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固定板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观察
2014-12-09刘芸
刘 芸
四川奥斯迪康骨医院,四川成都 610041
合适的手术体位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舒适度、压疮发生率、感染率,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为观察传统体位和体位固定板两种方法摆放侧卧位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4年8月骨科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 例患者的手术体位摆放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骨科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患者56 例,其中男性30 例,女性26 例,年龄49~88 岁,中位年龄70 岁;手术时间1.5~3.5 h,平均2.51.0 h;体重40~74 kg,平均(61±10.8)kg,收缩压88~149 mmHg,平均(109.00±12.3)mmHg,舒张压50~83 mmHg,平均(65.2±6.8)mmHg,患者均无伴严重心、肺、肝脏疾病,无糖尿病及皮肤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血压、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体位摆放法采用传统的卡板、砂袋、腋枕、海绵垫和头圈。体位固定板摆放法采用有孔的体位固定板、可插入体位固定板的固定棒和奥克兰医用高分子手术体位垫(有槽头圈)。具体方法如下。
1.2.1 传统体位摆放法即对照组 全麻后将患者从平车移至手术床,侧卧90°,头部放置头圈,悬空耳廓,腋下垫腋枕,髂骨下垫海绵垫,骶尾部和耻骨部各垫一砂袋及卡板,从患者的前后方向将骨盆适当地固定在手术床上。
1.2.2 体位固定板摆放法即观察组 先将有孔的体位固定板固定在手术床上,铺上奥克兰医用高分子手术体位垫,再将全麻后的患者移到手术床上,患肢在上,侧卧与手术床成90°,在后方骶尾部和前方耻骨联合的两侧各插1 根固定棒固定骨盆,在胸骨柄平面及对应的背部也各插1 根固定棒固定患者的躯干。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体位安置时间、手术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体位安置需要医护人数、股动脉受压、术中体位调整(含股动脉受压)、体位安置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体位安置时间、手术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体位安置时间、手术时间对比(±s)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体位安置时间(min)平均手术时间(h)观察组(n=28)对照组(n=28)t 值P 值4.0±1.0 11.0±4.0 8.939<0.001 2.0±1.0 2.6±1.4 2.203=0.036
2.2 支撑点皮肤受压状况对比
两组患者皮肤受压状况比较(泛红、压痕、水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与假体置入位置的准确与否有直接关系,手术体位可直接影响手术医生对髋臼放置的定位和前倾角度判断的准确性[1],因此摆放的手术体位必须准确,不能给医生的手术操作造成误差从而影响手术效果。采用体位固定板摆放法(观察组)和传统体位摆放法(对照组)的对照,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缺点见下。
表3 支撑点皮肤受压状况对比[n(%)]
体位固定板摆放法:观察组只要2 人就能摆好患者体位,医护人员感觉省力,摆放每例患者体位需要3~5 min,缩短了观察组患者的术中体位安置时间,因使用了奥克兰医用高分子凝胶手术体位垫,降低了股动脉受压的风险,能有效保护患者耻骨联合处,由于固定棒小巧,便于固定,压迫股动脉的机率小,该组无一例股动脉压迫现象发生;因使用了体位固定板,无一例体位变动发生,减少了术中体位调整次数,减少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部位感染机率。传统体位摆放法即对照组至少需要3 人才能摆放好患者体位,并且医护人员感觉费力,摆放每例患者体位需要7~15 min,术中体位安置时间延长,因在耻骨联合用了砂袋,固定不当或砂袋移位可能压迫股动脉,该组有1 例发生,健肢颜色变深,但由于及时发现调整体位,未发生不良后果;因术中要打磨髋臼及坏死组织和手术医生因手术需要反复变动患者的患肢,患者的躯体与手术的角度可能改变,该组病例调整体位有8例(含股动脉受压1 例)发生,手术时间延长,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机率。结果表明,体位固定板摆放法(观察组)在预防股动脉受压方面、术中体位调整、手术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体位摆放法(对照组)。
两组都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均无胸、腹部挤压伤、术中脱位、复位困难、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等,但观察组运用高分子有槽头圈能有效起到头面部支撑保护作用,方便全麻插管的管理,维持良好的呼吸循环功能,同时应用奥克兰高分子凝胶垫能有效保护骨隆突部位及胸髋部的作用,从而保证患者舒适与安全;配合医生顺利进行手术,该研究组显示:在手术中采用两种不同的体位摆放护理时,观察组中凝胶垫优化了侧卧体位的摆放流程,能有效减少术中凝胶垫变形和移位,因而缩短了观察组患者的术中体位安置时间、减少了手术体位调整次数,有利于医生的手术操作,有效预防术中关节置换假体脱位,同时减少了手术时间,预防了压疮的发生,而传统体位摆放法使用了海绵垫,由于长时间手术容易变形和移位,从而造成体位移动,影响术野充分暴露,不利于医生操作,同时术中体位调整次数增加,也增加了术中关节置换假体脱位的机率;手术时间相对延长,也增加了医生、护士的负担。另外,传统体位摆放法使用了海绵垫和头圈可导致患者循环障碍、低血压、气管阻力增高、压疮等并发症,而观察组使用凝胶垫可有效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表明,体位固定板摆放法(观察组)在预防受压部位压疮和顺应循环,减少术中体位安置时间、手术体位调整次数、手术时间、预防术中关节置换假体脱位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体位摆放法(对照组);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熟练掌握术中体位管理的知识,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关节置换假体脱位认识和防范风险意识[2],加强体位管理慎防假体脱位,降低致残率[3],有效预防压疮及顺应循环,整体提高术中安全护理质量,提高手术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
