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2014-12-09曾孟夏赵彦云
曾孟夏 赵彦云
摘要:近年来,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迅速、在东部沿海省市的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服务业存在显著的联动效应。文章基于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①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保持递增态势,前景向好。②通过对地理分布的考察,再生资源产业并非在资源禀赋丰裕区域优先发展,与传统资源产业相区别。③根据相关系数,再生资源产业与区域创新和服务业均具有显著正相关,而同时期采矿业与区域创新和服务业均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再生资源产业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提供了产业发展机遇。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资源诅咒
一、 引言
高端化的产业结构、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是现代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伴随经济体系的升级演进,一些能够增进互动催生融合,从而提升价值链条深化、带动经济辐射效应、激发长期增长动力的新兴产业逐渐脱颖而出。与此同时,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储量、存在上限的生态环境容量,有效提高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共生、良性循环,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再生资源产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得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共同关注。蔡吉跃和蔡振(2010)指出,再生资源产业是一种绿色的新兴产业,也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产业。我国可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发挥后天优势,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化、提升循环经济水平(周国梅等,2005)。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这提供了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再生资源产业作为资源型经济链条的纵深环节,兼具提高经济价值、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多重意义。与传统的消耗型资源产业相比,再生资源产业不以自然系统的资源物质为对象,转而以经济系统中的废料物质为原料,既不索取自然资源,又截流了废物排放,并且通过对废料中的资源价值再生,可以进一步衔接至资源产品的深加工环节,使整个资源型经济链条能够实现闭路式循环。
当前关于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研究多见于理论分析。本研究着眼于经济统计数据,本着充分发挥对实际数据观察归纳的统计思想,力图对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现状与趋势展开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并重点讨论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经济意义。
二、 产业统计标准
再生资源产业是在科技进步、产业链条深化达到一定历史阶段下所孕育成型的新兴业态。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相似,获得精确的再生资源产业数据是开展相关研究分析的一个主要难点。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的历次版本,1994版中只有“橡胶制品业”下的“再生橡胶制造业”(行业代码2950);从2002版开始,在制造业和批发业下分别增设了三个小类行业——“金属废料和碎屑的加工处理”、“非金属废料和碎屑的加工处理”和“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行业代码4310、4320、6319);最新版2011版只调整了行业代码并未增设。这可以说明,早期再生资源产业数据的获取具有一定难度。关于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实证研究在最近几年开始出现,一般以2004年作为研究起点,所用数据为制造业下的大类行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数据(郭庭政等,2010;李健等,2012),没有包括“再生橡胶制造业”,而且分省市的数据来源于地方统计年鉴,数据口径和统计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或缺失。本研究则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 ,根据分析目标进行加工处理,较好地解决了口径不一和指标缺失问题,同时能够将小类行业“再生橡胶制造业”包括进来。按发达国家历史经验,Krugman测算出美国制造业中集聚效应最大的是“再生橡胶产业”。因此相比现有研究,使用工业企业数据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企业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4年~2009年。
三、 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实证分析
基于几何平均公式,2004年~2009年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达到45.33%,二倍于同期采矿业总产值增速,揭示出再生资源产业的高速增长。在吸收就业层面,2004年再生资源产业职工数对采矿业职工数的比值为7.95‰,2009年比值提高到2.09%,增幅接近3倍,可看出再生资源产业的经济活力。为深入探寻再生资源产业化进程中的动态细节,有必要更全面地勾勒出产业发展的整体轮廓。
在2004年~2009年间,总资产、企业数、职工数三个规模指标均保持持续上升。细致考察,三个指标的发展轨迹存在差异。第一,总资产由118.11亿元增长到766.42亿元,年均增速45.36%,而2008年~2009年的单年增速高达88.79%,资产增幅明显加快。第二,职工人数的增长态势比较平稳,只有2005年相比2004年略有下降,其余年份则大体保持逐年250万人的增长。第三,企业数量的发展态势存在一定波动,2007年以前企业数量小幅增长,2008年下降,2009年则迅速提高,2009年再生资源企业数量增加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达122个,同年江苏、浙江、天津、湖南四个省市的企业数量也明显增多。综合上述三点,在总资产和就业人数稳步提升的同时企业数量却呈现起伏式发展,这样的特殊性一方面显现了产业稳健向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再现了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一种对于企业数量下降的可能解释是,出于整合资源配置、优化市场份额结构、追求规模效益等经济动机,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在朝阳产业中更容易发生。同时,企业数量在个别省市的迅速增加与再生资源产业的集群特征相吻合,当前已经出现许多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加工园区,比如湖南永兴、广东贵屿、浙江台州等(郭庭政等,2010)。
为充分反映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我们使用2009年数据讨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在五个地理区域的分布。五个区域分别是,长三角(江浙沪)、珠三角(粤)、环渤海(京津冀鲁辽)三大经济圈,以及环鄂尔多斯(陕甘宁晋蒙)、西南地区(川渝云贵藏)两个资源禀赋丰裕带。不论是规模指标还是产出指标,地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均明显优于环鄂尔多斯和西南地区。以职工数衡量规模,环鄂尔多斯和西南地区只占4%和5%,加总后不足10%;以总产值衡量产出,环鄂尔多斯和西南地区只占1%和3%,加总后不足5%。由此凸显,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并不以资源禀赋为初始条件,而与区域经济的市场化建设、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演进更为密切。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产业的地理集聚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密切相关,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多具有高的集聚水平(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而再生资源产业却表现出区别于传统资源产业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特性。
四、 再生资源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分析
