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角下现代社会保障本质研究

2014-12-09刘晓静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公平

摘要:文章从社会保障概念认识入手,从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因素、社会保障公平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多维视角来探讨社会保障本质,从而对社会保障本质内涵进行全新界定。

关键词:多维视角;社会保障本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新社会治理理念指引下,社会保障制度在维系社会稳定,保障民生方面作用将会更为突出。因而,研究社会保障本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方面讲,可以丰富社会保障理论内容,为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方面看,有利于树立公平理念,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维护社会各阶层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国内社会保障本质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学界对社会保障本质问题研究,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谢圣远(1996)认为社会保障是统治阶级或国家为维护政权稳定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二是郑功成(2004)认为社会保障创造和维护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关今华、袁俊韬(2006)认为社会保障保护弱势群体;四是项益才(2011)认为社会保障具有对人生存能力的恢复与维系以及发展能力的重建与扩展作用。五是闫何清(2013)认为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二、 社会保障本质认识的逻辑起点

概念是对事物外延和内涵的阐释,本质包含在概念之中。从梳理国内外社会保障概念内涵共性入手,以此作为解析社会保障本质的逻辑起点。由于国情、社会保障理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对社会保障概念界定也有很大不同。综观国内外社会保障概念内涵的界定,发掘出以下共性:

1. 社会保障概念共性。

(1)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承担主导责任,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政府无疑要发挥重要作用。郑功成(2009)说,“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或社会,从而需要由国家或社会统一管理,并体现出社会性(或社会化)”。社会保障主体责任是国家和政府,但并不是唯一供给者,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家庭都是社会保障参与主体。因此,社会保障发展需要充分动员社会资源和力量,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结合,这符合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必然趋势。

(2)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要以满足人需求为出发点,构建满足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防范社会风险、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首先,要维护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构筑社会救助体系,解除遭遇风险事故个体的后顾之忧;其次,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化解职工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风险;还要通过社会福利制度,提高国人生活质量,这些制度安排都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遵循“以人为本”理念。

(3)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整个社会经济利益进行调节,通过法律法规约束政府、企业等主体责任,规范其权利和义务,明确各项社会保障费缴纳比例及保障津贴给付标准、社会保障机构的职能设置、保障机构的投资运营原则、保险基金提取比例、使用范围和支付办法等,使社会保障运作、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4)注重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从非正式制度到正式制度安排,目标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早期社会保障是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工具。而现代社会保障目标则融入了人道主义与公平理念,遵循“保基本、广覆盖”原则。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是对公民基本生存权予以保护。社会保障是对公民基本生存权予以保护,针对公民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 现代社会保障概念新界定。社会保障制度概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综合国内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现代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面向全体国民依法实施,以规避生存风险,防范社会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生活保障系统,包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

三、 多维视角下社会保障本质

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本质研究,是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单一学科或单一视角展开。本文尝试从影响因素、公平理念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等多维视角来研究社会保障本质。

1. 从社会保障影响因素看社会保障本质。

(1)政治方面:社会保障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政策。从政治视角看,社会保障实质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在西方政党政治中,社会保障政策往往作为一个政党争得选民支持,赢得选票的砝码。我国政府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安排,经历了漫长认识过程。1986年~1993年,社会保障制度仅仅被看成国企改革配套措施;1993年~1997年,把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五大支柱之一;1998年社会保障上升为国家一项基本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性,2003年以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2009年以来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快速推进也证明了这一点。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保障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坚强意志。

(2)经济方面: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财力持续增加。但由于分配制度不合理,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人们在关心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更关心蛋糕如何分享问题。政府必须通过社会保障再分配机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厉以宁(1995)谈到“经济意义上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性与社会意义上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性不完全一致,而政府在主持第二次分配时,不仅要从经济上考虑,更要从社会上考虑”。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通过再分配手段调节收入差距方面作用不断增强。

(3)社会方面: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维系机制。社会和谐是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2005年2月,胡锦涛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途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现阶段社会矛盾凸显,增加了社会风险。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郑功成(2005)说,社会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基础与必要条件。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生活与发展需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4)文化方面:社会保障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文化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文化因素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特点总能体现民族文化影子。因此,文化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模式;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也打上了一国文化烙印。在日本,女性养老金与丈夫同一账户,这与日本受儒家思想传统影响,重视家庭责任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德国社会保险的产生使社会保险提供者和享受者处于平等地位,体现社会保障理念和人类思想的巨大转变,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5)国际因素:社会保障是促进人类融合的制度。世界各国都建立了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但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广泛,一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国家社保思想影响。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在某些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如德国劳资分责社会保险模式、英国福利国家模式、新加坡公积金模式等,为我国结合国情创新社会保障模式,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相互借鉴中逐渐趋向融合,这种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趋势,使得全球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正义价值得以体现。

