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角下网络词汇生成机制探析

2014-12-09梅田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概念隐喻

[摘 要] 网络词汇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词汇已伴随着网络媒体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原理探究网络词汇的生成机制,发现主要表现为音韵跨域映射、意义跨域映射和双域跨域映射。双域跨域映射的词汇生成机制在其他词汇范畴中并不常见,这一新发现对于认识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网络词汇; 生成机制; 概念隐喻; 双域跨域映射

网络词汇是指伴随网络产生的社会语言符号形式。网络词汇最初是因网络得名,但现在已经不仅仅用于网上,而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词汇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而出现的,那么其生成机制如何?探究这种新的语言现象的生成机制,对于我们认识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原理,探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规则,分析、探讨此问题。

“语言最具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方面就是隐喻。”[1] (P.1)著名语言学家Cruse亦认为“隐喻是一种跨概念域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所具有的某方面的相似或相通之处而建立起来。”[2] (P.31) 也就是说,概念隐喻现象的产生要具备三个条件:始源域、目标域和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新词、新语的产生很大程度上都是概念跨域映射的结果,概念隐喻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根植于我们的经验。概念隐喻就是人们将熟悉的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相对模糊的目标域之上,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或特点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人们总是以与自身生活最密切、概念认知中最熟悉的概念来映射与自身生活不是那么密切、或后出现的事物,并将之概念化。比如“山头”这一概念的形成,就是始源域“人头”映射到目标域“山的最顶端”,由于二者外部特征存在某种相似之处,随之概念化为“山头”。这样建立起来的隐喻映射一旦为多数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就会反过来将自身的结构附加于现实生活之上,从而通过各种方式被实现。接下来,我们运用概念隐喻的原理来探究网络词汇的生成机制。

网络词汇最初是网民在网络平台上为了表达生动鲜明、提高时效、凸显情感、彰显个性而创造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其来源广,涵盖面宽,义项丰富。网络词汇所表达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具有简洁化、多样化、生动化的特点。运用概念隐喻原理,探究网络词汇的生成机制,我们发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音韵跨域映射

利用始源域和目标域中两类主体音韵的相似性,通过始源域向目标域进行音韵的跨域映射,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构建某种关联性。

(一)合音词汇的音韵跨域映射

合音词汇的音韵跨域映射是指始源域词语快速连读形成的音韵跨域映射到目标域,在目标域形成新的合音词汇。例如“这样子”快速连读形成的音韵跨域映射在目标域之中形成了与之具有相似音韵节奏特点的词语“酱紫”,目标域词语“酱紫”本不具有任何含义,看似与始源域词语“这样子”一词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利用合音跨域映射规则,在目标域“酱紫”和始源域“这样子”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因而赋予了“酱紫”以始源域“这样子”的语义,同时又彰显了网络词汇使用者俏皮、诙谐的个性。再如始源域词语“不要”与目标域“表”看似属于不同认知领域的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而从合音词汇跨域映射的视角出发,“不要”一词连读和“表”具有音韵相似性,从而在这种合音跨域映射的规则下,搭建内在关联。无论始源域的“这样子”“不要”还是目标域的“酱紫”“表”都是利用了合音跨域映射的规则,构建起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内在关联性,实现了概念的跨域映射。通过合音词汇的跨域映射,“酱紫”、“表”等网络词汇既表达了始源语词汇的含义,又彰显了网络词汇使用者张扬的个性。

(二)数字音韵的跨域映射

数字音韵映射指利用始源域数字与目标域主体的音韵相似性,实现概念的跨域映射。如94(就是),521(我爱你),886(拜拜咯),7456(气死我了),1314(一生一世)555(哭)等。从数学角度分析:以上例子外在特征均为数字符号,并无过多的实际意义;从概念隐喻角度探析会发现:始源域的这些数字映射形成的目标域的词汇符合音韵跨域映射的规则,即利用始源域中这些数字的音韵外在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的网络词汇中,构建起内在意义关联性,从而在目标域中赋予其新的含义,以最简化的方式扼要的表达出主要思想和意义。数字音韵映射生成的网络词汇,表达具有经济节约的特点,使交流更加直接便捷,更容易实现网络词汇交流的功能。

(三)字母的音韵跨域映射

字母的音韵跨域映射指利用始源域的发音与目标域字母发音方面的音韵相似性,在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构建意义的内在关联性。如“I see”在网络词汇中大多都被 “IC”来替代。在社交媒体上,语言所有者将始源域“I see”的发音映射到了目标域“IC”之上,同时也实现了语义的映射,使得本来没有任何含义的“IC”具有了“I see”的语义功能。而“IC”较“I see”表达更简洁、简单,具有提高时效的效果。再如单词 “You”在网络词汇中常被字母“U”替代,作为目标域字母“U”和始源域的单词“You”本属于不同类的认知事物,且目标域的字母“U”的外在特征并无实际含义。但从隐喻思维角度出发:利用音韵相似的特征,始源域单词“You”向目标域字母“U”实现了音韵跨域映射,同时也实现了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语义映射,构建起目标域中的“U”和始源域的“You”之间的内外联系,使没有实际含义的字母“U”具有了“You”的语义功能,实现两域事物的跨域联系。同时“U”较“You”表达更加直接简洁经济,表达效果更加生动活泼。

