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中期杭州与青岛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2014-12-06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4年7期
关键词:十二五青岛杭州

汪 璐

(杭州市统计局,浙江 杭州 310006)

青岛与杭州同属中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是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城市,两市经济总量较为接近,各项发展指标互有高低。在“十二五”中期这一关键节点上,本文就两个城市2011年以来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吸取青岛加快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找准杭州的不足与差距,从而为杭州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实现进位赶超提供参考。

一、青岛经济发展的积极变化

(一)经济发展加快,总量直逼杭州

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的经济实力排名一直紧追杭州其后。近两年来,青岛依托“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不断提速。2013年,青岛生产总值已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006.6亿元,与杭州的相对差距由2011年的 6.0%缩小到4.2%;增长10.0%,高出杭州2个百分点(图1)。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市经济总量排名第七,与第五位的杭州(8343.52亿元)已极为接近。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千亿级产业链拉动效应显现

工业是青岛实体经济的主体,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拉动和支撑作用。青岛近年来着力打造以“蓝色、高端、新兴”为导向、千亿级产业链为纽带、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两化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6个新兴产业全面发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2013年,青岛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6104.1亿元,超出杭州2511.7亿元,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3,领先杭州两位,增速达10.6%,高出杭州6个百分点(表1)。家电、石化、机械装备、汽车、船舶海工等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培植形成,2013年末,完成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75.4%,其中,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五条产业链产值均已过千亿元。

图1 青岛与杭州GDP比较(2011-2013年)(单位:亿元,%)

(三)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工业发展动能充足

生产性投入是影响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的关键因素。近两年来,青岛紧抓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资源能源消耗少的重大服务业项目推进,充分发挥大项目建设推动投资发展的“引擎”作用。“十二五”期间,将推进涉及能源、生态及循环经济、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等八大领域的900个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投资6500亿元,占期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30%左右。2013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027.9亿元,对杭州的领先优势由2011年的397.34亿元扩大到764.03亿元,投资规模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 8位,领先杭州两位;增长21.1%,高于杭州6.6个百分点(表2)。

表1 青岛与杭州规上工业总产值比较(2011-2013年)

表2 青岛与杭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2011-2013年)

工业投资不断加大。青岛注重对现代工业的投入,近几年对工业的投资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3年青岛工业投资总额达到2554.8亿元,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2位,其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达 50.8 %,高出杭州29.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四)外向型经济逆势发展,企业活力迸发

作为知名外贸口岸城市,青岛拥有完善的港口经济产业链,是中国大陆主要煤炭出口基地之一,重要的综合性原油进出口基地、北方最大的矿石中转港及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港口外贸吞吐量列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列全国第五,居世界第十。近两年,尽管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剧烈动荡、外需持续低迷、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对外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79.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5.22亿美元,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和第3位。同期杭州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50.7亿和52.76亿美元,均低于青岛。对外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使青岛经济充满活力。

二、青岛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一)坚持蓝色引领,构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当发展进入转型期后,如何整合城市的空间资源,提升城市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青岛在全省、全国战略分工中谋发展赢得重大发展机遇,对其突破资源瓶颈、拓展发展空间、把自身拥有的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意义非凡。“十二五”以来,青岛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坚持规划、项目、产业、政策、创新“五个带动”,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蓝色硅谷核心区、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一谷两区”顺利实施,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海洋渔业、港口运输、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稳定发展,海洋药物、海洋环保、海洋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3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1316.9亿元,增长18.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7%,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强化产业集聚,新型工业化挺进高端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其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行业集中度较高。近年来,青岛坚持“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围绕集群发展统筹规划、科学指导、政策扶持,依托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建设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即墨光伏产业功能区、西海岸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等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013年,青岛52个工业集聚区的年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工业的50%以上,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园区达到20个以上,汽车、石化化工、食品饮料、机械钢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青岛制造迈向高端的强大引擎。

(三)推动品牌经济,城市影响力日益扩大

“名牌带动,品牌兴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品牌被公认为打造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青岛在全国品牌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1世纪初,通过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投入改造,借助品牌和技术管理优势实施强强联合,加快名牌企业上市,对名牌企业实行计划单列等措施,组建海尔、海信、双星、青啤等跨地区、跨部门的竞争性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国内知名的 “品牌之都”。 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市拥有世界名牌两个、中国名牌68个、中国驰名商标75个,工业品牌经济总量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5%。品牌集群和由此形成的品牌效应,在不断壮大青岛经济的基础上,也使青岛的城市形象得到了提升。

(四)依靠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发展方式转变的标志之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青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外注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对内加快引进高校院所和央企研发机构,同时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先后引进中科院生物能源所、光电所和一批基地建设,形成了中科院驻青“2所+5基地”体系;引进了中船重工710所和725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也先后落户青岛。同时,全面启动千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全市已建和在建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717万平方米。2013年,青岛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90亿元,同比增长15.9%,占GDP比重2.61%。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172%,授权量增长26.5%,增幅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39.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任务的“双试点”城市。

三、青岛经济发展对杭州的启迪

近年来,包括杭州在内的整个东部地区,作为国内较发达的经济区域和转型的排头兵,经济增长进入由高速到中速的“换挡期”。 “谁调整得快,谁就能抓住先机”。青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供杭州借鉴的有以下方面:

(一)以高端、集聚为主攻方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杭州要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两端延伸,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双突破”。一是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尽快形成平台集聚效应。继续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在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关键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实体经济大企业大集团。加强大企业大集团土地、资金、能源、人才等方面的要素保障。二是深入推进名牌战略。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指导和推动企业品牌规划创建工作。继续培育省级以上工业品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推进一批产品和企业跻身国家知名品牌行列。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促进自主品牌跨国经营和国际化发展。三是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长远眼光和全球视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发展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使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

(二)以创新驱动为主抓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杭州要全面深入贯彻创新强市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走出一条以科教为依托、人才为引领、创新为驱动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是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落实“科技创新30条”,建立健全鼓励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导向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二是要优化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高新(滨江)区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快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西溪谷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创新主战场。加快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三级服务体系”,促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扎实实施雏鹰计划、青蓝计划和瞪羚计划,大力扶持科创型小微企业发展,树立一批创新龙头企业,集中财力重点予以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其成为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以扩大有效投资为着力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就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杭州应把促进产业有效投资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在稳固和扩大投资增长的基础上,引导各类资金重点投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保障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二是注重投资有效性。重点确定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性项目、发展型项目,将投资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十大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集聚区,引导民间资金加大投入,促进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做大做强。三是落实项目责任。要落实项目建设责任,要强化要素保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建项目抓进度,前期项目抓开工,切实加快项目建设,努力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率,促进产业、发展项目尽早形成新的产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四)以市场多元化发展为手段,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港口经济、蓝色经济是青岛的特色经济。在开放竞争力方面,杭州的经济国际化程度、经济区域化程度都低于青岛。要进一步做好外贸、外资、外企三篇文章。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及时优化出口结构,调整外贸出口方向,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政府搭造营销平台,组织参加各种交易博览会、海外市场调研和考察活动等方式,继续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策略,大力开拓拉美、东盟、非洲等新兴和周边市场,逐渐减轻对美日欧等传统市场的依赖。积极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成套率的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1]马秀贞.以高端产业发展引领青岛经济转型升级[N].青岛日报,2012-4-14.

[2]潘旭涛.“六轮驱动”青岛经济深度开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3-7.

[3]朱培吉.海洋产业将成为青岛经济发展新增长极[N].中国经济导报,2012-12-18.

猜你喜欢

十二五青岛杭州
杭州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杭州旧影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