2. 从遵循“公平正义”理念看社会保障本质。

(1)社会公平理论。马克思指出,社会公平衡量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要实现公平,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对实现社会公平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社会公平,首先要实现社会制度的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是一个渐进过程。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长期奋斗目标。毛泽东认为: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观;江泽民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八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减少群体和地区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体现公平理念。现代社会保障产生体现公平理念。“公平原则是社会保障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保障制度从建立之日起,就遵循“互助共济”原则。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改变了济贫时代救助的临时性、不确定性、地域差异性,确立了政府责任和风险共担机制,不再以牺牲救助者人格尊严为代价来使受助者获得救助,救助成为国民权利和国家应尽义务,因此,现代社会保障产生充分地体现了公平理念。

现代社会保障发展追求公平。郑功成(2010)对社会保障公平问题有精辟论述,他认为“公平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诉求,社会保障中的公平是指平等地对待每一国民并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普遍性地增进国民福利,不因身份、性别、民族、地域等差异而歧视或排斥任何人”。现代社会保障创造公平、维护公平、促进公平,它的发展体现了维护和实现公平的理念。1883年德国社会保险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提出劳资分责与风险分担原则;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化解社会弱势群体风险,朝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二战”后英国爱德礼首相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向普惠、公平迈进。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社会保障成为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与发展时期,更多考虑制度倾向公平普惠及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对象在不断扩大、社会保障项目日益丰富完善,保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社会保障方式多样化,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从总体上实现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不断向实现公平、公正、共享方向迈进。

(3)社会保障体系内容体现公平理念。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承担着解除国民生存危机、维护底线公平的重任,体现政府对国民生存权的维护、尤其对弱势群体利益提供保障,体现了社会政策的公平取向。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在解除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后顾之忧,维系社会公平与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国民遭遇生存危机,就有平等享受社会救助的权利,这是社会救助制度在公平方面最直接体现。

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它能预防职工生、老、病、死、伤所带来的风险,维护职工养老、医疗等基本权益,提高公民稳定的安全预期。社会保险制度本质要求解除职工后顾之忧,让每位职工平等享有参保权、其保障水平和保险待遇不因地域、身份、性别差别而存在不同。我国《社会保险法》基本精神要求公民社会保险待遇的一致性,以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保险法》明确提出,国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首先,实现应保尽保,将符合参保条件的员工,无论其工作性质如何,都应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其次,社会保险待遇标准统一,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减少城乡差别;第三,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与管理。

社会福利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制度。社会福利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保证人民获得公平发展机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因此,社会福利制度是体现公平的重要制度。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以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无论从产生,发展和内容来看,都体现着公平理念。

3. 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看社会保障本质。

(1)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做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2)社会保障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要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化、高素质化与老龄化等主要方面,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社会化、现代化程度就愈高。人的发展就愈是离不开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依赖”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生活无保障者出现的生存危机,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保障对不幸者的救济,消除他们的各种社会风险,调动其进行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人全面发展的条件。第一,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国民生存权。生存权是首要人权,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国家社会有责任对其生存权进行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维护人格尊严,使人们对生活有了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的发展权利。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福利等制度设计提高国民素质,保障人的发展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规避人的生存危机、防范社会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给人以稳定安全预期,这种稳定的安全预期,能够让人身心健康,不断地充实自己,实现自身素质提高;第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人的社会关系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加速了人由“家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各种社会风险不断增加,个体风险集聚很可能会演变成社会风险,而个人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有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个人抵抗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增加。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规避生存危机、防范社会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

四、 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公平,确保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它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从多学科视角来研究社会保障。笔者认为:社会保障的本质,是规避生存危机、防范社会风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再分配制度,以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文明为目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生活保障系统。社会保障是国家为维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其基本权利而进行资源再分配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既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价值,又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是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9.

3.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

4. 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95.

5. 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政策建议”(项目号:SQ131027)。

作者简介:刘晓静,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生,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4-10-20。

猜你喜欢

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公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