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等教育的记忆
2014-12-12■刘尧
■刘 尧
2013年,引人关注的高等教育事件中,有值得称颂的贫困生免费读大学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有喜忧参半的“三无”博导“下岗待业”与劝退97名成绩太差学生;有令人不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掺水”与“女神励志奖学金”现身大学;有令人纠结的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与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有备受争议的五百大学毕业生卖猪肉事件与新任校长遭遇“联合声明”风波;也有惊心动魄的“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值此2014年初,我们怀着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希望与反思,盘点我国高等教育每月的热点问题,希望留下2013年高等教育的记忆。
1月:武汉大学“三无”博导“下岗待业”
2013年1月9日,记者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获悉,有500余名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博导将“下岗待业”。此消息再次引起了网友对博导制度改革的热议。近年来,限制博导招生数量甚至“下岗待业”,是国内许多大学通行的做法,武汉大学并非第一家。2005年,吉林大学的博导重新聘任中,落聘者约有5%。2007年,中南大学对博导进行考评,5名不合格者被取消博导资格。2012年,清华大学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这些大学的博导制度改革,正在撼动博导终身制,还博导仅是工作岗位的本来面目。武汉大学此次限定博导岗位数量,实施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的“动态上岗”做法,是打破博导终身制回归岗位制的有益尝试。
博导在大学里是终身荣誉,无论是地位还是待遇都高于教授,成为“教授之上的教授”。因此,诱发博导选聘会掺杂一些非学术因素与利益考量,甚至滋生学术浮躁等不良学风。尽管武汉大学博导“下岗待业”,对于改革博导终身制的积弊有积极意义,但也有违背大学之道的嫌疑。大学是社会的精神高地不是名利场,大学之道在于塑造独立自由创新的精神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然而,武汉大学选聘博导,依然被一系列科研量化指标所桎梏,还是采用以经费、课题和成果为尺度的功利做法。有学者直言,在今天的环境下,有能力跑到项目的人不一定有带博士生的学养,而有学养的人不一定愿意去跑项目。所谓的“动态管理”必然导致拉经费、跑项目、造成果,还会有多少人静心教学与科研呢?这样违背大学之道,必然有损大学发展。
2月:500大学毕业生选择做“卖猪佬”
2013年2月3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由北京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壹号土猪”品牌,吸纳了5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且10%毕业于名牌大学,相继加入“猪肉佬”的行列。此消息经媒体广泛报道后,成为社会与网民热议的焦点。事实上,伴随着我国大学扩招与就业压力增大,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争做“猪肉佬”、“环卫工”、“掏粪工”、“搓澡工”、“楼管员”、“保安”、“保姆”、“船娘”、“城管”等工作的现象。在世人的习惯思维很难把这些职业和大学生联系起来的今天,屡见媒体的此类报道不断刺激着世人脆弱的神经,一时间“读书无用”甚嚣尘上。社会舆论一片哗然,悲观的看法有:资源浪费说、学用脱节说、就业紊乱说与就业不公说;乐观的看法有:职业升级说、胜过啃老说、观念转变说、基层锻炼说、教育发展说与社会进步说。
无论悲观还是乐观,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从高等教育精英化与社会固化的视角看,确实存在着学用脱节、就业不公、人才资源浪费与就业结构紊乱的现象。虽然说,面对现实转变观念确实胜过啃老,但这仅是缓解就业困境的权宜之计。基层锻炼说适用于胸怀大志者,而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是“奢望”。职业升级说既是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的现在进行时,更是将来时,今天提及显然是富有浪漫色彩的美好向往。然而,当这些大学生毫不畏惧世俗社会的鄙视,甘当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探险者,难道社会不该给他们多一些掌声吗?即便是他们愿意做台湾作家刘继荣笔下“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也能为当下普遍功利的社会传递“从容做平凡人”的正能量。人生有许多种选择,少数人成为英雄固然意味着成功,而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是绝大多数人的成功状态,也是未来社会人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
3月:山东大学劝退成绩太差的97名学生
2013年3月5日《齐鲁晚报》报道,新学期伊始,山东大学对368名学生提出成绩警告,另外对97名学生做出了退学处理。理由是,“警告甚至多次警告,成绩依然很差”。随即山东大学劝退97名成绩太差学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大规模的劝退学生,是大学失去耐性与急功近利的表现,是对公平正义的背离与亵渎。山东大学则表示,这是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做法,警告不是目的,目的是对抱着混文凭思想读大学的其他在校生的警示。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学采取有力举措,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大学要保证教育质量、学术声誉与社会声望,必然会对一些经过“多次警告成绩依然很差”的学生采取退学处理。对此,校方认为,这不仅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学生本人负责;而学生及其家长却质疑,学校是否真正尽到了教育责任?
