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谎言与废话

2014-12-06樊星

长江文艺 2014年9期
关键词:废话谎言政治

樊星

“要诚实!不许撒谎!”是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严格家规。那个“狼来啦”的故事家喻户晓,就是“要诚实!不许撒谎”的最具有威慑力的佐证:撒谎,就可能失信于人,甚至丧命。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在这么要求孩子时扪心自问过:这样的家规代代相传,自己是否始终如一地做到了?如果自己有过不得不撒谎的经历,是从哪里开始又是为什么撒谎的?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倡导“诚信”、“坦诚相见”、“肝胆相照”、“一言为定”、“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可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谎言也有增无减?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自欺欺人、尔虞我诈、欺上瞒下、招摇撞骗的人品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社会矛盾,早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可到头来却为什么根除不了?

美国学者A·H·斯密斯就曾经指出:“中国人的善于撒谎是无可讳言的……中国人的爱撒谎,倒并不是因为根本喜欢撒谎,乃是因为撒谎有好处,这种好处非撒谎得不到。”(《中国人的特质》)鲁迅则认为:中国人喜欢“瞒和骗”,是因为“不敢正视各方面”。(《坟·论睁了眼看》)都可谓一针见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善意的“谎言”。那些为了不让亲人担忧,隐瞒自己病痛的“谎言”;那些为了让亲人在外地工作安心,独自承担起家庭重负的“谎言”;那些遭遇了情感或事业的挫折,自己吞下苦果,却安慰亲友“没事”的“谎言”……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感人至深。在这样的“谎言”中,体现出做人的骨气、敢于担当的责任、坚强不屈的美德。

也许,还有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例如学生为逃课编造的小小谎言;人们为推掉一些不感兴趣的应酬随口说出的谎言;还有一些喜欢吹牛的人们在聊天中为了满足莫名其妙的虚荣心而杜撰出攀龙附凤的谎言,就像阿Q那句“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一样。不过,像《孟子》中那段“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喜欢吹牛说谎、背地里却蝇营狗苟的变态灵魂。他自吹结交有权有势者的谎言一旦被妻子戳穿,其实就在伤害了妻妾自尊的同时也使自己颜面扫地,可谓得不偿失、有伤大雅吧。

善意的“谎言”也好,无伤大雅的谎言也罢,它们与那些坑人的谎言,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可怕的正是另一种谎言——居心叵测、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阴险狡诈的谎言。例如处世上“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规矩,看似无伤大雅,却开了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坏头,结果是谬种误传、害人不浅。更有日常生活中为了骗钱而苦心策划的“纸变钱”、“水变油”、“神医治绝症”、“天上掉馅饼”等等谎言,以及那些唯恐天下不乱、蛊惑人心、拨弄是非的种种“谣言”,坑蒙拐骗、愚弄百姓,已是众矢之的。最可怕的是那些冠冕堂皇的政治谎言——例如官场上“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就源远流长,多年来“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说法尽人皆知,结果骗得了一时,却遗祸无穷。从“大跃进”到“文革”的历次灾难中,争相“放卫星”、“表忠心”、吹破天的谎言一直是为大饥荒、大动乱鸣锣开道的先锋。更有甚者,如历史上的赵高那样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横行霸道,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搅得政坛一团漆黑、血雨腥风;或者像“文革”中不胫而走的所谓“政治斗争三原则”(一是“政治斗争无诚实可言”;二是“谣言重复三遍就是真理”;三是“善于引导对手犯错误”),在“造神”的“红海洋”之外散布政治斗争的“厚黑学”,也害了多少人!许多老实人在“文革”中饱尝因为单纯而上当受骗的苦果。又有多少政治骗子因为实践所谓“政治斗争三原则”也身败名裂!至于明明是危机四伏,却偏要说“形势大好”,明明是勾心斗角,却偏要说成“空前团结”,这样的虚假宣传欺世惑众,直接导致了民心尽失、信任危机,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真可谓:谎言是骗子的墓志铭。

如此看来,最可怕的,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愚弄民众的政治骗局。而那些政治骗局其实深深植根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土壤中。

