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公共管理视阈下的宗教与民族关系调控研究论纲*

2014-12-12李毅钊

广西民族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族宗教民族研究

蒙 丽 李毅钊 廖 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统一国家。宗教与民族关系密切,处理好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利于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在我国不断完善政治文明、民主法制和加强社会管理的今天,迫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实现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向现代“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转变,促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新公共伦理等相关理论值得借鉴。本文拟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考察我国宗教与民族关系调控研究的可能路径。

一、目前学术界对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研究

(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较早关注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是张声作等人,他主编的《宗教与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基本上汇集了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学者对宗教与民族关系问题的思考。此后,国内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其中,牟钟鉴等主编的《宗教与民族》、徐以骅主编的《宗教与美国社会》、何星亮等主编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等以书代刊的文献中,收集了不少宗教与民族关系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论文。

近年来,张践教授对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他从20 世纪90年代前中期参与张声作负责的《宗教与民族》项目研究和著作写作时起,就围绕民族与宗教关系的主轴和民族-宗教问题开始了系统性研究,由古而今、自内而外,不断丰富和拓展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出版了《宗教与民族》(合著,1997)、《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 (1999)、《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卷四《宗教·政治·民族》(2005)、《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2009)。其中,《宗教·政治·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民族宗教关系、宗教在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宗教与诸民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则从民族、宗教、经济、政教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民族宗教关系研究的四个维度,对于农牧经济时代和工商文明时代的宗教文化类型和民族关系及国家模式也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宗教关系。这些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宗教与民族关系的理论认识。

2005年8 月中旬在新疆召开的首届宗教与民族学术论坛基本上汇集了近年来国内研究宗教与民族关系的成果,刘成有先生已将有关情况进行了综述,本次论坛的主要论文也一同收入《宗教与民族》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此外,时光(1994)、何光沪(1996)、牟钟鉴(1998,2006)、龚学增(2002,2007)、张践(2002)等人对宗教与民族的内在关联或内生关系;周传斌(2001)、牟钟鉴(2005)、曹兴(2005)、熊坤新等(2006)、田薇(2006)、龚学增(2007)、贾东海等(2007)、廖杨(2009)、尤佳(2012)等人对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黄心川(2001)、卓新平(2002,2005)、何光沪 (2002,2010)、贺金瑞等(2005)、王作安 (2007)、王志成(2007,2008)、田薇(2009,2011)、张志刚(2008,2010)、李小娟(2010)、任剑涛(2012)等人对全球化与世界宗教对话;刘中民 (1996)、胡祥云 (1998)、金宜久 (2002)、梁丽萍(2003,2005)、乌小花 (2005)、茹莹 (2006)、刘海峰 (2006)、龚学增 (2007)、高学民(2009)、徐以骅(2008,2009,2010,2001)等人对民族、宗教问题与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莫法有(1999);高师宁(2002,2005)、范丽珠(2004)、范正义(2007)、王晓丽(2009)、何其敏(2009)、王作安(2010)等人对民族民间信仰与世界宗教关系;高师宁(2006)、郑志明(2006)、曹月如(2011)等人对新兴宗教与公共安全问题;王建平(1997)、刘金光(2003)、唐名辉(2008)、肖尧中(2008)等人对互联网与民族、宗教文化变迁;李素菊(1999)、马秀梅(2005)、李海淑(2005)、吕建福(2006)、陈碧(2007)、贺金瑞等(2008)、欧东明(2008)、李晓霞(2009)、高永久等(2010)、韩震(2010)、何其敏(2012)等人对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联问题;庄万友(1995)、李向平(2000)、董小川(2002)、欧东明(2004)、王冬丽(2006)、施雪琴(2007)、钱雪梅(2007)等人对宗教民族主义问题等都做了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宗教与民族关系的研究认识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民族宗教问题的学者尚为少见,这方面的成果只有李俊清主编的《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人民出版社2009年)收录《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安全问题调查研究》(高志英等)等专题报告和李俊清主编的《传承与创新——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收录《当代新兴宗教问题浅析》(何希泉)、《宗教在阿富汗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何希泉)、《同化还是融合——东南亚国家民族政策取向的战略选择》(徐杰舜)等论文。

