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广越野行走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2014-12-06于洋
于洋
(吉林体育学院休闲体育教研室 吉林长春 130033)
高校推广越野行走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于洋
(吉林体育学院休闲体育教研室 吉林长春 130033)
对越野行走的概念、价值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阐述。从越野行走运动能够补充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不足,促进学生身心群发展两方面对其在高校推广的必要性进行论述;从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所具备的软硬件教学资源,以及该项目国内外发展前景对高校推广的促进作用两方面对高校开展越野行走教学的可行性进行论述,力争为越野行走运动的高校推广之路提供理论依据。
高校 越野行走 必要性 可行性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芬兰考察时,发现一种使用两支手杖行走的运动,以健身专家的敏锐,他们预感到这种独特的行走方式将使人受益匪浅,作为体育产业,也大有发展前景。运动推广的过程,既是健身科普宣传的过程,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经过研究人员及小规模人群的试用,2003年,科研所成立了全国第一支越野行走队。经过对该项运动多年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越野行走运动是一项带有健身性、健心性、保护性、探险性质的体育活动。目前,越野行走作为一项优秀的全民健身项目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
越野行走作为一项新兴的健身运动,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迄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它的运动方式、健身效果以及社会作用还在逐渐的认识和发掘过程中,越野行走运动的价值,远比我们的想象要大,需要研究者不断地开拓、完善和推广。在2013年4月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规范地推动越野行走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越野行走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在长春市举办了中国首期越野行走高级裁判员培训班。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培训主要面向高校,这意味着国际越联开始着手将越野行走运动向高校体育教学推广。本研究即抓住此契机,针对高校开展越野行走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力争为越野行走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越野行走运动简介
1.1越野行走运动的概念
越野行走(又名北欧式行走),英文名为Nordic Wa1king,是一项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讲究姿势、速度和时间的步行运动。越野行走源于芬兰滑雪运动的夏季训练方式,直至1997年芬兰的EXEL公司、体科所和索目拉途户外运动协会共同合作将滑雪杖改制成适合步行与登山运动的手杖,开创了“正规”越野行走的先河。
1.2越野行走运动的价值
(1)健身价值。越野行走借助双手执杖进行运动,不但适合长时间运动,且全身大肌肉群均能获得锻炼,非常容易达到有氧运动靶心率,是优秀的有氧代谢运动方式。四肢同时参与运动也解决了健步走上肢运动不足以及运动强度低等问题,提升了行走类运动的健身效果。国际越野行走协会提供数据表明,在完成同样时间、同样速度、同样距离的行走运动情况下,越野行走可使锻炼者心率较其它提高13%、热量多消耗20%~46%。(2)保护价值。越野行走使用两支手杖可以减轻行走运动对腰椎与膝关节的压力,减少关节磨损,对受损关节还能起到修复作用;对预防骨关节病,延缓骨骼的衰老作用明显;同时两只手杖的支撑,大大提高了山地行走的安全性。(3)康复价值。越野行走运动能够预防和治疗“三高”以及肩周炎,促进钙的吸收,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且内脏“减肥”效果显著。(4)运动价值。越野行走可以作为准备活动、体能训练、放松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1.3越野行走运动的教学内容
越野行走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手杖操教学、越野行走基本技术教学、身体素质训练、游戏与竞赛四方面。(1)越野行走运动的手杖操教学包括手杖热身操、手杖活力操、手杖塑身操、手杖健身操、手杖整理操、手杖操规定动作六方面内容;(2)越野行走运动的基本技术教学包括平路行走基本技术、山地行走基本技术;(3)越野行走运动的身体素质训练分为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柔韧训练;(4)越野行走运动的游戏与竞赛可分为多人游戏、双人游戏以及场地接力竞赛等。
2 高校推广越野行走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2.1越野行走可以补充与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越野行走凭借丰富的手杖操内容、户外行走技术以及趣味并充满挑战性的游戏和竞赛,可以弥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乏味,以时尚与前沿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参与兴趣;其次,越野行走的保护价值能够规避高校对教学风险性的顾忌,符合高校对课程安全性的要求;再次,其引进可以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学观念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并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后,越野行走运动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在休闲的方式下进行,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这与现今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是有区别的。
总之,越野行走运动以对环境的开放性、对形式的灵活性、对内容的多样性与趣味性为主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完美的补充了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多种缺憾。
2.2 越野行走运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身心群的全面发展
(1)身体健康方面。越野行走时,户外凹凸不平的地势可使学生上肢与下肢紧密地配合,使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骨骼系统等身体机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运动系统,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等获得增强。同时,在严寒、酷暑、风雨等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越野行走,还可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免疫力也会相应增强。
(2)心理健康方面。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信、找不到压力和情绪的正确宣泄渠道等心理健康问题,“早秋”与“宅”成为普遍现象。越野行走是一项户外运动,与自然相融合的同时能够加强学生户外探索能力;另外,山地越野行走能够让学生获得征服难险路径的正能量,从而使意志品质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学生可以逐渐学会遇到困难心平气和,处乱不惊,并积极应对困境,有利于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调适。
(3)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越野行走的接力竞赛、双人配合练习以及多人游戏等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以及责任感。同时,越野行走的手杖操创编,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越野行走运动不但能够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生存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寻找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感觉,从而获得身、心、群的全面发展。
3 高校推广越野行走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高校丰富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是越野行走运动开展的保障
(1)硬件方面。由于高校拥有现代化室内体育场馆、户外运动场地以及完善的体育设施,不但能够满足越野行走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还通过投资建设与签约各种实习与实训基地,开展学生越野行走社团活动以及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培训工作,这些硬件条件在空间上保证了越野行走课程的开设。同时,近年来随着专业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实验室、研究中心、社科基地相继建立,为越野行走等大量新兴运动项目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保障。
(2)软件方面。首先,国家政策: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高校应开发自然资源,通过户外运动来完成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同时也根据学校体育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领域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一两种新兴运动项目”,“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等,开展越野行走的宗旨与上述《标准》的领域目标要求完全吻合。其次,师资力量:高校拥有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且有能力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师资培训,或者通过外派的方式,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学习与实践,提高学校新增课程教学水平。如吉林师范大学今冬就曾邀请中国越野行走第一人肖刚老师与吉林大学体育学院袁吉教授到校开展公开教学,为教师与学生引入运动新理念,拓宽了教师的专业领域以及知识视野。最后,教学资料:高校的体育教学资料资源丰富且前沿,这也为高校推广越野行走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3.2越野行走运动国内外发展前景对高校推广的促进作用
目前,除北欧国家外,越野行走运动在澳洲、北美、亚洲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开展。在芬兰,每周进行越野行走的人口达16%以上;在德国,有1200万人口钟爱越野行走。
越野行走在我国发展至今也已经有遍布30多个省市的近10万爱好者,仅在北京,参加越野行走的人数就超过了3万。2009年北戴河成立了以越野行走为主的“77健走俱乐部”,国内越野行走运动俱乐部的实践经验能够为高校开展野外运动提供有价值的推广思路。
综上所述,作为健身、休闲、娱乐的最佳方式之一的越野行走运动,在国内外发展的势头锐不可当,高校作为主流事物发展的先锋,在高校普及推广越野行走教学将是大势所趋。
[1](德)普拉曼,(德)沙夫勒.越野行走[M].宋逸伦,译.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姚新新.越野行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G807
A
2095-2813(2014)10(a)-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