大学劝退成绩太差学生的做法,看似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但从学生是受教育者的视角看,又有许多值得探讨与改进的地方。大学时期是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养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黄金岁月,没有哪个经过“十年苦读”考进大学的学生不珍惜。尽管此做法眼下可以快速扭转不良学风,但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嫌。其实,大学更值得反思的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学校虽然采取了严厉的手段督促学生学习,但是学生所学的专业、所进课堂的教学等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大规模淘汰学生是否就提高了教育质量呢?如果缺少全面的“以人为本”的质量保障措施,淘汰学生不仅不是提高质量的好办法,而且有把教育责任抛向社会的嫌疑。这不仅是教育的失职,也是教育的暴力。毕竟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考试和处罚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4月:大学校园出现“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
2013年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饮用寝室内饮水机中含有的剧毒化合物水,抢救无效身亡。4月19日,经警方初步查明,毒害黄洋的犯罪嫌疑人系其室友林某。16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同宿舍学生其一被另一刺伤,经抢救无效死亡。17日晚,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符某持水果刀把培训学员曾某刺伤……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事件,2009年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某尖刀扎死室友事件……为什么校园惨案一幕幕上演?社会在痛定思痛之时,认为大学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品德修养与精神成长。也有人认为,校园惨案是极端个案,无需人人自危与恐慌。
尽管校园惨案是大学教育不能承受之重的极端个案,反思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正视并理性探求化解的对策,就有可能预防与减少其发生的概率。笔者认为,仅从大学方面讲,至少可以做如下工作:一是摒弃习以为常的导致过度竞争的高利害评价,逐步转向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二是对学生开展以润滑人际关系为内容的“生活礼仪”教育,预防与减少同室操戈。三是扭转教育过于专业化与功利化趋向,加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四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养成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习惯。五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召唤学生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六是积极寻求遏制学生心里的那个魔鬼苏醒的机制,抛弃简单归因与教条应对的做法。
5月:高陵县政府全额承担大学贫困生学费
2013年5月10日《陕西日报》以“十九年无忧教育,为了让受教育者无忧”为题报道,高陵县出台的《十九年无忧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显示,从2013年起,县财政在每年投入3200万元施行十五年免费教育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元,对考入普通大学的贫困生学费进行全额资助,对正在读大学的贫困生由县扶贫部门支付80%的学费。未来随着县财政收入增长,还将对所有学生实施十九年无忧教育,让上学不再是任何家庭的沉重负担。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对政府资助贫困生免费读大学的无忧教育的广泛关注。学界认为,政府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贫困生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的问题,不利于弱势群体通过教育改变社会地位,会使精英阶层向凝固化方向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社会流动乏力与社会板结困境,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尽管实施无忧教育,需要全社会从多方面付出努力,但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能缺席。2012年11月16日《光明日报》有关报道显示,2006年至2011年,我国资助学生人数从1530万人次增长至4170万人次,说明贫困生人数呈增长趋势。面对贫困生上不起大学的困窘,社会舆论更多的是呼唤降低学费、建议大学开通绿色通道、实行社会救助机制、设立扶贫基金,等等。事实上,这些年来社会捐助帮了很多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但仅依靠社会而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充其量只能是部分幸运的贫困生受益。一个并不富裕的高陵县,能够让贫困生接受无忧教育,不仅是教育公平理念的体现,而且是政府担起了应有的教育责任。各级政府应该如高陵县政府一样,勇敢地承担起教育责任,让全体学生沐浴在教育公平的阳光雨露里。
6月:浙江大学新任校长遭遇“联合声明”风波
2013年6月23日《广州日报》报道,浙江大学53位校友会负责人发表“联合声明”,公开表达对新任校长任命的诉求及期望。随即形成了部分校友、师生与社会热议的“联合声明”风波。有媒体称,校友终于以最温情的方式公开表达内心的意愿,开启了非暴力抗命的历程。此次联合声明的主要负责人及起草者,法国浙大校友会会长表示,“联合声明”体现了校友对母校发展的关心,希望上级部门考虑校友的诉求。伴随着浙江大学新校长的任命,“联合声明”风波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校友以“联合声明”形式“柔性对抗”却成为网络美谈。有舆论认为,这也是社会对进一步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以及对大学“去行政化”的呼唤。也有教育界人士甚至称其是“教育史上浓重一笔”,“不管结局如何,在中国大学校长人选问题上,浙大人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关于此次“联合声明”风波能否引发“蝴蝶效应”,进而推动大学“去行政化”与校长选拔模式改革,逐步实现大学校长由“专家型”向“服务型”、由“教育官(职务)”向“教育家(职业)”的转变?确实是值得我们关注、期待与探讨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曾经说:“我们大学存在的官气多了一些,学气少了一些。这个官气不仅表现在大学干部层面,而且甚至表现在一些做学问的人身上,哪怕即使是某一位学者可能完全没有领导职位,但是不等于说他脑子里面没有官气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舆论希望通过“联合声明”风波,促进政府扩大大学自主权与去行政化改革,就不是没有理由的非理性奢望。我国可以借鉴西方选拔大学校长的经验,坚持《纲要》提出的“教育家办学”原则,积极扭转大学行政化趋势,让大学校长回归教育家本位。
