和民族主义
历次世界气候大会最大的分歧,本质是国家利益的不同。比如在荷兰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同时荷兰又在主办世界煤炭大会。于是荷兰自身的减排动机就让人怀疑,荷兰90%的能耗是煤炭。据说,多个发达国家,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纷纷改口,放弃减排承诺,或者拖延给低碳基金注资。发展中国家迫于自身现实的需要,也不肯减缓发展速度而全身心地投入节能减排。一面是国家民族利益,一面是全球减排统一行动,各国政府如何取舍,显然,民族主义情绪成了左右其决策的风向标。笔者清楚地记得,早前在论及减排,面对世界舆论的质疑,时任美国总统声称,美国不会以降低国民生活标准为代价而减排。以至于,前不久普京还直言指责这种美国例外论。
史怀哲指出,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指导下,“强有力的和严格地组织起来的国家日益决定性地和广泛地控制着我们。”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代表总是优先考虑自身利益。世界气候大会由哥本哈根,到南非、巴西,再到荷兰。一路走来,笔者对会议结果并不乐观。
现代化思潮
现代化已经成为这个星球上大多数国家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现代化潜藏着巨大的危机:物欲横流,拜物教猖獗;竞争惨烈,甚或是不择手段;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私欲膨胀,只计利害不论是非,致使功利主义盛行。代价是环境资源与生态的透支和人的异化。人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行为却离自然越来越远。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在西方的诞生,借助启蒙运动,工业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飞速发展起来,西方世界很快进入了现代化。农耕文明及其以前人类与自然和生态大体均衡的机制被彻底摧毁了,完全确立了人对于自然的绝对主导地位。
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物质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人为地建造了一个繁荣的物质世界,赫然与自然和生态对立着。泰戈尔将这个人造的狂妄的物质世界归结为,导致历史上伟大文明灭亡的原因。“人类一味地依赖物质资料,过着由财富喂养的寄生生活;否定一切,从而剥夺了我们在真理之路上的一切生计”。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说,人变得越来越不像动物了;从人类学的角度上说,人变的越来越不像人了。
事实上,早在启蒙运动的初期,狄德罗就预见了启蒙运动对现代文明的助推,很可能导致人的异化和与自然的对立。舍勒指出:“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物’日益聪明、强劲、美好、伟大,创造出物的人日益渺小、无关紧要,日益成为人自身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自然不再受人的敬畏,成为工业开发的对象。自然的目的因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征服自然。狄德罗创作的小说《拉摩的侄儿》,其人就是现代性十足的代表,对欲望的歌颂等同于德行的价值,津津乐道于物质的享乐。
尽管如此,人类仍不肯轻言放弃对现代化的追求。自然与生态很可能还要继续忍受人类的蹂躏。正如斯宾格勒所说:“一个人为的世界成功了,它毒害着天然的世界。……看到瀑布时,人们无不联想电力;无论在何地,一见众多吃草的牧群,就会想到其可供食用的肉。任何原始民族的古老美丽的手工艺品都会使人产生愿望,用现代技术方法来取代其劳动。”现代化与生态文明的冲突仍将持续。
人类中心主义是总根源
不论是无止境的消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还是现代化思潮都指向一个终极的思想源头,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有三大基石:人类是最智慧的物种;人类优越论;人类是最自私、最贪婪的物种。因为贪婪所以消费无止境,因为自私所以国家与民族利益至上;因为人类优越,又有智慧,所以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意掠夺自然,无视自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目的。
然而,人类之与自然只是个区区的小我而已,人类的那点智慧相较于自然的奥秘来说,算不了什么。更何况人类只是这个星球上迟来的物种。如果人类一味地狂妄自大,不敬畏自然万物的话,人类很可能沦为地球的过客。相比自然与生态漫长的衍化历史和博大的空间存在来说,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人类没有狂妄自大的本钱,反而应该变得谦卑。汤因比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所面临的人为的各种罪恶,都起因于人的贪婪性侵略性,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产物。因此,根治这些罪恶的办法必须从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去寻找。”人类还是好自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