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素
2014-12-09费岭峰
费岭峰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除了师生明确学习目标基础之外,离不开基于材料选择、活动推进、环节设计、过程演绎以及练习设计等恰当地处理,离不开为学生营造合理、合适的“学”的气场。
一、材料选择的生动性——关注“学”的趣度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都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学习材料的生动性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趣的生活材料,如教学“认识比”时设计“配制蜂蜜水”,教学“多位数认识的复习与整理”时引用源于学生所在城市的一些实际数据等,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与学生自身有关的学习材料,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设计一个游戏活动,随后将生成的一些数据作为接下来深入学习的材料;三是新颖有趣的学习材料,如教学“平行”一课时采用“方格纸”和“点子图”等,均在努力地使学习任务变得生动起来,既活泼,又有针对性。显然,新课程实施到现在,许多教师所理解的生动性已经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趣”的层面,它实质是一个学习目标的具体性与过程的生动性实现的有效保障。只有这样的定位,教师对学生的兴趣激发才能真正指向数学学习本身。
二、活动推进的整体性——关注“学”的宽度
活动板块设计的教学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理解,信息量大,思考空间宽,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能产生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交流提供保证。
如教学“多位数认识的复习与整理”时,教师在开始环节应用了这样的一组学习材料:上海市的总人口23005008人,全年财政收入三千四百零七亿八千万元,首届世界博览会总投资450亿人民币,参观人数超过70000000,创造了历届世博会之最。随后,教师布置了“把数字信息统一起来”这样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作业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资源,于是关于多位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多位数的改写、截取近似数等知识的复习与整理在一个颇为整体的环节中完成。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有学习的宽度,又有学习的效度。实践中,教师还可在数据材料的选择上更丰富一些,从而把数的大小比较、数位顺序表的整理结合进来,在学生的读、写,以及改写、数的大小比较过程中,完成对数位顺序表的回忆整理,这样的学习过程必将更加有整体性,更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三、环节设计的有序性——关注“学”的向度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需要一个目标来引领学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到给学生提供此类指向的作用,以引领性的语言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完成主导作用。如“认识比”一课教学片段:
情境:用洗洁液洗水果,瓶上的标注(洗洁液 ,水□)
图1呈现后,问:1:8什么意思?
生1: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8。
图2呈现后,接着呈现图3,再问:看了这幅图,你能看懂吗?
生2: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1。
生3:也可以说成水和洗洁液的比是1:1。
呈现图4和信息“洗洁液和水的比是2:3”。
师:你会怎么分?
生4: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2份是洗洁液、3份是水。
呈现完整的图6,师:你还能根据这幅图,想到其他的比吗?
生5:水和洗洁液的比是3:2。
生6:洗洁液和总量的比是2:5。
生7:水和总量的比是3:5。
当这个环节完成后,学生脑海中就会呈现以上一个整体的图示过程,而这一个图示过程正是本环节教学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整个环节,层次清楚,逐步推进,学生对比的认识最终从基础性理解上升到拓展性理解,真正把握了“比”的内涵。
四、过程演绎的深刻性——关注“学”的厚度
现阶段,追求数学学科知识本质内涵的理解教学,是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准确理解的根本体现。
如“猜想之后——以两份计算作业为例”教学中,看似简简单单的一组学习材料,却隐含着深刻的数学思考。师:“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节课,力争达到‘明白猜想其实就是提出一个问题,‘懂得猜想之后要验证,‘体验差错会暴露出问题,‘感受数学之美。”这是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在整节课的推进中始终抓住这个目标,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同时在细节上采用了一些颇具创意的方法,给学生以启迪。如,在解释25.3×4.2为什么不等于25×4+0.3×0.2的理由时,用了一个长方形,以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再如“平行”一课是一节看似简单却又极其难上的课。教师以“平移”导人“平行”,充分利用学生的逻辑起点,借助他们平移的经验,在方格纸上辨析平行线,理解“平行”和“平行线”的概念;对于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又借助立交桥上的直线,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不同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既直观,又不乏深度;最后在画平行线时,设计了两个层次,一是在点子图上画,体会基本意义;二是用另外的方法创造平行线,形成一定的技能。教师不仅演绎得生动活泼,而且挖掘得很有深度。
五、练习设计的包容性——关注“学”的效度
一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主体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还反映在练习设计中。对于一节课来说,练习不仅仅是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当堂巩固,还是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载体。如,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最后教师设计了如下两个习题:
习题一:“扑克游戏”题,6张扑克牌,先请学生提出与“可能性”有关的问题,完成基本的巩固练习;接着提出“如果使摸到红桃3的可能性是1/7,你要怎么办?”和“如果要使摸到黑桃的可能性大于红桃的可能性,你要怎么办?”两个颇具思考性的问题,作了拓展延伸,让这节课收得颇有深度。
习题二:“生日快乐”题,以本年度的年历为载体,回答“翻出你生日的可能性、翻出4月31日的可能性、翻出31日的可能性、翻出29日的可能性”等问题,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综合了年、月、日相关知识的运用,拓宽了练习的宽度,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有效的课堂不仅仅只关注目标的准确定位,还应该在以上五个方面作深入思考和恰当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