(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美国学者T.L.Smith 通过美国地区的案例分析,讨论了民族社区与宗教教派的关系(1966);D.K.Buell 从种族相关性反思了早期基督教自我定义问题,认为民族性和种族事实上成为早期基督教从历史和其他方面自我定义陈述的中心(2001);普度大学杨凤岗教授认为,宗教的三色市场在古今中外很多社会中广泛存在。宗教管制越严,宗教灰色市场也就越大,新兴宗教就越有可能兴盛,从而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灰色市场的存在及运作机制,显示了宗教管制效果的局限并不是以人们的主观努力为转移的(杨凤岗,2006);Lili Wang & E.Graddy 讨论了社会资本、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问题,认为志愿活动、人性、金融资本都会对宗教的和世俗的捐赠产生积极的影响(2008);Laman Tasch 通过对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比较分析,定义了少数民族宗教与“民族”,认为少数民族的宗教状况不仅取决于信仰某种宗教的多数人的民族认同,而且也有赖于政治力量对于宗教组织的支持(2010);H.Taniguchi & L.D.Thomas 运用美国2004-2006年中期发展数据,分析了基于宗教排他性和包容性以及对不同宗教开放性的宗教态度对于志愿活动的影响(2011);Jehu Hanciles 和Jen Rosner 试图以基督教为例来解析宗教与民族关系的西方模式。前者认为在基督教的全球传播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跨越民族边界的流动人口所扮演的角色,流动性与犹太—基督教信仰之间存在内在关联(Jehu Hanciles,2011)。后者则以基督徒宗教身份与犹太人民族身份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切入点,讨论了基督教如何吸收、利用当代犹太人的身份问题 (Jen Rosner,2011)。

斯里兰卡学者D.F.S.Fernando 运用斯里兰卡197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该国婚姻中的民族和宗教特征(1980);南非学者E.E.Osaghae 以尼日利亚为例,分析了分裂社会中的多民族管理问题,认为宗教与种族、阶级、地区主义是民族冲突的重要因素(1998);以色列学者J.Fox 结合以色列的第二轮国家和宗教项目工程数据,讨论了宗教与民族国家的量化问题(2009);马来西亚学者奥斯曼·白克尔通过分析伊斯兰教与马来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民族性与宗教性之间的对立和协调问题(黑志燕译,2009);英国学者A.Kasibante 通过讨论散居英国的乌干达人在英格兰教会中的文化表达追求,分析了宗教与民族因素的相关性(2009);加拿大学者Sonia Sikka 讨论了公共宗教与自由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关系,认为基于公共理性的自由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形成,无意中减少了宗教领域的批判性反思和修正,对宗教和社会稳定都具有潜在的危险(2010);荷兰学者P.Vermeer 和P.Scheepers 分析了荷兰的宗教社会化和非宗教志愿服务问题,认为宗教社会化对非宗教志愿服务有着独立的影响(2012);新加坡学者Chee Kiong Tong 的《Ident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Racializing Chineseness》(2010)对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菲律宾等的华人及其宗教文化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D.Landis & R.D.Albert 主编的《民族冲突手册:国际观察》 (2012)收入了涉及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新西兰、菲律宾、土耳其、中非、中南美洲、夏威夷等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宗教方面的论文。此外,近代以来国外学者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宗教也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张泽洪《近代以来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以国外学者研究为中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 期)一文已有评述,此不赘述。

(三)简要评述与展望

综前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研究,或重于宗教与民族的内在关联、内生关系,“宗教的民族性和民族的宗教性”是其关系的简明概括;或重于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全球化与世界宗教对话、民族宗教问题与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民族民间信仰与世界宗教关系、新兴宗教与公共安全问题、互联网与民族宗教文化变迁、民族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宗教民族主义以及宗教非政府组织与志愿服务等问题。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停留在现象描述和学理分析上,研究路径基本上是单向度思维,缺乏国家—社会—公民三大维度彼此向度的探讨,对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调控建议也基本上遵循着自上而下的管制模式,缺乏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国外学者虽已关注到公民社会与国家治理问题,将公民个人皈依的宗教及其团体视为国家与社会、公民互动的路径,但对中国多民族社会中的宗教与民族关系的互动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在全球化的场景下重新思考包括中国在内的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

以往学界对于宗教与民族的关系研究,大多局限于宗教学、民族学或历史学等单一学科的探讨和分析。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先生等人致力于从宗教学和民族学的学科交叉中建设“民族宗教学”,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仍偏重于民族学和宗教学的交叉渗透。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口的跨国流动和宗教的全球传播,使得宗教和民族关系更为复杂。宗教的民族性与民族的宗教性的一般认知和单一的学科视野,已难以解释宗教与地缘政治、宗教与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化时期的宗教发展问题,也难以治理民族国家内部和外部面临的复杂多变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由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引发形成的民族宗教问题。这就需要把宗教与民族关系问题置于全球化的宏观场景下,从多学科交叉渗透中予以关照。另外,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十分敏感,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政府从以往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转移到政府服务和民主管理的公共管理模式上来。因此,深入探讨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关系问题不仅必要,而且急需。

