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医德医风建设思想论析
2014-12-12彭恩胜左铮云
彭恩胜+左铮云
[摘 要] 在中央苏区时期,通过注重医生生源政治质量,健全医学教育教学机制,创新医生宣传思想工作,营造医生发展良好环境等主要措施,形成了中央苏区时期医务工作者独具特色的医德医风建设思想。这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构筑、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 中央苏区 医德医风 基本思想
中央苏区位于赣南闽西偏远山区,是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在土地革命斗争时期,中央苏区建立了许多医院、诊所、医学校等机构设施,并形成了中央苏区时期医务工作者独具特色的医德医风建设思想。
一、注重医生生源政治素质,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奠定基础
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因时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强化医生生源质量,招录政治坚定、思想品质优秀的医学生,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奠定基础,也促使整个苏区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医生生源质量。优质生源是中央苏区时期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保证。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在思想上非常重视医生生源的质量,这对于培养具有优良思想品德、富有革命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928年,毛泽东制定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就规定了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成为根据地第一个医务道德规范。1931年,毛泽东为红色卫生学校制定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医学教育方针,即政治不坚定的人不能入学,政治学习不好同样也不能毕业。1932年,朱德在红军军医学校开学典礼上作了《怎么样做一个红色医生》的报告,明确要求医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满怀的阶级热情”“舍己为人和救死扶伤的工作精神”“精湛的医疗技术”。这些规范、方针或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苏区时期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医风建设。
在招生过程中严把生源质量关。着力招收和培养自己的红军医生,解决中央苏区医务人才奇缺、素质不高等问题,这成为中央苏区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在招生过程中,党和苏维埃政府严把入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在招收生源时,注重红军机关或者地方政府的鉴定作用,要求他们把好医生生源的第一道关口,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送来优秀分子和先进青年。在招生简章中,有阶级觉悟、政治可靠是其固定内容,政治测验是军医学校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例如,临时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会决定开办一所看护学校,拟招录60名学生,条件为:1.愿为社会服务工作积极的;2.身体健康没有暗病或恶劣传染的;3.思想活泼、积极向上、性情不粗燥、能识文字的(如各条都好,不识字的也要得);4.年龄在17岁以上24岁以下。[1]P5其中第1点“愿为社会服务工作积极的”,就是强调医生必须拥有一种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一种对事业的热爱,一种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这种坚定的信念,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药工作者打下坚实基础。
二、健全医学教育教学机制,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提供有力保证
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医德医风教育机制的建设。在教育学制上,规范化与具体化结合;在教育内容上,医术与医德并重;在教育形式上,过程化与形象化并存。通过这些机制的建设,努力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的医学专门人才。
在教育学制上,规范化与具体化结合。为满足苏区军民的需要,党和苏维埃政府努力把医学教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先后组建了赣西南红色医院、女子看护学校、中央红色看护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红军军医学校。后来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与红军军医学校合并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这些医学教育学校被纳入正规教育系统后,党和苏维埃政府在政策、法规、财政、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其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运转环境。中央红色医院即当时的苏维埃国家医院,作为学校的实验医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正规的教学制度,划分基础、临床、实习等教学阶段,采用基础、专业和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以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为例。“学生的学制:医科1年,包括5个月基础课、5个月临床课和2个月实习。调剂班6个月。护士班3个月。”[2]P17中央苏区学校医学教育学制的确立,表明医学教育开始步入正规化。但是,在革命战争特殊时期,随着战争的持续和伤员的不断增多,经过简短培训的医生也立即投入革命后方。他们只能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断锤炼意志,提升自我。经过大浪淘沙、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医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为中央苏区时期军队和民众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教育内容上,医术与医德并重。在中央苏区时期,医疗卫生学校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学员总数不断增加。在这些卫生学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内科、外科、急救等课程,有些学校还开设了生理、解剖、组织、病理、细菌、药物、眼耳鼻咽喉科、卫生学、防毒浅说等课程。后来,学校的教学条件有了改善,设有图书室、标本室、模型室、动物实验室、解剖室、细菌培养室和检查室,还有化学实验室和瓦斯预防实验室等。中央苏区的医学教育,除强化医术教育之外,思想政治也要求严格。从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入手,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提高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阶级觉悟,坚定其革命理想和信念,树立诚心诚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3]P85,他号召医务人员要学习马列主义,专门委派理论教员对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政治学习加以辅导,促使医疗卫生工作者树立诚心诚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宗旨和意识。可见,学校非常重视医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为培养高素质、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育方式上,过程化与形象化并存。在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处于战争环境,医疗卫生学员一边上课,一边参加战地的救护工作。在行军途中,他们经常与教员开展医疗卫生方面知识的讨论;在战斗间隙,他们集中起来,门板当黑板,教员则站在门板前讲课,医疗卫生学员席地而坐,本子放在膝盖上做笔记。正是这如火如荼的革命事业,陶冶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情操,使他们的人生价值和从医愿望得到提升,他们把自己从事的职业与崇高的革命事业融为一体,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乃至生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中央苏区时期医务人员在积极救治红军队伍中伤病员的同时,积极救治苏区群众,不仅使苏区群众缓解了疾病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使苏区群众认识了这支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队伍。此外,还注重教育的形象化。红军军医学校是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创立的。教员和学员自制教具,没有教材自己动手编写教材。由于学员文化水平不高,教员在教学中提倡形象教学,由教员将复杂难懂的理论简单化、通俗化,将难记的内容歌词化;教员在课堂上边讲边示范,对疑难问题,通过实际操作表演示范。通过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操作示范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学员都能够学到并牢固地掌握当时必需的医疗预防知识。别具一格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大批政治坚定、技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人员。endprint