(四)字母和数字组合的音韵跨域映射

字母和数字组合的音韵跨域映射指利用始源域事物与目标域数字和字母搭配的音韵相似性,构建始源域与目标域中认知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face to face”网络上通常用“F2F”来表示。从表层意义来看,目标域“F2F”只是数字和字母的组合,并无实际的含义。但通过跨域映射,语言使用者赋予了“F2F”以明确的含义。从隐喻思维的角度来分析,目标域“F2F”和始源域“face to face”具有音韵的相似性,对这种外在特征和内在含义进行有机关联,实现跨域映射,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不同的事物间搭建起认知桥梁。这种利用字母和数字音韵映射的网络词汇是为了使用简洁、避免冗杂,提高交流的时效。

二、意义跨域映射

基于始源域和目标域内在含义的相似性,可构建意义映射的联系,利用始源域的概念组织目标域的概念,使目标受喻体的内在特征显化,实现深层概念的认知映射。意义跨域映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化式意义的跨域映射,一类是抽象式意义跨域映射。

(一)具化式意义的跨域映射

具化式意义的跨域映射指将始源域施喻体的意义特征跨域映射到目标域受喻体上,使受喻体的特征具体化、外在化,进而实现认知概念跨域映射的目的。例如在网络论坛中,称大量掷帖为“盖楼”,争抢第一个评论帖子的读者被称作“抢一楼沙发”,第二个回帖被称作“抢二楼椅子”,对帖子批评被称作“拍砖”。 从其表面词意着眼,这些网络词汇“盖楼”“抢一楼沙发”“抢二楼椅子”“拍砖”和其在论坛中的意义大相径庭,完全属于不同认知领域的事物,而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这些网络词汇是意义是从始源域主体映射到目标域主体上,即两类不同域认知事物意义关联性的映射,所修饰的主体发生概念性的转移。论坛的特征和我们的“楼房”具有某种相似性,论坛跟帖回复和楼房的层级性构造具有相似性,从其所具有的结构相似性出发,构建词汇间的意义关联,使目标域的论坛,掷帖,网友回复评论等抽象含义和内在特征具象化、外在化。

(二)抽象式意义跨域映射

抽象式意义跨域映射指利用始源域的抽象含义或概念以及外在特征跨域隐喻映射目标域中具有相似特征的主体。“晒”本指把物体袒露在阳光下晒干,但语言使用者可将其语义抽象为“公开、公布”等。所以网络词汇“晒工资、晒福利、晒幸福”等中的“晒”即始源域“晒”之含义抽象化之后映射到目标域的结果。再如“妈”一词本指已婚生子的中年妇女,进而“妈”的意义被抽象为具有某种明显特点的已婚生子的女性群体。如始源域“妈”一词映射在目标域中抽象化之后生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外在特征的群体“虎妈”;还有把始源域“妈”的含义抽象为具有身材火辣个性十足准妈妈特征的群体即“辣妈”等。利用抽象式意义跨域映射原理生成的网络词汇诙谐幽默,表达生动有趣,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容易引起共鸣。

三、双域跨域映射

双域跨域映射指两个始源域共同映射到一个目标域中的跨域映射。其中有很多网络词汇都是利用双域跨域映射的原理生成的:如网络词汇“麻麻”来表示“妈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是基于两个始源域共同向目标域映射而形成的。首先是第一个始源域为“妈妈”一词,“妈妈”的发音和目标域“麻麻”发音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实现音韵跨域映射,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实现了音韵关联;其次是第二个始源域“麻烦”一词向目标域的映射,始源域“麻烦”和目标域“麻麻”具有意义特征的内在关联,即共享了“唠叨”、“不厌其烦”、有时候让人感觉“厌倦”、“麻烦”的特征。两个始源域同时向目标域映射,实现了外在特征和内在意义的关联,“麻麻”一词既表现了妈妈这一身份角色,又表现出孩子感情上对妈妈过分关怀的一种无声的抗拒。

再如网络词汇“美眉”一词,也是由两个始源域共同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生成的。首先,第一个始源域“妹妹”一词和目标域“美眉”具有音韵相似性,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始源域向目标域的音韵跨域映射,使两个认知主体实现了关联;其次,第二个始源域“峨眉”所表现的女性细窄的柳月眉梢以及女子俊俏清秀的外貌特点映射到了目标域“美眉”之上,实现了意义关联。两个始源域“妹妹”、“峨眉”在音韵与意义方面共同向目标域“美眉”映射,在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实现紧密关联,实现了跨域的概念认知目的,也表现了语言使用者诙谐幽默的个性与特点。

“杯具”一词同样是双域跨域映射的结果。第一个始源域为“悲剧”,与目标域“杯具”具有音韵相似性;第二个始源域为盛水的“杯子”,其物理特征是易碎,打破之后只剩下一地残渣,给人无奈、消极的感受。两个始源域“悲剧”和“杯子”同时向目标域“杯具”映射,赋予了“杯具”以戏谑的意味。有不少网友以“就算要做杯具,也要做官窑上品青花瓷杯具”来做自己社交媒体的签名,表现了年轻人不甘心于失败、失意或委婉地表达对某种现象不满的、自嘲而又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

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态,网络词汇仍在不断地创新、丰富之中。对网络词汇加以科学研究,认清其生成机制,有助于我们认识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网络词汇这种自发的语言形态,需要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如何对网络词汇加以规范,是亟待学界认真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

[2]Cruse. D A. A Glossary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 Edinburgh and England: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31.

作者简介:梅田雪(1991-),女,河北邢台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概念隐喻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