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土家族的节日体育项目研究①
2014-12-06吴胜涛
吴胜涛
(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重庆 408003)
乌江流域土家族的节日体育项目研究①
吴胜涛
(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重庆 408003)
在我国乌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有着多样丰富的节日体育项目,展示了当地别样的节日体育文化。通过科学的态度,利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吸收、借鉴优秀的体育文化成果和经验,对土家族的节日体育文化进行探讨,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促进其民族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进而寻找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最本质、崇高的美,总结特点和规律,对它的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把握,促使其不断向着更加规范、理论、科学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体现出其生命动力的强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身体文化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
乌江流域 土家族 节日体育 调查
位于乌江流域的土家族的节日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历史悠久,这些节日体育活动不仅有着健身、娱乐的价值,还能够陶冶性情,许多项目受场地、季节和年龄的限制很少,因此很适合开展。据调查显示,这一地区参与节日体育活动的土家族人数在总人数中居99%之多,可见节日体育是土家族人民心目中重要的一部分。
1 研究目的
经过长期的发展,节日体育在民族的思想意念以及审美意蕴中促进了其独具特色且内容丰富的节日体育文化体系的形成。因此,节日体育在当地的民族节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节日体育中人们感受到了轻松、欢乐的心情,人们得以放松身心,体会休闲带来的愉悦感。近几年,乌江流域的土家族相关人士一直致力于当地节日体育的挖掘、整理,促进了乌江土家族节日体育文化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对民族节日体育的认识更为深刻,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和现代体育不同的世界,一个新的体育世界。对流传下来的民族体育节日进行继承和发展,不仅在体育界受到重视,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且在社会上也备受关注。本文旨在对我国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的节日体育进行挖掘、整理及发展,在理论上为其民族节日体育发展提供依据,并使其不断沿着科学、现代的道路发展。
2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乌江流域腹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黔江、酉陽、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的节日体育。
3 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本文对同土家族节日体育相关的众多国内外文献资料和著作进行了查阅,具体包括46篇文献资料和7部相关学术著作。
3.2调查法
本文为对我国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的节日体育进行研究,采用了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外共发放了280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为2258份,回收率为80.64%。实地考察了一些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如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与此同时还与专门负责体育的部分行政领导进行了具体访问和咨询。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乌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奇特,风光迷人。这样的地理、气候环境,养育了占当地总人口99%的土家族人,使其成为了这一地区的主要人口。土家族人们团结互助,共同协作,一起对这片地区进行着开发和建设。他们在对客观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也使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进而形成了独具当地民族特色的节日体育文化。
对土家族的节日体育项目的介绍具体如下。
摆手舞——最普遍和极具特点的节日体育项目。摆手舞有着鲜明有力的节奏,以及漂亮的舞姿,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较高。摆手舞分为两种:大摆手和小摆手。每年正月举行一次小摆手舞,主要为农事、渔猎活动表演。大摆手比小摆手的举办周期长,每3年举行1次,内容涵盖了小摆手舞的项目,同时又将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加入其中。跳摆手舞时,要配有大土号、唢呐等乐器和放鞭炮,以营造欢乐的气氛。没有固定的舞蹈人数,人们可自由出入。跳舞时双手随节奏摆动,但不能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摆手舞的舞姿简单,节奏明快。摆手歌与摆手舞相伴,歌词既包括固定歌词,也可以即兴编唱新歌词。人们载歌载舞,气氛欢乐,土家气息浓郁。
