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斌椿考察团出洋记

2014-12-11

世界知识 2014年21期
关键词:总理衙门使节赫德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二版)》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熊志勇等 著

2014年1月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根据《北京条约》的规定,1861~1862年间,英法俄美等国的公使相继来京,建立了使馆。按照国际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换使节。西方列强为了便于向清政府施加影响,也一再催促清政府派出常驻使节。这方面英国人最积极。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每次到总理衙门办事时总要谈论这件事。1866年3月,英国使馆参赞威妥玛所写的《新议略论》的内容之一也是劝说清政府遣使出洋。总理衙门觉得此事难办,因为朝廷内很多人反对派使。主要原因是礼节问题。因为这类使节不是前往藩属,而是到西洋诸国。清朝官员若向洋人元首行跪拜礼,这有碍于大清帝国的尊严;若按西方的方式行礼,那将来外国驻华使节在面见中国皇帝时便有借口不行跪拜礼,这又违背中国的国体。另外,清政府也难以找到愿意出使的人,因为一般官员都把办夷务视为畏途,避之唯恐不及,谁又肯被派往夷蛮之地呢。当时,总理衙门也苦于对外国的现实情况一无所知,而外国人对中国了解越来越多,因此打算派人出国考察。

清政府第一次派人出使西方各国是在1866年。那年担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回国休假,临行前建议清政府派同文馆的学生与他一道到英国观光。总理衙门接受了这个建议,并经过皇帝的批准,派遣三名同文馆学生随赫德到欧洲游历,并指定总理衙门63 岁的副总办斌椿带领这批学生。

斌椿一行费时三个多月,先后游历了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罗斯、德国、比利时等11个国家。他们乘坐了轮船、火车和电梯,参观了许多大城市和名胜,看到了电报、织布机和其他机器,大开眼界。在伦敦照相馆,他拍下了生平第一张照片。由于他们的官方身份,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在赫德的安排下,英国政府以很高的规格接待了他们。首先,英国外交大臣克拉伦登勋爵接见了他们。然后,英国皇家专门为中国来访者举办了一次宫廷舞会。5月7日晚,斌椿在译官的引导下,进入白金汉宫,成为进入此地的第一个中国官员。数百级台阶上铺着地毯,两旁摆满了鲜花,灯火照耀,宫廷卫兵列队两侧。斌椿在众官员的簇拥之下走进舞厅。舞厅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大厅之豪华令人称奇。厅的四角仅各种灯就悬挂了上千盏。参加舞会的公爵、侯爵、大臣加上家眷共上千人。跳舞者袒肩露背,珠光宝气,光彩耀人。随着乐队的演奏,他们翩翩起舞,场面宏大,使斌椿大开眼界,感慨万分。他对王太子讲:“中华使臣,从未有至外国者,此次奉命游历,始如海外有此胜境。”第二天,维多利亚女王亲自接见了斌椿一行。他对女王表示:“得见伦敦屋宇器具制造精巧,甚于中国。至一切政事,好处颇多。”斌椿一行在英国逗留的时间长达一个月零七天。在此期间,他们还参观了英国的造船、钢铁、纺织等工业企业,看到的东西都令他们惊奇。在瑞典,政府专门安排他们游览了北极圈内小城,斌椿等人在这里看到了白夜奇观,兴奋得彻夜不眠。瑞典国王在自己的别墅接见了斌椿,皇太后得知中国官方考察团到来后,也特意在太后宫召见。

虽然斌椿一行只是走马看花,但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现代政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总理衙门的要求,斌椿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出使日记,即《乘槎笔记》。尽管斌椿之行对清政府影响不大,但这次旅行对于中国人了解外国、破除传统的自大思想是有一定作用的。

猜你喜欢

总理衙门使节赫德
蔡奎全:一位民间使节的传奇故事
明朝时期朝鲜使节纪行诗中的登州诗
总理衙门: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
压迫与抗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继任者问题新探
变与不变之间
清政府与《江华条约》关系新论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
罗伯特.赫德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