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汉字文化力的核心内涵研究
2014-12-11蒋延平
蒋延平
(郑州大学文学院)
中原汉字文化力的核心内涵研究
蒋延平
(郑州大学文学院)
文字不仅是语言的符号,还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汉字起源于中原,在它的背后,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与文化记忆。中原汉字文化力最大的价值内涵就是通过文字的认同,来唤起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对文字文化力核心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中原文化力的发展创新,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中原文化 汉字文化 汉字认同 文化记忆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汉字发源地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汉字背后蕴含着华夏民族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则是汉字文化不断发展,中原文化不断传承,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一、中原汉字是文化符号
传统认为,文字只是语言的符号,是符号的符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字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的局限,使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教训及思想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进行交流和传播。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文化符号。
“文化”一词,最早起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其所表达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人们用文化概念来代表由于各种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文字文化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它与文化整体的其他部分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我们要了解文字的文化内涵,就必须把文字放在与文化整体其他部分的联系中来进行考察。
《辞海》对“文字”所下的定义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起很大作用”。但是,文字不单是一种文化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明最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素质固定由某一种文字形式来体现,在长期的历史承袭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势力,使这种文字成为该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一,成为该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萧启宏认为:“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不论社会怎么变,汉字的模块没有变,它本身的信息内涵没有变。”[2]
中原汉字具有其独特性,其本身就包含着许多的思想文化观念。从汉字的起源开始,汉字就承载了我们祖先的文化思想与文化观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言:“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3]可以说,汉字是物象的表达,是客观物象在人们主观思想的显现,它本身就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所以说,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它还是一种记录思想、观念与文化的符号。文字以形具义,字形本身就是祖先观念中的物象的展现。汉字的发展同样也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展现。甲骨、金文、篆文、隶书、楷体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文化不断演变的结果。在甲骨文中,记载更多的是先民的祭祀占卜文化,文字的不断传承,也是文化记忆不断传承的结果。此后,文字本身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不断增强。汉字不仅承载着民族思维,还是民族精神、民族哲学思想、民族文化的展现。
二、中原汉字的文化隐义
《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中原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对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起着主要作用。
中原是甲骨文、《说文解字》的故乡,是文字的圣地。连续四千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河南上蔡人李斯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 “小篆”;河南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在河南开封,现在使用的“宋体”字也产生在开封。因此,中原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心理。
汉字的形成是多源的,建立在对多种史前视觉符号模仿的基础之上。汉字的象形一方面取象于客体对象的特征,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其来自于对其他符号的模仿与综合性概括。汉字的象形具有明显的写意性,它的符号形体与描摹的原形之间又并非是单纯的模仿,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像又不像的言此意彼的关系。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相关。它的产生本身就蕴含着先民的文化思维,它的发展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的传承。
汉字的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与注重实际的民族精神。观察汉字的字体可以发现,汉字的结构和谐对称,部件与部件的组合都有一定的规律。中国传统思想中也特别强调“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汉字具有非常强的表意文性,其主体与客体未曾截然分离,这也正是中国人主客体统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的体现。
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及宗教思想。哲学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思想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华夏民族原始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非常形象的传播。“阴阳相生”,这也是中国哲学中为诸家所共有又千年相承的思想观念。众多汉字至今还能生动地再现古老的阴阳观念。汉字的起源有八卦说,甲骨文又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所以汉字本身也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宗教思想。
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汉字的源头之一原始图画与舞蹈、歌唱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的艺术创造形式之一,它们都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即使汉字形成之后,它和图画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优美的书法及题款和精美的图章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表意性,以及汉字与画之间紧密的关系是汉字的独有特性,这和其他文字是不同的。
三、中原汉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通常是一个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相反,文化记忆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的消亡。文字是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手段,汉字则是中华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
每当听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时,每位华夏儿女的心灵都会为之震颤。这就是汉字传达出的魅力,它穿越时空,使历史的影像与现实的情景重合;打破地域隔阂,用经典文本教导我们要“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汉字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功不可没。我们在文字中读到的是文化,是基于文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
“文字认同属于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指的是由于文化身份和文化心理的相同或相似而对文字的认同。文字的认同其本质上是一种对本族文化或社会历史的趋同心理,因此文字的认同是构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手段。”[4]文字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载体,一种外在的体现。我们对一定文字的认同是基于我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记忆。文字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使用一种文字,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并且认同了这种文化身份。而且,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因为这种“共同文化身份”而链接在一起,使他们即便是异地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便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四、结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以中国为核心的“汉字文化圈”,辐射日本、朝鲜半岛、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国家。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而汉字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起源于中原,中原具有丰富的汉字文化。而将文化变成文化力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开掘中原汉字文化力,必须要把握中原汉字文化的核心内涵,即汉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一点,不断挖掘文字文化的文化记忆,大力发展汉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打造中原汉字文化力。
[1]徐澍.易经[M].张新旭,译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126.
[2]萧启宏.从汉字说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4.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314.
[4]夏洁.文字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