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课课内外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2014-12-06陈晓龙
陈晓龙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高职体育课课内外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陈晓龙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全方位应用型人才。体育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存在意义尤为重要。本文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分析了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境,提出了充分重视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发与改革,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职业体能需求、工学结合的高职体育社团建设模式的一些具有科研价值的对策性措施。希望能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对高职体育课课内外教学内容的改革起到一定作用。
高职 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研究
1 研究目标
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高职教育行动体系和高职教育课程理论为指导,梳理职业能力、素质教育与阳光体育、体育课程目标等概念的关系,厘清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与实践的契合关系,在把握职业能力形成机制的内涵与实质基础上,整体设计体育课程模式,提出基于职业能力导向体育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与组织、教学方法革新、工学结合社团建设模式等措施,构建行动导向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内外一体化等高职特色的完整体育课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2 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德育、美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受传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体育教学仍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学对象的分析还不够透彻,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的目的、就业方向以及对体育的理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实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没有充分的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还不够。所以高职体育课程建设与内容改革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难点。
3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研究
3.1教育的价值取向与高职体育课程改革
目前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教学理念及模式不断更新,原有的高职体育价值取向已不能满足于学生和学校对体育的需求。为了有效协调社会、个体之间对体育价值取向的差异,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必然要不断地发展以就业为导向背景下的高职体育价值取向,就是要求既重社会需要,又重个人发展。也就是在当今社会和教育同时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在注重体质、心理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将成为高职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未来走向,从而更加有利于高职体育的发展。
3.2课程设置与未来职业技能培养方向的契合
(1)强健的体魄是人类从事任何行业的先决保证,体育亦是如此。为了帮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高职体育教学计划中,一直都在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与职业体能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以便适应未来社会及生活的“快节奏”。然而,科学认为:人类在健身运动过程中,各个肌肉的活动能力以及行为控制能力都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及训练的方式加以改变,这也是高职院校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又一动因。
(2)在当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中,除了包含对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培养内容外,还有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解和关注。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对于当下毕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环境下得以生存,成熟稳重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拥有这样的心理素质,才能积极面对困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高职体育教学体系中,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也被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初,对于社会环境中的人、事、物都有着一定的适应过程,这种过程可以体现为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为了快速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高职体育院校应积极利用学校教育本身的优势,以对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为主要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社交兴趣,努力为学生的社交生活提供平台,提高他们快速融入社会的能力。
3.3基于职业体能导向的高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3.3.1科学调整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高职院校校本课程规划
积极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充分展现管理体制中的民主色彩,不断开发和优化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管理力度,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努力增进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3.3.2在对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课程设置中参与主体的范围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体现为两点:第一,要努力争取相关领导部门的支持,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合理调整传统课程所占的整体比例,对校本课程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估。第二,校本课程的设置要在结合课程本身的特征及学生的自身特长来决定。在对校本课程进行设置时,积极引入学生主体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3.3以学生职业体能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有课程的设置都是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做准备的,即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职业体能需求。在校期间,尽管他们所学专业不同,但毕业后的就业岗位都会与体育密切相关。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以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职业体能及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
3.4积极倡导以“工学结合”模式为主的社团建设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是指那些以职业导向为前提,在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对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改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中各种体育团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随着各种团体的出现,对体育专业指导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而作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摇篮的高职体育院校,自然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高职院校应在该时代背景下,以社会体育为大方向,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以学校体育的发展来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3.5初步建立一套能提升我院体育教学质量的体系
体育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例如,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我院可以通过建立和落实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初步向规范化、完善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学校可在教改项目研究工作的推动下,明确体系的指导思想、构成原则、基本内容等关键问题。同时,在多方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研制一系列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同时制定相关管理文件,对各项教学建设给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3.6对建立的新教学体系进行实践
3.6.1对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实践
(1)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专业知识基础,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
(2)努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对其思想观念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刻苦的钻研精神及勇于实践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未来工作的热情。
3.6.2对设置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践
对教学内容的实践即是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具体表现为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统筹、管理与操作,例如在内容的设置上以对学生技术能力培养为主,并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等级进行划分,形成一套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模式。此外,应不断强调教学目标与任务的一致性,将各个时期的教学目标逐步对应到教学任务中并付诸于实践,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3.6.3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实践
3.6.3.1组织管理方面
在教学管理方面,应以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为核心,围绕中心指导思想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管理办法,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实施和管理。
3.6.3.2运行管理方面
各个专业积极制定各自的教学实践计划,依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指导教材和具体的考核办法,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并根据社会中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论文结业形式。
对经过实践一段时间的学院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属性,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学目的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职业性、高技术性、综合性和地方性等,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因此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在修订教学内容时,要以育人强身为目标,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与体育有关的身体训练。
4.2建议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选择人才的标准逐步提高,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体育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教学应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一致,体现告知职业教育特点,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考虑学生未来职业需求,树立体育教育为未来从事专业服务的意识,推行适应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
[1]毛秋明.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1-83.
[2]孙雄华,曾白琳.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阎朝兵,王世光.从就业形势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7(1).
[4]何敦培.构建独立学院专业特色的主要原则和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2).
[5]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
[6]姜生成.高职体育“岗位主导”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学刊,2008 (7).
[7]卢晓文,于可红.学分制管理体制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浙江体育科学,2007(6).
G807
A
2095-2813(2014)10(a)-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