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有赖于生产要素对于生产活动的支撑,自然资源的持续投入也就成为了实现经济增值的必要条件。但是,多数自然资源的储量存在有上限,如单方面强调经济效率,会造成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二重压力。显然,这样的发展模式无法满足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相关的论述可谓浩如烟海。其中,“资源诅咒”(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假说曾一度引起学者们的热议。该假说认为地区经济的“资源繁荣”容易引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瞬间高涨的短期繁荣不仅难以维持,还会挤出(Crowd Out)那些主导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资源诅咒”假说的本意是在经济增长框架下探究自然资源与经济之间的逻辑内涵,以此寻求资源约束下经济发展的科学路径,也就是说假说的验证是第一步,假说的规避与破解才是发展经济学的目标追求。再生资源产业作为资源经济价值链条的深化,既是经济体系演进过程中的新兴业态预示新增长点,又是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闭环关节”支撑可持续性。因此,沿循“资源诅咒”假说的研究,在区域层面对再生资源产业与经济增长因素展开关联性分析是一种看待资源与经济关系的新视角,而这是当前研究所缺少的尝试。
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完成了对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的严谨论证,知识、科学研究、R&D等就被公认为是拉动增长、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将具体讨论中国分省市的再生资源产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考虑到专利授权需经审核流程,从而使用专利申请指标来衡量区域创新的活跃程度。由表1可知,以总产值、销售收入、总资产所代表的再生资源产业均与专利申请具有显著的高度正相关(r≥0.8),逐年的动态变化也基本保持上升趋势。反观同一时期的采矿业,却大相径庭。从统计检验的结果看,采矿业总产值与专利申请之间一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从系数的符号看,于2008年由正转负;从系数的大小看,则呈现逐年递减趋势。这样的结果部分印证了“资源诅咒”假说中传统资源产业对区域创新的抑制。邵帅和齐中英(2009)通过对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推导并结合经验实证,论证了能源开发对地区R&D行为的挤占。应当指出,采矿业并非本文的关注重点,而是通过与再生资源产业的比较来凸显出后者所具有的新经济特性。
我们进一步关注再生资源产业与服务业的相关关系,探索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与专利申请相似,表2显示再生资源产业与服务业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呈上升态势,表明再生资源产业与服务业在发展趋势上保持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一致性是否源于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产业网络的协同互动,还有待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不过高度显著的相关系数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同时期的采矿业与服务业也保持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程度普遍偏弱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之前的分析已经显示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在东部地区集聚。郭庭政等(2010)、李健等(2012)的研究均得到相似结论。对此,我们挑选了同处于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鉴于截面样本数量只有3个,考虑将所有年份的数据堆砌起来,但是样本量仍然偏小,故使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同时列示基于秩的Spearman相关系数和基于协同的Kendallτ相关系数。在此将专利申请细化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将服务业分为金融业、交运仓储邮政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其中金融业和交运仓储邮政业作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代表,其他三产则作为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教育等产业的宽口径概括,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统计年报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同时,纳入利润指标,以进一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观察再生资源产业与经济的协动效应。
根据表3,以不同指标衡量的“苏浙粤”三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均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所有指标与金融业均具有高且显著的相关关系,利润指标与不同服务业的相关系数均在5%水平下显著,而总产值、销售收入、总资产与交运仓储邮政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相关关系只在10%水平下显著或者不显著。对于三类专利,与总产值、销售收入、总资产相关程度最高的为实用新型专利,与利润相关程度最高的则为发明专利。赵彦云和刘思明(2011)发现,1998年以来,三种专利中以发明专利对省域TFP的影响最大,原创型创新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五、 结语
通过对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化进程的多维观察和深入分析,我们的研究同时展现了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2004年~2009年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和产出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预示了稳健的发展前景。当前,再生资源产业已经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集聚发生在市场化程度和产业结构更为完善的东部沿海省市,而非自然资源禀赋丰裕的西部地区。由此,还需加快西部地区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这不仅有益于推进传统资源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也是规避资源陷阱、破解“资源诅咒”、推进资源依赖转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一条可行路径,尤其应该促成资源再生与资源加工的协调共进、相得益彰。经与采矿业的比较得知,再生资源产业与区域创新和服务业均表现出更高更强的相关关系,统计上显著的相关系数表明再生资源产业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从宏观经济视角看待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意义,一方面延伸了资源经济的价值链条,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产业位序推进了资源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除此之外,再生资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物质消耗脱钩、经济生产行为的绿色改造、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转型等也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生资源经济活动所需的原料来自于人们的消费,按照“城市矿山”理念,过剩的城市废弃物实际上是潜在的资源物质,只要处理技术和工艺流程能够切实保证资源再生的经济效益,那么再生资源产业就可以成为资源供应的有力补充,部分替代乃至取代资源供应的传统模式。与资源再生相比,对未知资源的探索则面临更大的不确定。
参考文献:
1. 赵彦云,周芳,付文静.北京市产业结构高端化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郭庭政,段宁,武春友.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辨识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139-143.
3. 刘放.促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经济纵横,2014,(4):47-50.
4. 刘红林,苗永旺.静脉产业与中国经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生态经济,2009,(4):150-154.
5. 金贤锋,董锁成,刘薇等.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演化研究.经济地理,2010,(3):403-407.
6. 周国梅,任勇,陈燕平.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 137-142.
7. 周宏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中国科技投资,2010,(4):22-24.
8.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经济研究,2006,41(3):103-114.
作者简介:赵彦云,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孟夏,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