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专副刊:抬头看路,做新闻的“援手”
2014-12-12张翀煜
□ 文/张翀煜
晚报专副刊:抬头看路,做新闻的“援手”
□ 文/张翀煜
今天纸媒的专副刊若想远离平庸,要多一些匠人之心。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严苛的自尊心,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从而,攻守兼备,做新闻的“援手”。
地市级晚报 专副刊 新闻性 融媒体
今天做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晚报,一段时间不策划活动,就会觉得沉闷。报纸在很多时候,就是用一种相对平庸的面孔与读者见面。大量“差不多新闻”充斥版面,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其说是新媒体抢走了读者,不如说是日复一日的平庸让我们消极地失去读者。而其实,纸媒专副刊能发挥的作用正越发突出。
专副刊如何学会“抬头看路”
融媒体时代,不是说纸媒专副刊内容每天能出电子版,就是融合了。如果被新媒体融化,那对纸媒将是致命一击。专副刊大任在肩,编辑更需在新闻弱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怎么样“救场”。
1.研究变化了的新闻环境
专副刊编辑不仅是低头编稿,还要学会抬头看路,要了解今时今势,读者需要什么样的稿件,知道我们的力该用在哪儿。移动的时代,网络社交使得半熟社会成为影响重点,微博微信成为社会关系的新结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完整表达意见,关注、被关注,构成非认识、非交集的社会关系。信息过剩凸显选择分析与解释稀缺,今天的报纸,解释权成为竞争焦点。另一方面,新媒体使沉默多数有了话语能力,因此,关照沉默多数的需求,应该成为报纸专副刊的生命线。报纸竞争走向两端,尽可能地往下延伸,尽可能地提高视角。这就要求我们的专副刊编辑,同样需要站得更高,沉得更深。
2.了解今天做媒体的新要求
今天,受众的要求是,仅仅给信息还不够,还挑剔给信息的方式;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方式提供,决定了影响力。报纸要更加易读。新阅读时代,报纸形式上编排上要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信息,浏览式抓取,这就使得受众获取信息更加便利,而变内容为王为营销为王。“月亮报”“黄金报”的尝试,以及“贺卡报”上可以撕下的电影优惠券,都是报纸真正从受众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我们在做专副刊时,就要考虑,专栏会吸引读者吗?他们会逗留多久?怎么样才能和读者形成互动?
3.学习掌握做专副刊的新方法
移动时代的今天,一定要用变化了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专副刊。比如,没有新媒体快,不代表就无所作为。要能给读者更多感兴趣的东西。这就要求传统媒体更善于学习如何不同凡“想”做出独家视角,如何拆解拼装“整”出独家视角,如何精细包装“画”出独家视角,更重要的是,日常就要有做独家的意识。
学会做新闻的有力延伸。比如市里召开有关智慧城市的高层论坛,记者因为时间关系,也许只能简单发一个消息,那么专副刊编辑完全可以把这个话题做充分。首先就要能联想到,智慧现在是个高频词,一个智慧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镇江这座城市到底有多智慧,智慧指数有多高?放在全国、全省,是个什么水准?曾经推出的智慧小区,现在进展怎么样了?智慧不能仅仅是个概念,它也不能仅仅是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我们生活中最方便的“智慧”,比如公交车到达时间的提前预知,做得怎么样了?还有哪些“智慧”,是下一步要做的?国家对这一块有些什么要求?
再如,古琴交流会这个选题,发个小消息也行,发个现场特写也行,专副刊发个专题,又有何不可呢?把它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下来看,在如今这样一个急匆匆的时代,坚持研习古琴,无疑需要一颗淡定从容的心,那么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保留着美好的初心?另外,古琴的流派、古琴的经典曲目、古琴市场的销售情况,都是许多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事。这样展开来做,肯定会做得更充分。要知道,专副刊将一个新闻事件准确和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报纸的重要竞争力。而这个完整,无疑是有技术含量的。
守攻并重:“逼”编辑到现场,接地气方能有底气
与新闻的即时性、碎片化不同,专副刊稿件完全可以做到更从容、更有深度。真正能代表报纸书卷气的其实是专副刊。一份报纸,新闻与专副刊是两翼。新闻如果在即时性上慢了一拍,其威力就打了折,如果在深度调查上再受限,新闻就离平庸又近了一步,这就是今天纸媒新闻所面临的窘境。这种背景下,专副刊不能再退居幕后,固守于自己的“私家园林”,因为,新闻需要专副刊的援手。专副刊的功能,主守与辅攻应该并重。
