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2014-12-08张玉琴
张玉琴
(合肥方圆雷克萨斯财务部,安徽 合肥 230001)
企业绩效评价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子系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还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企业都在致力于提高绩效,而有效的绩效评价是其中重要一环。全面、客观地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对于正确衡量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判断组织各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评定企业的真正价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的主流体系
2002年2月,财政部与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以下简称《细则》),规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细则》主要适用于一般正常生产经营的国有工商企业。其中,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形成递进修正、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企业绩效评价实行百分制,指标权数采取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确定,计量指标权重为80%,非计量指标 (评议指标)权重为20%。
现行的这套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适应了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对于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促进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及加强监督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表1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评价目标相对滞后
绩效评价目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指南。财政部统计司认为,绩效评价是为了“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未来发展潜力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这种评价目标的界定明显偏向于对企业经济绩效的评价,这在我国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绩效评价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形下,似显相对滞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企业绩效评价目标应是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形成过程、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做出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判断,以期科学指导企业经营行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不尽科学
评价指标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具体工具,它可分为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评价指标两大类。如何将关键因素准确地体现在各具体指标上,是评价指标设计的重要问题。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得不尽科学,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结合不足
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结果,非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过程,结果与过程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应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上加以体现。而《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对企业经营绩效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再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出档次。因此,《细则》中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分别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加以衡量,指标体系的设置仍侧重于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而涉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非财务评价指标所占的比重偏小,这种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便导致了两种指标没能形成内在的有机结合。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财务层面与非财务层面以战略为纽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企业整个经营战略思想转化为操作性较强的战术目标。
2.过于偏重财务评价指标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占了绝大多数,这两类指标都是财务评价指标,这一做法存在许多弊端。首先,由于评价指标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而以单纯的财务数据为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往往促使管理人员有强烈的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这可能导致财务信息数据的失真。其次,财务指标只能反映企业上期的生产经营情况,而无法告知经营者下期要如何改善,这必然助长企业管理者的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他们不愿进行虽有利于资源节约但可能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技术改造项目。
此外,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评价指标,这在当今世界已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不利于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非财务评价指标的设置不尽完善
1.非财务评价指标涉及的范围过窄。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客户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诸如客户增长率、客户投诉率、新产品投资回报率等有关客户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相关指标,都没有被包含在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之中。
2.非财务评价指标不易量化。有些非财务评价指标只在评议指标中有,但经营者基本素质、基础管理水平、经营发展战略等指标均不可计量,只能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结果。定性分析依赖于评价人员对经济现象的熟知程度和经验,需要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因而仅由定性分析获得非财务指标结果,往往导致主观随意性很大,难以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四)绩效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企业绩效评价主体即谁需要对客体进行评价。现阶段,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在国有工商企业中开展,评价主体主要是以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身份出现的政府主管部门,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企业绩效不仅受到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关注,对国家经济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部门、企业内部职工、供应商、客户、企业周边居民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等同样希望能够准确获知企业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表现,所以,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应趋于多元化,即从理论上讲,企业的全体利益相关者都可以作为企业绩效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可以使企业绩效评价更客观、更准确,有利于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竞争优势。
三、完善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措施
(一)发展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市场竞争已由国内走向了国际,企业面临着成熟市场经济规律的严峻考验,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应超出传统意义上的以财务评价为主导的思维方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发展战略性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1.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深入人心,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向环境、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企业将更多地受到青睐,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得到极大提高。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将不再完全适用于面向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因此,从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出发,设置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循环经济新模式的引进、实施和控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务效益、盈利能力、绿色效果、环境效果、发展潜力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从而对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经营成果和经营风险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环境效益,要通过在企业中实行循环经济的评价模式,鼓励清洁生产,绿色产品,促进生产工艺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还要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降低成本,从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一切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由人去掌握和操作,离开了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企业绩效评价本质是对人的评价。企业绩效评价本身是一种控制手段,一方面当股东将部分职权交给管理者后,就要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管理和控制,本着对其绩效充分予以认可的原则,对管理者的品德、相关知识、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以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管理者在对员工的具体管理过程中,也要注意满足员工的需要,因为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是“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通过健全的企业绩效评价,应使员工体验到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引导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3.纳入知识与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评价