三、创新医疗卫生宣传工作,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提供有效途径
宣传思想工作是中央苏区医疗卫生系统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十分重视他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强调包括医疗卫生系统在内的各条战线、各个系统、各个单位都要重视和切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这为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生提供了有效途径。
设立组织机构强化职责职能。组织机构是组织各有机体的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职权、职责、任务的置留地。为了抓好医务人员的宣传思想工作,毛泽东曾指出:“对医务工作者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卫生医疗战线上的重要课题,要使全体医护人员懂得根据地的卫生工作是为完成政治任务服务的。”[4]P2101934年7月,中革军委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医院政治工作的训令》中就指出:“目前必须加紧从政治上提高医务技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政治领导,教育和鼓励他们积极负责的进行工作。”[5]P68同时,中央苏区党和政府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例如,红军总政治部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医院政治机关工作暂行条例》中规定:“在各所建立指导员,各院、卫生学校、机关设立政治委员及政治处,在总卫生部设立政治委员及直属医院政治部。”[6]P34毛泽东还曾指出医疗卫生组织机构要发挥的作用:“要教育那里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要他们好好爱护伤病员,诚心诚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医生看病要仔细一些,不要马马虎虎,态度要好,要抓好这方面的问题。”[7]P67医疗卫生系统政治委员及政治处的设立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医疗卫生系统宣传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培养医德高尚的医生提供思想组织保障。
开辟舆论阵地强化宣传功能。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医德医风精神,苏区党和政府立足当时实际,采用报刊、墙报、标语、文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开辟了医务人员思想工作的宣传阵地。其一,报刊宣传。报刊是中央苏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宣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1931年秋中央苏区创办了《健康报》,另外编辑出版了《红色卫生》《医学摘要》《卫生员讲话》等刊物,出版各级各类医药科普图书约60余种,发行量达三万余册,极力普及医疗卫生防疫知识,广泛开展了以预防常见病、流行病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防疫工作,大力宣扬了医务工作者彻底的革命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其二,文艺宣传。苏区医疗卫生事业文艺宣传是指大量运用戏剧、舞蹈、小品、赣南红色歌谣等各种动感形式,艺术化地传播医疗卫生政策、卫生知识、医务人员的革命精神等。在宣传工作中,医疗卫生人员始终积极活跃在宣传舆论阵地的第一线,每月组织卫生宣传晚会,从而唤醒军民的卫生防疫意识,保障军民身体健康。他们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宣传活动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既宣传了医疗卫生知识,也展现了医疗卫生人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四、营造医生发展良好环境,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
在中央苏区时期,为了培养医疗技术人员,党和苏维埃政府尽力营造医生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为造就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保障。
在政治上充分信任。信任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原则之一。充分信任来源和背景不同的医生并尊重他们的政治需求,是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也是共产党人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非常信任并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对他们经常开展政治学习活动,及时传达中央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号召他们不断学习马列主义,了解党的政策,听取国内形势报告,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使其领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意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对于思想进步、政治立场坚定的医生,党和苏维埃政府予以其组织上的肯定,努力将其发展为党员,如李治、陈义厚、戴正华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事实充分体现了党和苏维埃政府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也表明党和苏维埃政府对医生的高度信任和深切厚爱,促使不同战线上的不同医生各尽所能,用其所长为中国革命尽心尽责。在党的教育、革命的熏陶下,他们渐渐地认识了革命,理解了党的伟大事业,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工作上不断激励。由于处于战争年代,加上国民党经济封锁,物资严重匮乏,军民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与广大军民一样含辛茹苦,无论是医疗卫生工作管理者还是一般医务人员,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生活上低标准,医德医风上严要求。同时,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医务人员的供需矛盾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日趋尖锐。革命战争给中央苏区医务人员紧缺带来了不易解套的困局,这也制约着中国革命洪流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党和苏维埃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和苏维埃政府为了让更多的医务工作人员积极投身于革命工作,制定了一些激励医务人员的文件。根据医疗卫生人员在工作岗位中的不同表现,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简章》第十一条规定:会员中如有新发明得由常委呈请政府奖励之。[8]《关于医院政治工作的训令》指出:“奖励积极努力和在医务上有大的贡献和新的发明的医生”。[5]P68物质奖励之外,还会在党和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各种报刊中对不论在战争前线还是后方表现突出的医疗行业工作者予以报道,给予精神上的表扬。对医疗卫生人员在工作上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医务工作人员把这份热情转化为革命的动力,忠实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发扬高尚的医学伦理精神,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9]P18-20
在中央苏区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坚定忠诚事业和乐于奉献的信念,秉承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忠实履行革命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积极为革命战争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看护学校将开学.红色中华[N].1932(1).
[2]徐文博.中国解放区医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孙隆椿.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高恩显.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历史简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
[6]高恩显,高良,陈锦石.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
[7]冯彩章,李葆定.贺诚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简章.红色卫生[C].1933.
[9]李媛,刘善玖.论中央苏区时期医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责任编辑 彭月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