中国自古多宫斗。在帝王与权臣、权臣与阉党、后宫与后宫、太子与诸王之间,爆发过多少夺权与反夺权的流血斗争!从刘邦杀功臣到朱元璋杀功臣,从玄武门之变到杯酒释兵权、烛光斧影……其间有多少阴谋诡计,多少无耻谎言。而《三国演义》中刻画曹操的奸诈、刘备借荆州却有借无还,也都写出了帝王的言而无信。《水浒传》中高俅父子设计陷害林冲,则是权臣诬陷无辜的典型缩影。而《红楼梦》中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毒设相思局、使用移花接木之计成就“金玉良缘”,牺牲“木石前盟”等等故事,都是多少中国“弄权”悲剧的缩影!(此外,《西游记》中妖怪化作美女欺骗唐僧师徒的情节模式,不也正是妖魔鬼怪横行霸道的写照么!)

中国自古也多战争。虽说礼仪之邦,民风淳厚,可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频繁,举世罕见——从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到此起彼伏的农民战争,数不胜数。而在古代兵家的“三十六计”中,就有瞒天过海、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声东击西、偷梁换柱、假痴不癫等等谋略,充分体现了“兵行诡道”的玄机。一个“诡”字,道尽了用兵的“瞒”与“骗”。

因此,尽管常言道“巧言妄语不可听”,“凡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尽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真君子的起码准则,可流传甚广的《增广贤文》中仍然有“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的警世之论。说到那些因为轻信谎言而破财甚至破产、失身甚至丧命的人们,如果不是脑子里少了一根弦,则恐怕常常是因为贪心之故吧!

太多的谎言使人与人之间不能不多了戒心与猜忌,于是才有了“人心惟危”、“世道险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这样的感慨。

太多的谎言也使人们见怪不怪,像王朔那样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插科打诨、调侃一切的风气,也一直流行于民间。“王朔热”在当代的流行,既折射出世人的机智,也表现了人们的无奈吧。

再看废话。除了谎言,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废话。这又表明了什么?

一方面,人们需要废话作为生活的润滑剂。据说有心理学家作过统计,说的话90%以上是废话的人,会有快乐感;而低于50%废话的人,快乐感则不足。见面就问“吃了吗”固然是饥荒岁月留下的问候记忆,也和“今天天气哈哈哈”一样仅仅是一句熟人间常见的寒暄。恋人之间打情骂俏,常常重复的也是那些“我好还是不好”、“你爱还是不爱”的傻话。酒桌上一边谦让、一边斗酒,开口闭口都是“先干为敬”、“舍命陪君子”之类的套话,只为营造热闹气氛。亲友之间彼此问候,也常常离不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式,求的只是阖府平安。至于这些年闺蜜之间“煲电话粥”的时尚,则更能体现出一腔废话中充满了无微不至的关心。生活需要这一类废话,去密切人际关系、增进亲情友情。

还有一种废话则别有机心——官场上汇报工作前说上一大堆言不由衷的废话(诸如在什么什么精神的指引下、在上级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之类),已是大家心照不宣、共同遵守的“潜规则”,不说就有“不懂规矩”之嫌。废话,再加上那些“把成绩说够”的浮夸谎言,成为许多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而当那些废话、套话已经成为大众的笑料时,那些官员们是不是也心知肚明?他们不是不知道现实问题的严峻,但他们深深懂得:必须多说废话、让领导高兴,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才是为官之道的根本。因此,尽管偶尔也会兴起一阵“开短会、说短话”、“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新风,却终于克服不了长期形成的官场积弊。那些因为充斥着废话而无比沉闷的会议,那些因为充斥着谎言与废话而用过就扔的文件,实在是巨大的时间与资源浪费。就这样,老调子只好一年一年地唱下去,自欺欺人地传下去。我注意到不少熟谙此道的官员一下台就敢说真话、敢骂上司了。官位使人异化,官员的双面人格,于此可见一斑。而一旦出了事,躲不过去了,面对上司或者记者的追问,只好以“具体情况还不清楚”、“无可奉告”去搪塞、去敷衍,那些套话也成了贻笑大方的遮羞布。

废话多了,实话就少了。废话是生活的调味品,却也是政治的麻醉剂。

杜绝那些坑人的谎言与废话,谈何容易!

责任编辑 吴佳燕endprint

猜你喜欢

废话谎言政治
舒服的关系,是可以说“废话”
创意谎言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废话”里也有不“废”的“话”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废话
先验的废话与功能的进路
真实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