二、新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我国宗教与民族关系调控的研究路径

(一)新公共管理及其理论视角

新公共管理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公共管理范式和前沿理论,力图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行政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的矛盾,代表着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方向,是政府变迁中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涉及以往的公共行政领域所未涉及的大量专题,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政府失败、自给型公共组织等,成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管理的新模式,它是在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及新管理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管理模式。尽管它包含了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小政府理论”、哈默和钱皮的“流程再造”理论、霍哲的政府绩效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理论等不同理论流派,但各派基本上都认同新公共管理理论包含七大核心内容,即公共政策中的专业化管理、政府绩效管理中的明确标准和测量、格外重视控制产出、公共部门内部由聚合趋向于分化、公共部门外部趋向于竞争、重视私人部门管理方式在公共部门中的有效运用、强调资源利用的强制性和节约性。当然,作为一种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也遭到西方学者的批评和质疑,并有被20 世纪90年代的新公共治理理论取代的趋势。但新公共治理理论目前也被西方学者批评和质疑。实际上,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理论局限。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其管理或治理的模式自然有所不同。因此,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模式只能借鉴,而绝不能照抄照搬。

(二)新公共管理中适合于我国宗教与民族关系调控研究的理论工具

新公共管理内涵丰富,其中的管理与分权、公共政策专业化管理、绩效目标及测量评估、资源利用强制性和节约性等核心理论,可用于研究我国宗教与民族关系的调控问题。

1.新公共管理中的管理与分权、政府决策与执行适度分离的理论为坚持和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宗教问题由管治向善治的治理变革提供了新的源泉。因此,可以从管理与分权的角度研究我国民族地区特别是五个自治区的宗教与民族事务管理问题,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适度分权中对民族和宗教的公共治理路径。

2.民族、宗教政策的专业管理,可使政府决策与执行适度分离,并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整合制度要素和调整管理机制,实现从传统公共行政中的“划桨者”向新公共管理的“掌舵者”回归,促进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或社会-个人的二元关系向国家-社会-个人三元互动的转变。因此,需要从公共政策专业化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在民族、宗教问题的决策与执行适度分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寻求在体制格局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机制调整,重新整合制度要素,实现国家、社会、公民之间的三元互动模式,回答政府在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中何以能够成为“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

3.传统公共管理只注重管制和提供服务而不注重预防,结果当问题变成危机时,再花大量的金钱、精力去进行治疗。新公共管理注重服务型管理,强调国家、社会、公民的多元互动。从宗教组织自我管理和民族社会稳定方面测评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的绩效目标,有利于满足政府和公民的双重需求,更有利于我国民族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实践。因此,可以从绩效目标及测量评估的角度分析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借鉴国外宗教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在民族国家、民族社会中的志愿服务成效,探讨我国民族、宗教等公共事务的管理效率、效能和公平的提升路径。

4.民族和宗教领域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其利用应有强制性和节约性,既要在国际关系准则中警惕跨国民族的宗教民族主义,又要在民族国家内部挖掘民族、宗教文化资源。多元一体的民族、宗教格局蕴藏着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丰富资源和文化逻辑。因此,需要从资源利用强制性和节约性的角度研究宗教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及国际关系的相关性,探讨一国两岸四地和在多元一体的民族、宗教格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逻辑(即宗教融通、民族向心和国家认同)。

(三)新公共管理视阈中的我国宗教与民族关系调控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以往我国学者对民族、宗教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多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的思维模式,缺乏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关怀。引入新公共管理的研究视角,可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结合起来,将国家、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特别是公民的个人需求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国家、社会、公民在宗教与民族关系领域的三元互动和良性循环。

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宗教等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受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该透过国内民族关系和宗教状况调查和文献梳理,结合具体案例,借鉴国外经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寻求国家、社会和公民在民族宗教领域内的多元互动模式,探寻传统管治向服务型政府善治的转变路径和国家、民族、宗教的内在机理,进而挖掘多元一体的民族宗教文化资源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逻辑。其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可图示如下:

2.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公开发表的图书、报刊和官方或专业网站在线网络资料及一些能够搜集到的相关内部专题资料(研究报告、工作总结、情况说明、代表或委员提案等),着重分析民族和宗教的公共治理中的管理与分权、公共政策专业化管理以及政府何以成为“掌舵者”等问题。

②比较法。该方法主要运用于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绩效评估和国内外对于民族、宗教资源的方式及成效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纵向的历时性比较和横向的共时性比较,探讨我国民族、宗教等公共事务的管理效率、效能和公平的提升路径。