7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2013年7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对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全面部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意见》提出,从2014年秋季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一律收取学费;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同时也要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对评估中存在问题的单位,则视情做出质量约谈、减少招生计划、停止招生直至撤销学位授权的处理。就是说,《意见》实施以后,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导师,甚至学位授予单位都会面临更加严苛的要求。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学科齐全、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研究生的战略目标。尽管如此,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过于关注它对经济发展、个体谋生的外在“有用性”功能,而对研究生内心的需求、个性的丰富、人格的完整等内在“无用性”修养关注甚少。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的丹尼尔·科顿姆在《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中提出,为了规避教育的种种弊端,教育必须脱离功利的牢笼,即必须突出教育的“无用性”。事实上,“无用性”也是研究生教育本质的核心部分,唯有强化“无用性”这一特质,研究生教育才能从功利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8月: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掺水”现象
2013年8月,有关媒体的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有“掺水”现象,而且部分没有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纷纷找人托关系到各单位盖章应付学校的考核。本来为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社会实践,就这样被“掺水”甚至异化成一场“盖章运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批评。社会实践是在学校与社会协同作用下,利用大学时段的所有空间、集中时间,在不同区域进行跨学科探索的实践教学。欧美发达国家十分注重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将它看成是塑造学生性格特征以及融入社会的必经过程。在我国,社会实践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倾向逐渐被社会舆论所诟病后,无论是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上,实践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新世纪以来,大学不仅将社会实践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也作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向实践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2011年南开大学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立项、有经费……不少学校甚至还举办隆重的启动仪式,可是实践过程有虎头蛇尾现象。一些大学的社会实践评价充斥功利色彩,只看重实践报告或者媒体对实践活动的报道。某些大学明确规定,在中央级报纸上发表200字奖励4000元,在省级报纸上发表300字奖励3000元,在市级报纸上发表600字奖励1000元。这种功利性评价导致部分学生,把社会实践仅仅看成个人经历的“装饰”。对于这种背离社会实践目的的做法,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9月:大学生每月究竟需要多少生活费
2013年9月3日《中国教育报》发表“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的记者采访调查,引起了社会对于大学生“超钱消费”的关注,尤其是家长该给上大学的孩子每月多少生活费?随即成为开学季社会热议的话题。2013年8月8日《现代金报》报道,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新生入学通知书中致新生家长信写道:学校提倡勤俭节约,崇尚俭以养德的传统文化,建议您提供给孩子的月消费一般为600元,最高不超过800~1000元。这一建议遭到众多大学生的吐槽。大学生的消费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教育问题,也是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关注的问题。2013年9月,大学陆续开学报到,新生除去学费的各类消费以10000元作为起步价,对于普通家庭超万元的消费着实有点“上不起”。相对于开学消费,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也成为学生家长“伤脑筋”的问题。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建议每月600元的消费标准,敲响了大学生“超钱消费”的警钟。处于普遍崇拜“超钱消费”,在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上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有少部分人感染“超钱消费”的风气尽管在所难免,但也实在令人担忧!实践证明,“超钱消费”之风会使一些大学生追求生活享受、相互攀比、不求上进。因此,教师一般认为,学生作为一个消费者,经济来源绝大多靠家庭,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即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也要学会安排自己的金钱,不能沉迷于“超钱消费”误区。学校要从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力倡导先进的、符合时代的大学生消费文化。家长在为孩子提供优越学习条件的时候,是否多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勤工俭学,少一点娇生惯养呢?财富巨子霍英东就没有为在美国留学的孩子买轿车,而是买了一辆自行车。