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利润源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以实物型资产 (如土地、建筑物、制造设备、存货等)为主,演变为以实物型资产和金融与财务型资产 (现金、存款、应收款、信贷、投资、股东权益)为主,进而演变为以金融与财务型资产和无形资产为主。实物型资产和金融与财务型资产依然重要,但管理及运作这些资产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变得更为重要。在一些发展比较超前的企业中,企业的核心利润源和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一些高价值的无形资产,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如品牌、商誉、技术及知识产权、机构知识资源、企业管理层的能力、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机构组织架构的合力等,也包括企业的外部价值链,如客户、销售渠道、战略联盟、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等。这些无形资产实质上就是企业内部知识的积累以及智力资本的体现。企业本质上是知识的集合体,知识资源使得企业通过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制度化的知识共享、组织化的知识再创新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知识与智力资本对当今在竞争激烈环境中的企业获得经营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科学设置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1.重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
非财务指标评价系统尽管有很多优点,但因缺乏理论支持也存在较严重的缺陷,过分注重非财务业绩,企业很可能因为财务上缺乏弹性而导致财务失败;但只关注财务业绩,则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影响企业长期发展。事实上,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都是企业总体业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理想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应是财务与非财务评价系统的有机结合。一是财务指标的短期性与非财务指标的长期性可以互补。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一方面肯定了企业的短期经营业绩,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损害企业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二是财务指标反映的是经营的结果,非财务指标反映的是经营的过程。结果和过程必须统一,如果企业经营过程的效率提高了,也即非财务指标提高了,而其结果并没有改善,也即非财务指标并没有提高,那么,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对其战略进行检讨。一个优秀的经营者目标应是高效的经营过程和优秀的经营结果。所以,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可以反映企业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是否得到妥善的处理。三是由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果具有某种关系,也由于非财务指标结果可来源于多方面,并不依赖财务部门,如市场份额可从有关社会调查机构获得,因此,非财务指标的存在降低了对财务指标玩弄数字游戏的风险,从而提高了财务指标的准确性。四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是企业经营目标与手段的统一。出色的财务成果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目标。没有财务上的成功,实现企业的其他目标,如承担社会责任等就无法谈起。实现财务成功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放弃投资机会;降低成本,减少费用支出;提高商品售价或降低服务水平;提高员工的技能,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前三种方式只能让企业取得短期的财务成功,而第四种方式却可能取得未来持久的财务成功。运用非财务指标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企业按第四种方式来实现财务上的成功。
2.使非财务指标尽可能量化
虽然定量分析中收集、整理数据比较麻烦,且有一些不便于量化的因素,但指标只有可计量才能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应尽量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定量分析,科学地使用定量分析法,使非财务指标能计算出或以其他有效的方式取得明确的数字结果。事实上,信息时代的高科技环境,使得工业时代望尘莫及的计量非财务指标评价的建立成为可能。比如对员工的评价指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员工流动率。员工流动率是指流入流出员工人数对平均雇佣人数的比率。现代企业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需要维持一定比例的员工流动率,及时淘汰对岗位不胜任、不合格的员工,吸收高素质的有创新能力的员工。第二,员工培训费率。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企业员工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组织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员工培训费率 (员工培训费用/销售收入)反映企业对员工持续培训的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长期竞争能力。第三,员工劳动生产率。员工劳动生产率是评价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对内部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满足客户要求等方面的综合性指标。一般将生产产品的数量同其创造的价值联系起来考察。当员工生产产品的数量不变,员工能更有效地销售大量的且有很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时,员工劳动生产率就高,反之则低。
(1)增设反映企业信誉的非财务指标
企业信誉主要体现在及时偿还债务、交付货款、发运货物,并且质量与承诺相符等方面。因此,企业的信誉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应当构成考核企业绩效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信用秩序混乱的情形下,以企业信誉指标考核企业绩效则尤为必要。可使用逾期偿债率、及时发货率、拖延交付货款率、退货率等综合量化企业信誉程度。
(2)增设反映客户的非财务指标
企业的使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因此企业应树立顾客观,顾客观有助于经理人员将特定顾客与以市场为基础的战略连接起来,以创造更多的未来财务收益。可从以下四方面考虑:其一,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反映企业所售产品或服务占市场上所有类似产品或服务的业务比例,是企业在现实情况下及未来一段时间竞争力的最有力的表现。可以用产品市场占有率 (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同类产品市场销售额)表示,直接反映市场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接纳程度。其二,客户保持率。客户保持率是指已有客户的业务量占整个客户业务量的比例。企业要维持一定的市场份额最理想的方法是留住这些市场中的老客户。其三,客户增长率。企业要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要争取新客户。能否获得新客户反映了企业挖掘潜在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能力,可用客户增长率 (新客户的数目和原有客户数的比率)来衡量。其四,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是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和欲望,是感到满意的客户人数占客户总人数的比率。
(三)建立多重权重的评价体系
1.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企业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满足不同评价主体的需要。不同评价主体对评价结果 (信息)的需求是企业绩效评价的驱动力。企业绩效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评价主体对企业的现状和趋势揭示的过程,是一个再生产信息的过程。以往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在于满足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的需要。各评价主体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设计和确定研究内容,导致评价信息来源不一、评价主体的目标函数不同、评价结论相互冲突,难以形成对企业的总体评价。而今后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将日益增多,不但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要了解企业的绩效状况,企业的其他利害关系人,如政府、社会公众、客户、供应商、企业职工等,也要了解企业的绩效状况。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日益扩展和增多,改变了企业绩效评价的单一性,转化为多角度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评价主体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将会愈来愈多地委托社会专门的评价机构或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机构的专门化和社会化将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目的多样化的必然结果。目前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评价除信用评价外,还有一些评价企业根据自身要求或某些特定目的,对企业经营状况、发展战略、市场营销、产品定位以及企业对外投资的投资环境、投资前景的预测进行综合评价。
2.使企业绩效评价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在于满足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的需要,只偏重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衡量。但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内涵被大大扩展。广义的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决策和行为影响的个人与团体,如员工、股东、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在传统企业管理理论中,这些个人和团队大多从企业环境或外生变量的角度被定义,因此被排除在企业管理的视线之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拓展了企业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了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和监管方等的联系。顾客需求的满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供应商也已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利益相关者。
[1] 宣鹏宇.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J].经济视野,2013,(19).
[2] 章志锋.基于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
[3] 饶军,谭太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中国商贸,2012,(12).
[4] 慕正英.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
[5] 庄壮辉.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