③案例法。该方法主要运用于国内外民族、宗教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成效,以及民族、宗教管理的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一国两岸四地和在多元一体的民族、宗教格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逻辑。

④调查法。该方法作为前三种方法的补充,主要运用于民族、宗教组织或群体对于绩效评估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认知评价。通过实地访谈(如座谈会、深度访谈以及开放式访谈等)和参与观察法、判断抽样问卷法等方式展开调查,实现定性和定量结合。

三、结语

我国民族成分众多,宗教状况复杂。过去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传统控制型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实社会需要。我国学术界过去对于民族-宗教领域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切入,缺乏公共管理学科的介入。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公共管理学科又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性学科。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探讨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及其管理问题,不仅可以拓展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可以丰富和深化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对于宗教与民族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推动民族宗教学的学科建设。同时,还可以为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和民族关系调控提供学理依据和决策咨询,为政府决策和执行部门善治民族-宗教问题提供工具指引和实践指导。

[1]何方耀.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政策的调整及其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2]何方耀.宗教政策的调整与信教民众向心力的增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6-30.

[3]韩军学.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简·莱恩.新公共管理[M].赵成根,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拉彼德等.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廖杨.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的多维透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廖杨.“民族—宗教问题”:概念、类型和实质[J].世界民族,2010(3).

[8]廖杨.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基于广西的问卷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9]廖杨等.民族关系问题简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7(1).

[10]蒙丽,廖杨.全球化场景下的广西民族关系分析[J].创新,2009(6).

[11]廖杨,蒙丽.我国民族社会发展“谁也离不开谁”思想新论[J].创新,2009(3).

[12]牟钟鉴等.宗教与民族:第一~六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009.

[13]钱宁.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变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14]王志成.宗教、解释与和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5]徐以骅.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10(2).

[16]杨凤岗.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

[17]张践.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18]张践.宗教·政治·民族[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

[19]张桥贵.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0]张声作.宗教与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1]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2]Chee Kiong Tong.Ident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Racializing Chineseness[M].Springer Netherlands,2010.

[23]Dan Landis & Rosita D.Albert.Handbook of Ethnic Conflict: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Springer US,2012.

[24]Denise Kimber Buell.Rethinking the Relevance of Race for Early Christian Self-Definition[J].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94(4).

[25]Dillon,Michael.China’s Muslims[M].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6]Dillon,Michael.China’s Muslim Hui Community,Migration,Settlement and Sects[M].London:Curzon Press,1999.

[27]Eghosa E.Osaghae.Managing multiple minority problems in a divided society:the Nigerian experience[J].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1998(1).

[28]Fenggang Yang.Chinese Christians in America:Conversion,assimilation,and adhesive identities[M].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

[29]Fenggang Yang.The Red,Black,and Gray Markets of Religion in China[J].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2006,47(1).

[30]Fenggang Yang.Oligopoly Dynamics:Consequences of Religious Regulation[J].Social Compass,2010,57(2).

[31]Fenggang Yang,Anning Hu.Mapping Chinese Folk Relig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J].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2012(3).

[32]Fenggang Yang.A Research Agenda on Religious Freedom in China[J].The Review of Faith & International Affairs,2013(2).

[33]Frank P.Harvey.Primordialism,Evolutionary Theory and Ethnic Violence in the Balkans: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for Theory and Policy[J].Canadian Journal ofPolitica1 Science,2000,33(l).

[34]Jonathan Fox.Quantifying Religion and State:Round Two of the Religion and State Project[J].Politics and Religion,2009(2).

[35]Laman Tasch.Defining Nation and Religious Minorities in Russia and Turkey:A Comparative Analysis[J].Politics and Religion,2010(3).

[36]Lauri Honko.Tradi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strategies of ethnic survival[J].European Review,1995(2).

[37]Paul Vermeer & Peer Scheepers.Religious Socialization and Non-Religious Volunteering:A Dutch Panel Study[J].ISTR,2012(23).

[38]Shawn Teresa Flanigan.Paying for God’s Work:A Rights-Based Examination of Faith-Based NGOs in Romania[J].Voluntas,2007,18(2).

[39]Sonia Sikka.Liberalism,Multiculturalism,and the Case for Public Religion[J].Politics and Religion,2010(3).

[40]Timothy L.Smith.Religious Denominations as Ethnic Communities:A Regional Case Study[J].Church History,1966(2).

猜你喜欢

民族宗教民族研究
湖北省民族宗教工作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八五”规划出台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与云南文投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尼泊尔民族宗教问题对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的影响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真抓实干开创民族宗教信息工作新局面—2017年全省民族宗教委系统信息工作培训班在昆明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