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2014-12-12罗旭东
罗旭东
[摘 要]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六大根据地之一。方志敏等根据地领导人从闽浙赣苏区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央苏区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开展了以扫盲为主要方式、以政治宣传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教育建设,教育和团结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有利于根据地巩固和发展。通过研究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苏区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亦对当代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社会教育 启示
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人带着八七会议精神回到江西弋阳、横峰一带,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建立了弋横苏区。1928年底,成立了信江特委和特区苏维埃政府,不久成立了赣东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省苏维埃政府和方志敏等领导人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指出“目前在国内阶级斗争的开展当中,在苏维埃运动向前推进的当中,我们为了要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加强群众的政治坚定,造就千百万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积极战士,以担负着目前紧急斗争的任务,建设苏维埃的文化教育,确实是刻不容缓的工作”[1]p183。在苏区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开展了文化教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闽浙赣苏维埃政府被毛泽东称誉为“苏维埃模范省”。本文对闽浙赣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措施、特点及成效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当代社会教育建设的启示。
一、闽浙赣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措施
闽浙赣根据地依照各级党和苏维埃的要求,积极地采取了各种实际有效的措施和办学形式,推动苏区社会教育的发展。
(一)识字班
这是一种特别灵活的扫盲方式,它以几个人或者更多的人为小组,进行识字的学习,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还有一些夜校的学生会教授一些字。它主要是为了满足没有办法在一些学校学习的人。在教学方式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比如喝茶、乘凉时。闽浙赣省苏维埃文化部在《识字班通告》中指出:识字班是用最灵活的方式,吸收在各种工作忙碌中的最大多数的革命群众。它在扫除文盲运动当中,应当是最精悍、最有效的一支军队。在完全消除文盲过程中,它将是一个最有力量者。[2]p34
(二)识字牌
在一些村庄的十字路口等一些过往的人比较多的地方,会挂一块牌子,上面会写上几个字,有人经过的时候就会有小孩子问路人,如果你认识的话就会放你过去,要是不认识的话,他就会告诉你,一直到你认得出写得出,才会放你过去。有时候字比较复杂难记,也会在旁边用图作简易说明,比如,“狗”字难认就在旁边画只狗,帮助记忆。识字牌上的字有时每天调换一次,有时候三五天调换一次。
(三)夜校
夜校是一种在不妨碍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工作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学习的学校,是一种比较规范的社会教育形式。不但有固定的上课场所,上课时间、学生和教学老师都是比较固定的,而且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夜校除了教授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也宣传政治思想,比如党的基本知识以及政府的政策、法令。夜校的教学材料主要是省苏维埃负责编辑和审查,教员主要是区苏维埃政府负责培训并派到各个夜校。组织工作则是由具体的村苏维埃等负责。夜校采用的是简便灵活的方式,战争情况紧张时就少学,战事缓和的时候就多学。
(四)俱乐部
根据地社会教育在文化娱乐建设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俱乐部。俱乐部在苏区普遍存在,从苏维埃政府到农村都设有俱乐部,其内容也比较丰富。1933年3月23日,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指出:“在俱乐部里而,应包括识字、期报、壁报、工农补习夜校、新戏运动、晚会、研究工作各部分。……同时省文化部计划与实行训练大批俱乐部工作干部。各级政府应发动甲俱乐部与乙俱乐部互订比赛条约,进行各种工作的比赛,更有力地促进俱乐部的各种工作的进步。”[3]p48-50
除了以上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为了改变群众不讲卫生的观念和习惯,党和苏维埃政府会经常派遣大量工作人员深入到群众当中,宣传普及卫生常识。在闽浙赣根据地几乎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会举行盛大的体育运动大会。经过闽浙赣苏区的领导干部和群众努力,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闽浙赣省苏维埃教育部《关于1933年7、8两个月文化教育工作的突击计划》记载:全省苏区“建立乡俱乐部达到三百五十七所,参加工农补习学校的二万人,参加识字班的四万人,列宁小学学生达到一万零一百零五人,固定读报者达到十万人”[4]p451。在闽浙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革命形势较为稳定的地区的青壮年特别是军队当中,很大程度上扫除了文盲。
二、闽浙赣根据地社会教育的特点
(一)有明确的目的性
省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指出,“群众教育不独与儿童教育并重,以目前革命需要发展斗争的形势而论,应视为首务”。“对于不识字的成年和青年工农,不独以俱乐部、识字班、夜学校,及普通的识字运动组织,施其教育,更要注重文化工作厉行革命的政治教育”[5]p60-61。闽浙赣根据地领导人之一方志敏指出,“我们要建设苏维埃的文化和教育,必然也要将阻碍着苏维埃文化教育的封建思想与迷信观念这一障碍摧毁”。“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农村俱乐部绝对废除封建社会的三脚班戏以及充满封建思想的歌曲,而表演有无产阶级意识的革命戏剧,与编辑革命的歌曲”。[6]p92从苏区文化教育建设的方针以及根据地领导人的重视可以看出,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有其明确的目的,也就是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为苏区的革命运动服务。
(二)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
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与人民群众是分不开的。党和苏维埃政府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发动和鼓舞民众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社会教育。当时闽浙赣苏维埃政权在苏区普遍实行了土地革命,农民不但分得了土地,而且在政治上也翻了身,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都充分保障了他们学习文化的权利,更激发了他们的办学和学习知识的热情。闽浙赣根据地以各种各样的社会教育形式进行扫盲运动,惠及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不识字的成年人和青年工农,不但进行普通的扫盲教育,更加注重文化工作,进行宣传革命的政治教育。妇女不再是受歧视的对象了,享受着与男子同样的文化教育的权利,可以参加俱乐部、识字运动、夜校等一系列的社会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