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狄更斯笔下的人与社会
2014-12-09刘青
刘青
[摘 要] 作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爱国主义作家之一,查尔斯·狄更斯对人民怀着挚爱,对恶棍怀着刻骨仇恨。他所创作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和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本文重点讨论了狄更斯笔下的可怜之人和可恨之人;讨论了狄更斯描写的英国社会的黑暗和他所冀盼的社会改良与人生美景。那些可怜之人背受苦难折磨,身处水深火热之境地;那些可恨之人恣意妄为,无法无天,无恶不作。透过狄更斯描述的人、物、事,读者清晰地看到了当时英国社会暗无天日,虎狼当道,百姓生不如死。同时,本文也讨论了狄更斯给劳苦大众绘制了一幅充满迷幻色彩的 “良辰美景”。
[关键词] 狄更斯; 笔下; 人; 社会
1 绪言
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文学上批评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者”。(1)(P. 381)不容置疑,狄更斯是最伟大的英国人民作家之一。他生于朴茨茅斯的波特地区。年仅10岁,狄更斯因其父负债,全家被迫迁入负债监狱。11岁起,他便外出打工度日、养家,先后当过皮鞋油作坊学徒、律师事务所缮写员、报社记者、作家等。狄更斯一生坎坷艰辛、历经磨难。他“生活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批小资产者贫困、破产,无产阶级遭到残酷的剥削而沦落为赤贫。”(2(P. 252)他亲眼目睹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即宪章运动。这次运动给狄更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堕落、反动,更加深切地同情广大的劳苦大众。正是由于狄更斯有了这些经历和体悟,他的作品更加无情地抨击和鞭挞资本主义制度,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的丑恶罪行,同情弱势百姓。同时,狄更斯的作品还充满了机智、幽默。在作品中,狄更斯非常巧妙地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抨击与冷嘲热讽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妙不可言的社会效果。
狄更斯一生中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长达34年之久,共撰写了14部长篇小说(其中《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未完成),还撰写了许多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及杂文、游记、戏剧等。狄更斯的作品精准地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极为广阔的深邃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一个肮脏龌龊的英国社会。他对英国人民的细腻描述和对英国社会的深刻揭露,给予世界文学创作十分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广大读者受众产生了教化作用、感化作用。到目前为止,各国读者阅读他的作品时,同样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作用。狄更斯勾勒的人物群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描绘的社会细致入微、真实可信。
2 人的群像图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活动来揭示真实的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狄更斯的作品亦如此。而狄更斯所描写的人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社会的人,是不可替代的人。
2.1 可怜的人
《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用了极其复杂的结构和情节来讲述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可以说,浓厚的感伤情调弥漫于全书。奥列佛在教区贫民收容所一出生,就不知其母。 收容所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后来,奥列佛被送进一个贫瘠的农场。在那里,与其他人一样,奥列佛饥寒交迫,常常受到凌辱和折磨。稍长大一点之后,他去当学徒,被迫穿上小号的丧服。由于长期遭到讥讽和辱骂,他设法逃出了此魔窟,但又遇上“狡猾的骗子”,进入了贼窝,被迫去当小偷。当奥列佛想重新做人之时,他又被视为一个不可救药之徒;当他去告发盗贼之时,又中弹负伤。对于奥列佛,灾难接踵而至,一个比一个更巨大。
从狄更斯的描述中,人们看到奥列佛生长在困窘的、邪恶的、污秽的、阴暗的世界。在奥列佛的世界里,放眼都是坏人:南希是妓女,比尔是杀人狂,费金是销赃者,小孩是小偷。这些人物全是那个畸形社会的畸形怪胎。变态的社会造就出千千万万个令人毛骨悚然、令人作呕的恶棍、无赖。试想,奥列佛不可怜,谁可怜?