1.重大策划新闻与专副刊联手
重大主题新闻策划,不是一味蛮攻,而是自觉地将新闻与专副刊糅在一起,刚柔并济,这在《京江晚报》已成为惯例。比如,“纪念赛珍珠获诺奖70周年”报道共动用6个整版,刊发18篇稿件。其中两个整版新闻,四个整版专副刊策应。不仅充分报道了学术研讨会、赛珍珠纪念馆揭牌等所有动态性活动,还以《赛珍珠与镇江》《赛氏主要作品与年表》《赛珍珠的重要影响》《桥梁 先行者 哺育者》四个整版,详细介绍赛珍珠与镇江的渊源、赛珍珠生平、主要作品及赛珍珠在国际上的影响。版面精心制作统一报眉“赛珍珠获诺奖70周年纪念”,稿件统一采用题花,还创造性地刊登了赛珍珠获诺奖的代表作品《大地》的2200字节选。整组策划厚重、冲击力强,在众多媒体里独树一帜,给与会专家、友人及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晚报报道刊出后,美国赛珍珠国际基金会要求把报纸寄给其珍藏,赛珍珠美国母校希望得到《京江晚报》宣传资料,相关报道经镇江市赛珍珠纪念馆上网后,短短两个月时间已有180批次参观团来纪念馆,辽宁上海安徽浙江等地慕名参观者络绎不绝。很多读者原先不知道赛珍珠与镇江有如此渊源,通过《京江晚报》的充分宣传,他们大开眼界,表示要为镇江打造赛珍珠这一文化品牌出力。这里面,专副刊功不可没。
2.耐得住寂寞融得进社会
《京江晚报》专副刊编辑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坐家里编编稿子,我们细分读者精准定位而推出的“她周刊”“慢周刊”“钱周刊”“学周刊”“法周刊”“银潮周刊”都是新闻性要求极强的地方性周刊,周刊对编辑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埋首书堆,甘于寂寞,又要能走得出去,多接地气,如此行文才更有灵气,版面才更有底气。
将采写专副刊的编辑“逼”到现场,强烈的现场感促使他们“迅速找到了写作的切入点和灵感”。比如“银潮周刊”的七夕系列报道,周刊部编辑从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处了解到,现在不少老人是夫妻同上老年大学,有的甚至做了十几年同桌,背后有不少感人爱情故事。据此,在“七夕”来临前,我们采访推出了《风雨谁伴,冷暖谁问,唯有老伴……他们的半世纪爱情》《平淡相随的日子,甜着呢》等专题稿件,很受读者喜爱。
再如名城版的“追踪磨笄山上纪念塔”系列报道,专副刊编辑前后持续关注一个月时间,从有人关注这座倒在山路边的塔开始,采访地方文史专家、常去山上锻炼的市民,以及对民国历史还有记忆的上了年纪的市民,同时还多次实地考察,一个月内爬了三趟磨笄山,跟网友一起参与了“翻塔”的过程,联系身在北京的网友请他们帮忙在国家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最终证明这座塔确实是民国时期的塔。前后刊发了多篇稿件,《底座长1.40米,宽0.7米,为长方形;塔身为锥形,斜面高度为4.4米 这真的是一座抗战胜利纪念塔吗?》《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塔?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平纪念塔? 磨笄山上的那座纪念塔,七旬老人们的见证基本都指向——是一座民国时期抗战纪念塔》《1把工兵铲 1个千斤顶 2把铁镐6把铁锹 “江苏省胜利复员纪念塔”浮出水面》等等,持续的关注,吸引了众多读者。
3.委婉切入抚慰心灵
这样一个戾气横生的时代,人们讨厌报纸刻板空洞的说教,而专副刊迂回和委婉的切入,效果往往会好过新闻的直白。
比如,《京江晚报》“江花周刊”今年新推的专栏版面“小山楼”有个专栏“犀利中年”,作者以中年人的视角,新闻人的感觉,文学化的表达来剖析一些新闻事件,效果相当好。比如镇江市区最繁华的主干道中山东路从年前开始开挖人防工程。因为管理混乱,开始时出现许多乱象,新闻版面也作过反映,甚至言辞还比较激烈,但收效甚微。专栏作者据此写了一篇“这条路,带着镇江前进”的文章,立意放在“我们要用足够的耐心来宽容这条路。镇江城市不大,一些早年该做的功课也被耽搁了,现在的这条路,应该也是在还功课。”但行文中又以诙谐的笔调把一些存在的问题巧妙地点出来:“这条路的开挖给我们平凡的上班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刚开挖时,单位门前畅通无阻的路全部封掉,沿途用板隔开,这就让道路的出口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中午上街吃个面,回头就找不到单位的门了,同事绕了三圈才摸进来,上演了真实版的‘密室逃生’。是意想不到的消食的好方法……”结果,文章刊出当天,相关部门就作了改善。
打动泪点、直抵读者内心的最柔软处,这是专副刊的拿手好戏。专副刊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用新闻的触角、文学的手段,把一份从容淡定传递给读者,安抚众多焦灼的心,这种功能,新媒体无法代替。
(作者是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京江晚报》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