10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公开征求意见
2013年10月18日,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近年来,我国大学行政化及其伴生的各种危害有目共睹,“去行政化”的呼声也不绝于耳。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分析,大学行政化管理倾向表现在:政府对大学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以及大学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此前,也有一些大学进行过校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的尝试,但由于职责不明而收效不尽如人意。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的精神,教育部在充分调研与吸收各方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出台《规程》对学术委员会的组成、权力边界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对转变大学行政管理观念,消减行政权力提升学术权力,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决策与咨询中的作用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都设有学术委员会,但占委员大多数的行政领导起着决定的作用,专任教授只占少数也缺少发言权,学术委员会时常沦为一种形式、一个摆设。此次《规程》明确规定担任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行政领导的委员不得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3,专任教授不得少于委员总人数的1/3。有学者认为,出台《规程》是大学“去行政化”回归学术之路,让大学更像大学的重要举措之一,无疑是一种自觉一种进步,但要真正回归“学本位”还有漫长曲折的路要走。笔者认为,必须在弄清中国特色大学本质的前提下,建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中国大学制度,并以此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体制改革,尤其要对大学类别层次明确细分,执行类别不转换与层次不升格的改革;大学内部管理要对教学、科研、教辅、行政等岗位明确细分,执行互不兼职与转换的改革。
11月:商业单位设“女神励志奖学金”现身大学
2013年11月20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园里,一条评选“校园女神”活动的横幅吸引了不少学生关注,活动承办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化妆协会表示,要评选出“校园女神”并发放5000元“女神励志奖学金”。此消息经媒体公开后,引发了网友对“女神励志奖学金”现身大学的质疑。有网友认为,此次PBA品牌评选“校园女神”全国高校巡展活动,实质是一场商业活动,所谓“女神励志奖学金”是对赤裸裸商业活动的公益粉饰而已。也有网友认为,这是青春色彩,应该让大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在今天,林林种种的“校园女神”何以受到追捧?也许是满足了大众对于清纯之美和往日情怀的一种审美需求。许多学生认为,评选“校园女神”,唤起女生喜欢美的意识也不是什么坏事,学会装扮自己也是每个女生天经地义的权利。
尽管今天的大学已经不是“象牙塔”,不必对商业活动避之不及。大学也应是多元价值的熔炉,向商业敞开一个口子也无妨。但像PBA品牌此次跨12个城市36所大学评选“校园女神”营销活动,阵容、声势之巨大令人咋舌,如此把校园当成自由市场确实有些出格了。大学毕竟不是商场,也不是选美表演的舞台,大学要“负载价值,守望文明”,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它天然地要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这个角度说,作为传播真理、教书育人的大学,要对类似的“女神励志奖学金”这种带有负面影响力的商业活动说“不”,勇于坚守大学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保持“君子群而不党”的大学风骨。作为负有社会批判责任的大学,不仅要召唤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要担当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使命。
12月: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
2012年12月8日《新京报》报道,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高考改革将探索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进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一时之间,英语“退出”统一高考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之前相继传来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都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重点。2013年10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中高考改革方案规定,从2016年起,高考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中考英语总分由120分减至100分,中考语文将由120分增加至150分。有人认为,世界许多国家重视国语远胜于重视外语,北京的这次改革,强调国语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学好国语。因为,对任何民族来说,外语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了“外语热”,对外语的“重视”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高考“3+X”把外语作为必考的三门课程之一,与国语和数学并驾齐驱,而且考研考、学位考、学历考、职称考、出国考、晋升考……结果是费尽了学习者的功力,也只会应付答卷,而不能听、不会说。近年来。高考“去外语化”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现在,教育部着手探索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明智的迈出了高考“去外语化”的第一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说:“从世界趋势和个人发展来看,都需要改变外语在高考中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局面。”从我国社会发展看,也不需要全民成为外语人才。所以说,现在该是全民学外语的“外语热”降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