在预防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方面,体位固定板摆放法(观察组)能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感染率;全髋关节置换最危险的并发症是感染[4],在现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感染的发生率约为0.1%~1%,无论是早期、迟发或晚期感染,都会产生严重后果,最终导致假体松动失败[5],需进行一期或者二期翻修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6],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无菌要求高,必须安置在百级洁净手术间,术前30 min 开启层流系统运行自净和术前30 min使用抗生素预防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用3M 碘伏消毒切口及距切口周围15 min 的距离和3M 碘伏手术薄膜保护切口,手术医生及器械护士应穿遮背式无菌手术衣,应用无接触式戴手套法,戴双层无菌手套[7],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手术部位感染;本组由于使用了体位固定板,无一例体位变动和股动脉受压发生,无需调整患者的体位,这是因为观察组利用了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原理同时在胸骨柄平面和骨盆处固定了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操作振动就不会造成患者体位的改变,缩短了手术时间,防范和减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机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医疗护理质量。而传统体位摆放法可因医生手术操作时,砂袋和卡板在不停的振动中松动后有体位变动的可能,假体植入前需要巡回护士检查体位[8],有体位变动时应调整体位或重新摆放体位,对于这种无菌要求特别高的手术来说,明显增加了感染机会,而一旦发生假体感染,需将假体拔出,造成髋关节的严重病残[9],就标志着手术的失败,而在该组中有7 例发生体位变动和1 例发生股动脉受压,均需巡回护士重新调整体位,明显增加了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机率。结果表明,体位固定板摆放法(观察组)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体位摆放法(对照组)。
体位固定板摆放法(观察组)中应用奥克兰医用高分子凝胶体位垫,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压性,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具有同人体组织相似的特点,手术垫能减轻对患者皮肤的受压程度,侧卧位时身体的主要受力点在健侧耳廓、肩峰、肋骨、髋部、膝关节的内、外侧、内外踝、肘部等骨隆突部位或肌肉、脂肪较薄之处,如果受压时间长,易引起皮肤压伤。而高分子凝胶体位垫,能使患者的体重均匀地分配在凝胶上,减轻受压部位压力,通过组织相容性,避免与皮肤过度摩擦,能有效地减弱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等对皮肤的伤害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压疮的发生;同时凝胶体位垫易清洗,消毒方便,材质无污染,对人体无不良反应,不支持细菌生长,能有效预防患者皮肤感染[10]。传统体位摆放法(对照组)中应用传统海绵体位垫也能起到支撑保护、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海绵垫透气性差,弹性差,手术时间较长时海绵垫局部受压后,易形成凹陷或压痕,导致患者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不良,出现局部皮肤潮湿和组织瘀血,同时增加了受压部位的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导致皮肤泛红、压痕、水泡增加,该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患者发生皮肤不良反应(泛红、压痕、水泡)明显少于对照组,能最大限度避免压伤和压疮的发生。
全髋关节置换术要求手术床水平,有利于术中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的长短比较;体位固定板摆放法;若手术床不水平,体位固定板就不能更好的固定在手术床上,只有手术床水平,体位固定板才能更好的固定在手术床上;而传统体位摆放法只能凭直觉观察手术床的水平;体位固定板摆放法明显优于传统体位摆放法。
通过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结果,可以肯定体位固定板摆放法明显优于传统体位摆放法,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可防止股动脉受压、减少体位变动调整次数及压疮发生,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率,能有效预防术中关节置换假体脱位,增加手术医生操作的安全感,提高手术成功率,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使用的意义。
[1]杨庆铭.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分析[J].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6,16(6):381-383.
[2]许其莲.手术室感染的防范措施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0):48-50.
[3]钟润冰.体位管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的护理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2):23.
[4]朱庆巍.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术中安全护理体会[C]//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 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1.
[5]恽常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4):3074-3075.
[6]许家丽.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C]//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 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1:652.
[7]金善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197.
[8]毛晓宁.人工全髋关节修整的手术配合[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54-55.
[9]林春花.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配合的护理体会[J].中医正骨,2011,23(11):78-79.
[10]董海燕.可调试体位垫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5(5B):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