花鼓子——表示庆祝和娱乐性的一种舞蹈,多在节日或休闲时表演。没有伴奏,没有化妆,男女持手帕、小扇一块儿上场,对舞而歌。歌唱爱情是其主要内容,歌词除传统的固有歌词如《十爱》《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之外,也可以随情感即兴创作。整个花鼓子舞蹈有着轻盈的舞姿和精彩的唱词,舞者通过手表现出多种滑稽的姿势动作,使活跃的气氛更加热烈。
拔水龙船——又称红、白龙尾赛。其特点为:比赛持续时间长,包含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龙船的模样风格古朴,船队民间自发组织而成。拔龙船包含两个传统节日:“五龙”和“六龙”。“五龙”和“六龙”分别表示迎龙日和送龙日。在进行分段比赛之前,由主办村寨先将所有船队的高手聚集在一起,共同吃顿团圆饭,还要将寓意着吉祥顺利美好愿望的红绸彩带披挂在每条龙船上。比赛的双方对手别为龙船的红、白尾。红、白组队的划分多以宗族亲戚为依据,现在以村、寨进行分组。船队人数有所不同,有的为15对,也有的为24对,还有的30对等,包括鼓手、锣手和打扮成丑角的挥旗手等,鼓手由长着担任,炮声响起,依着锣鼓的节奏水手们喊着“嘿着、嘿着……”的口号努力向前划桨,争抢着向终点划去。拔龙船有两种形式,即顺水拔和对河横渡。对河横渡者将一面红旗竖在对岸,不单比龙船拔到岸的速度,而且也比较哪个队先夺得红旗。因此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拔船手与夺红旗手必须协调配合,待龙船到岸后迅速下船夺旗。顺水下拔者,先到达终点的为胜者。尤其是拔到终点时需要从对方龙船前绕过,习称“旋锅盖”方为胜利,没有超出整个龙船身位者是不可能“旋锅盖”取得胜利的。如今,拔花船比赛各船队的人数相等,还设立了裁判员,通过计时的方法来决定比赛的胜负。
玩龙灯——通常在重大节日时举行的活动,参与者多数为城镇的人们。一龙戏二珠等是玩龙灯的常作动作。在玩龙的前后还有其他各种表演活动,如踩高跷、玩“蚌壳灯”、扭秧歌、打腰鼓等,内容丰富多样。土家族舞的龙有五种,分别是布龙、篾龙、板凳龙、地龙、草龙;其颜色为三种,金、黄、青。布龙,龙头、龙尾是用竹篾扎的裱纸贴金、涂色画彩,龙身长十余丈,全部用布缝制而成,然后在其上面画上龙鳞;篾龙,顾名思义用竹篾编制而成,龙身为许多的竹篾圈圈,贴有金裱纸,相互连接,好似真龙在水中游弋;地龙,形状像狮子,需要两个人共同舞动;草龙,很明显材料为稻草,轻便而且小巧。在这五种龙里面,布龙成本较高,而其他龙制作起来既便宜又独特。舞布龙时,耍宝人手拿钢叉,上面拴有红布彩宝,跟随舞姿而旋转。这一表演场面壮阔,需要在宽广的坪坝上才能进行表演。板凳龙,在一长木凳上,两端分别扎着龙头和龙尾,凳的中间罩有画着鳞甲的龙皮,舞龙的人数不定;地龙,有着独特的舞姿,像山里的狗獾一样在地上随意翻滚,摇身,还会作出抖须、抓痒的动作。板凳龙和地龙二者在造型、舞状等方面,不同于海里的水晶宫之龙,更似于住在山洞里的山龙。舞龙时,不需要繁杂的水族、大号鼓锣搭配,只打副钹即可,场地可为村头寨巷田垄等任何地方。草龙,只在虫旱灾疫时节为驱疫祈雨才舞,不在逢年过节时舞。独特的舞龙活动,在土家族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健了体魄,还铸造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格。
5 结论
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塑造了其独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从这些活动的动作中还可以看出农事操作的影子,人们在健身的同时,还愉悦了身心。在拔水龙船、花鼓子、摆手舞、玩龙灯等这些节日体育活动中,还包含着人们的精神寄托,饱含着人们希望摆脱贫困、走向美好生活的愿望。
乌江流域土家族的节日体育民族色彩浓郁,有歌有舞,融汇了各民族的风情和民间的传统艺术,在这里促进了各民族人们的团结、友爱和交流,同时也带动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而且还为青年男女寻找自己的称心伴侣提供了机会。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体育,成为了乌江流域不同其他地方独具的特点,成为了乌江流域的又一个神秘之处。
6 建议
青少年担负着我国民族节日体育文化传承的重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发挥教育的职能,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加入民族节日体育方面的内容,利用常规的学校教学,为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政府也应该采取措施重视民族节日体育的发展,如实施优惠政策,经济发展中心向中西部转移等,还可以使节日体育结合体育旅游,使其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民族节日体育发展,推进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使人们早日脱贫致富,使节日体育尽快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变成我们华夏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财富。
[1]杨爱华,李英,易定恩,等.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303-305.
[2]魏文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1997(1):33-35.
[3]陈青.论区域民族体育发展趋势[J].体育文史,1998(4):34-36.
G85
A
2095-2813(2014)10(a)-0148-02
吴胜涛(1972—),男,重庆丰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