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探索

2014-12-11王媛媛任大明杨玉红阚国仕张良徐艳吴宪明

吉林农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王媛媛+任大明+杨玉红+阚国仕+张良+徐艳+吴宪明

摘要: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和行业要求,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不断进行建设和调整,探索建立适合理论和实用并重的特色专业。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3.0080

生物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工程技术学科,是将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是一门通过改造和设计生物的结构与功能,能更经济、更有效、大规模地为人类提供所需各种产品的技术学科,是生物技术成果走向工业化的关键,它已经渗透到农业、食品和医药等多个领域。生物产业领域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生物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也对该行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当作重中之重。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成立于1999年,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校生物工程专业从成立之初,就以为社会及行业输送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新形势下,结合本地相关行业特色、突出专业特点,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现代知识体系和较好的素质、扎实的行业训练与追求卓越时代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地方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1培养目标与要求

结合当前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融合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中,积极借鉴“CDIO”的教学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构思与设计,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均过硬的生物工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2重构并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基础服务专业、专业服务行业”的学科逻辑思路设置课程,创新基于“CDIO”理念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并逐渐转为重创新,重能力培养,重实践性,增加灵活性的课程体系构建。

在大学本科总共四年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占据大学本科前三年的教学过程,大三阶段学生可选择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并和专业教师挂钩,进入专业教师的研究室,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当中,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适时开出相关实验训练课程,确定与其专业各方面综合能力相关的实验。通过实验课程,可以进一步巩固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在人才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则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工厂和生产实际,目前到相应工厂实习具有一定的困难,实践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通过安排专任教师定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技术服务等活动,协同广大学生一并走进生产车间,既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又为企业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持。通过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拓宽学生专业素质训练途径、培养专业热情、夯实专业技能提供坚实基础。

3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与合理编排,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案时,发现诸多问题:一是内容面窄,对专业基础的重视程度较差;二是内容重复,很多课程之间存在重复教学的情况;三是内容更新慢,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四是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整体考虑。针对这些问题,将在改革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基础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内容上有重复的课程则并在一门课中进行主要介绍,使内容起点高、适应性强;常年开设讲座,由教师介绍学科进展和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概况,弥补教科书出版跟不上学科发展步伐的不足;请企业家到班级上课,进行案例教学等方式。

4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专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采取企业生产挂职锻炼、学术交流、国内外访问进修、社会引进与聘请等措施,努力建成一支技术水平高、实践技能强、责任心强、师德高尚为专业群共享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孙利芹.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探索[J]. 广东化工,2013,40(19):164-165.

[2] 董新红,王秀丽,李海云.以就业为导向的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47-49.

[3]张雅利,孔宇,亓树燕,莫晓燕.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02-204.

[4] 王布匀,刘传凤,彭其安. 论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作用[J].江西化工,2013,3:198-200.

[5] 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郭建华,田英华.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6):18-119.

作者简介:王媛媛,博士,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生物工程方面教学和科研。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提升矿业类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优势的方法分析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