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情智教育中打造魅力数学课堂

2014-12-08李玲

考试周刊 2014年86期

李玲

摘 要: 什么是情智教育?情智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动用积极的情感和灵动的智慧作用与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智慧和谐共生。

关键词: 点燃情智 分享情智 发展情智 梳理情智 提升情智

拜读了《孙双金与情智教育》这本书,我感受到了超越学科的教学之美。他说:“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他还说:“好的课堂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讓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他的这些话让我常常反思我的数学课堂。

一、前置学习,点燃情智

并不是每门学科都需要前置性学习,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研究容量应该是“少而精”,使得课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使得如数学学习的思维性、开放性、逻辑化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低年级的前置学习主要是根据下节课的内容找身边的、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例子,是一种既有一定范围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高年级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可以把这课时的教学要求具体地提出来,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研究的内容,让他们能通过自学掌握知识要点,课堂上再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反馈、交流。如《反比例的意义》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研究:1.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举例说明。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自学中明白了这几个要点,学生的探究、逻辑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二、互动交流,分享情智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理论下的学生互助活动。

1.科学建立合作交流学习小组。

2.选择内容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合作交流学习,不能搞花架子,在一堂课上盲目多次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分解因式,就不必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可运用公式做一做,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含义并能应用,就能实现学习目标。

3.选择具有挑战开放型的问题。

三、定向探究,发展情智

情智课堂教学旨在为学生打造对话的、开放的、探究的、建构的、感悟的、快乐的课堂,实现师生情感与智慧的共同生长。如六年级学习了几何形体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要求孩子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数学知识应用活动——“测量鸡蛋的体积”。第二天,课堂气氛特别活跃,通过积极发言,多人补充,得到了以下几种方案:(1)把鸡蛋看做一个近似圆柱体,在心里适当“割补”,测量出它的底面半径和高,再进行计算;(2)把鸡蛋捣破,将蛋清、蛋黄、蛋壳捣碎后都倒入一个圆柱体的杯子中,然后进行测量和计算;(3)利用橡皮泥捏成一个和鸡蛋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鸡蛋,再捏成一个圆柱体进行测量计算;(4)把鸡蛋放入圆柱体杯子里,注满水,再取出鸡蛋,空出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5)把杯子装满水,再放入鸡蛋,溢出的水就是鸡蛋的体积……在孩子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得出:要计算鸡蛋的体积,其实,只要把鸡蛋的体积转化为已知几何形体的体积,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定向探究的空间,不是向学生灌输教材,而是让学生活用教材中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解决问题,不同的思路尽可能地出现并进行了思维碰撞,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以“动”激“活”,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力。

四、当堂反思,梳理情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可见,反思是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改进学习方法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就是为了学生能在学习上能“瞻前顾后”,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会反思的学生,才能不断小结自己,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对学生的后续的发展更具深远意义。

五、拓展延伸,提升情智

皮亚杰认为:“数学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连续不断的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教师应把导“行”与导“思”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通常是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容器,进行倒水或倒砂的直观演示得出结论的,学生往往在“底×高”之后忽略了再乘1/3。为此,我做了如下改进:(1)操作观察,引导启发。让学生观察用卷笔刀削新铅笔,明白刚在那一截是圆柱体,现在这一截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学生:削成后的这一部分体积与原体积比较有无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是原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如何?(2)认知冲突,引导探索。学生自学后知道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组织分组操作,验证知识。学生按照课本中的方法进行倒水分组实验。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组倒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却发生了水大量溢出的现象。有的小组正好3次倒满。这是什么缘故呢?(3)柳暗花明,恍然大悟。正当学生进入思维活动高潮时,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两个容器,再次实验,引导学生比较三种现象的差异点,从中明白圆锥体只有在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其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1/3。(4)归纳总结,内化升华。通过刚才的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实践得出的公式,印象深、记得牢,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得心应手。

情智课堂不是放羊式的单向牵引,不是养蜂式的自由松散,而是登山式的一步一步,稳健而超越,广阔而魅力无限。情智课堂的研讨还在继续,我们坚信,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在丛中笑。

参考文献:

[1]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大夏书系.怎样做小学教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施献慧.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云南教育,2003(35).

[4]陈婉华.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J].青年探索,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