在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当大卫降临到这个世界时,他的父亲早已不再人间达六个月。从出生日起,大卫就遭遇脾气乖戾的姨婆,这就预示着大卫将度过孤单寂寞的童年。大卫之母再婚后才发现丈夫既吝啬又残忍。之后,大卫的母亲死于难产,婴儿也死了。与此同时,大卫的学业也告终结,只好与凶狠的继父相依为命。岁数稍大一点后,大卫外出拼命打工,虽然他非常厌恶那份工作,但只得干下去。逃出倒霉的境地之后,大卫的财物又被抢劫。日后,大卫身边的人多数是冷漠的、无情的、暴躁的。大卫的童年、青年是“悲惨世界”的缩影。虽然,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结尾时讲述大卫的好运来到,安了家,并成为了成功的小说家。但这种“结果”无疑是狄更斯给读者“画饼充饥”、“聊以自慰”的方式罢了。
2.2 可恨的人
除了上述两篇小说中受人同情的人物外,狄更斯也描写了不少令人厌恶之人。狄更斯的另一篇名著《艰难时世》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反面角色。在书中,主角是五金商人、国会议员、教育家格雷,他自诩为“专讲究实际的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功利主义者”。为了牟取最大化的利益,格雷将二十岁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五十岁的工厂主庞得贝,而不幸的婚姻几乎使他的女儿发疯;格雷之子汤姆最终变成了盗窃惯犯。气焰嚣张、满口谎言的伪君子庞得贝,常常用假话“来掩盖自己剥削和掠夺的罪行。他对工人运动软硬兼施,一边残酷镇压,一边分化瓦解”,(3)(P. 119)是一个狡诈的、切头切尾的、利欲熏心的资本家。格雷和庞得贝之类的恶棍在那个时代比比皆是,可谓讨厌至极。
具有伤感情调的小说《老古玩店》给读者展示了一群不良之徒,如,老古玩店的老店主虽虔诚但嗜赌成命;老店主的债权人奎尔普丑陋、畸形、残忍、贪欲、好色;奎尔普的律师是个卑鄙无赖、阴险狡诈小人。他们个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小耐尔逼上绝路。
《老古玩店》中的每个人物稀奇古怪,令人难以置信。即使所描写的小耐尔的美、“历程”,也显得有些的“离谱”、“夸张”,但小耐尔的真善美却极大地反衬了当时社会恶棍的假丑恶。书中的反面人物都成为了小耐尔的凶狠的虎狼之辈、都成为了小耐尔的险恶的谋害人。只要读过《老古玩店》,读者就会对书中的伪君子“杀人犯”终生难忘。endprint
3 社会的罪恶根源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社会。狄更斯的作品也毫无例外。狄更斯生活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处充满着尖锐的矛盾和残酷的斗争。在狄更斯眼里,整个社会满目疮痍、千疮百孔,必须改良、“挽救”、 “修补”。因此,狄更斯拿起他那锋利的笔写下了批评现实社会的激昂文字;同时,他又用“救世”的态度宣扬他认为可行的“人道主义”精神。
3.1 社会的黑暗
《双城记》(1859)是狄更斯最著名的历史小说。(4)(P. 191)这部小说“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小说中描写了大革命前法国人民生活在无边的苦难中,农村凋零,田地荒芜,城市平民也是饥寒交迫,监狱里关满了蒙冤受屈的老百姓。而贵族老爷们则穷奢极欲,残暴专横。”(5)(P. 101)贵族草菅人命,杀人如儿戏。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如“火山爆发”,大革命运动呈摧枯拉朽之势,就强有力地证明了统治阶级以往对老百姓的残酷镇压和恣意剥削的程度之凶险,社会之黑暗的情况。
如同狄更斯的其他作品一样,《双城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危机、动荡、变革、无序。社会的整个机体神经紊乱,政治风云诡秘多变、经济状况落后、法制秩序混乱、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狄更斯的作品中,官僚主义者随心所欲、玩忽职守、草菅人命;富人强取豪夺、不择手段;饱受凌辱的贫困大众整日提心吊胆地生活在强权高压、无情压迫的状态之中,无处申述;一旦无理智的贫困人群偶尔得势,就忘乎其形、胡作非为。在多数作品中,狄更斯针砭时弊,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地塑造了奇形怪状的“群丑图”。他把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的“害虫”不遗余力地一一展示给了读者;把扭曲的人性的根源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他作品中的各种丑陋人物都是社会造就的,根源盖来自社会制度。书中的人物属“货真价实”,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狄更斯表明,社会就是如此,生活就是如此。一言以蔽之,当时英国整个社会黑暗笼罩,虎狼当道,荆棘遍地;大众要么愚昧无知、听天由命、任人宰割,要么胡作非为、盲目冲动。人们的善良举动和获得的“好运”也只是书中的微不足道的“插曲”和“陪衬”。
3.2 社会的改良与美景
狄更斯的作品除了揭露社会的黑暗,他所创作的主要动机还是企图“挽救”、“拯救”所生活的肮脏世界。在尖锐批判的背后,他力图指明人们的生活还是有美景的,在《匹克威克外传》的结尾时,主人公忍气吞声,不断进取,最终成名;在《大卫·科波菲尔》结束时,主人公经努力奋斗,成为了作家,步入“幸福生活”之路;在《远大前程》结尾时,主人公饱受忧患,历经艰辛,与自己心爱的人终成眷属,“远离城嚣”、进入了象征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狄更斯大多数的作品呼吁大众要保持理智,不要盲动,更不要冲动;理性人生就是尽力拼搏,不畏强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只要走“正道”,必然会“终成正果”。值得一提的是,狄更斯“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斗争给予极大地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 (6)(P. 125)可以说,以上是狄更斯贯穿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甚至是他的大多数作品的主题。他的这些创作观点、理念也可能是他对历史认识的局限性吧。但必须指出,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而言,我们不能太苛刻了。
4 结语
狄更斯的作品除了凸显出他的高超的天才睿智,即艺术性、鲜明性、时代性、幽默感。更重要的是,他给读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幅深远广阔的人生画面,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涉及方方面面,各具特色,各显风采,让人难以忘怀。透过狄更斯作品里描写的那些怪异而平凡的人物,读者可以读出当时社会政治生活污浊、社会经济呆滞落后、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大众愚昧无知。当然,狄更斯也时而给读者一点点“今夜星光灿烂”的“安慰剂”,给读者一丝丝“幸福的曙光”。
总之,狄更斯写人,人活;写社会,社会真。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对世人的写照和给世人的一副副“照妖镜”;他笔下的社会永远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斑驳怪异的社会。
参考书目:
[1]阿尼克斯特. 英国文学史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胡乔木. 中国大百科全书[Z].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徐艳华. 界文学地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刘莉. 简明欧美文学史[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5]王萍. 外国文学一日一读[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6]林巍. 英文观止(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