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尔夫圈地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2014-12-06葛小军沈克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圈地高尔夫球场失地农民

葛小军 ,沈克印,成 英

我国高尔夫圈地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葛小军1,沈克印2,3,成 英1

中国高尔夫圈地现象是以高尔夫球场建设为由非法大量圈地,并寄希望通过高尔夫球场建设,实现其产业价值最大化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的泛滥并非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它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我国诸多社会失调现象交错的结果。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基于社会学视角,分析高尔夫圈地现象中凸显出的政府行为失范、利益冲突、贫富差距、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阐明社会分化的加剧、现实利益的驱使、政府责任的缺失和媒介涵化的助推,是诱发我国高尔夫圈地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实现社会的均衡、推进责任政府的构建、维护公共空间的正义、注重代际公正的考量,应是矫治高尔夫圈地现象泛滥的重要路径;高尔夫运动的发展既要充分考虑大众的体育需求,又不以损害社会公正、破坏资源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通过有效整合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建构起更加公正、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高尔夫运动;圈地现象;社会学;矫治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集健康、休闲、文明、绿色于一体的时尚运动,在众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普及,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积极参与,特别2016年高尔夫球被列为里约热内卢夏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世界各国对高尔夫运动的关注日益增强,人们参与高尔夫运动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公众体育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具有“奥运身份”的高尔夫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同时,因我国政府对奥运会的高度关注,也会形成官方影响并产生相关政策导向问题。毋庸置疑,高尔夫运动的蓬勃发展会带来高尔夫球人口的迅速发展,与之相伴的高尔夫产业也方兴未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生活品味和城市形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同时,高尔夫球场数量也迅速增加,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近600家高尔夫球场,然而,其中只有10家左右有正规审批[2]。绝大多数违建高尔夫球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非法圈地行为,并寄希望通过高尔夫球场建设,实现其产业价值的最大化,这就引发了中国社会中一股高尔夫“圈地运动”热潮。目前,越来越多的高尔夫圈地现象受到了社会公众的质疑,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规制。我国高尔夫圈地现象究竟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因何而发生?如何治理?笔者从社会学角度进行阐释,并希冀找出我国高尔夫运动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1 我国高尔夫圈地现象: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

作为西方大众化的休闲体育运动,高尔夫运动一进入中国就被扭曲地戴上了“贵族运动”的标签,高尔夫球场也成为社会名流和政要的“高端私人会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社会意识的提高,飞速发展的高尔夫运动日益为大众所关注,与之相伴而来的高尔夫圈地现象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

1.1 失范与失灵:政府行为问题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从城市中心到郊区,从良田到林区,到处都存在的高尔夫圈地现象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遏制高尔夫圈地现象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2003年11月,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通知》规定,不得报批高尔夫球场用地,随后又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要求暂停新的高尔夫球场建设,清理已建、在建的高尔夫球场项目,规范已建高尔夫球场的运营。同时明确规定,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至有关新的政策规定出台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新的高尔夫球场项目。此后,中央政府接连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开展高尔夫球场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对高尔夫圈地现象进行限制。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中央政策阳奉阴违,打着中央政策的擦边球,或“另辟蹊径”,或“暗度陈仓”,以体育公园、生态园、绿化项目等旗号违规批复高尔夫球场建设,相关执法监督部门也视而不见,以致高尔夫圈地现象屡禁不止。这种地方政府行为的失范,使得中央政府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得不到有效实施,最终导致政策严肃性的下降和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产生政府失灵的现象。

1.2 扩张与挤压:利益分配问题

在我国,高尔夫圈地现象根源在于由高尔夫产业带来相关产业利益的驱动。高尔夫球场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涉及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失地农民等多方利益,而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也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2011年5月14日,CCTV《焦点访谈》播出《目无禁令的高尔夫球场》就对云南石林“以租代征”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引发的一系列利益分配问题作了专题报道。地方政府部门往往把高尔夫球场建设作为“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既可以招商引资增加税收,又可以绿化环境,改善城区面貌;开发商则利用高尔夫运动的符号象征价值,大规模建设高档商品房、别墅,创造巨大的经济收益;失地农民在耕地被侵占后,失去了谋生之所依,仅获得一次性补偿或者更为低廉的租金。总之,在实际的利益分配上,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政绩”和商业价值,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珠胎暗结进行权利交易,盲目扩张高尔夫球场,同时又弱视失地农民的既得利益,甚至侵占失地农民的原有利益,挤压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利,必然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健康发展。2010年6月5日,CCTV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三元村的高尔夫之痛》讲述了贵州省修文县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造成的15年之久的利益冲突问题,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影响了当地社会稳定。

1.3 生存与享乐:贫富差距问题

当前,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积累和文化积淀,高尔夫运动的社会轨迹仍然停留在贵族化享受阶段,成为贫富差距的社会标志[3]。高尔夫球场使富人和穷人成为一栏之隔的邻居,也使得贫富差距问题更加凸现出来。(1)从收入来源来看,高尔夫圈地运动为开发商带来了多重利益,而失地农民除了低廉的补偿金外,只能靠外出打工或出卖廉价劳动力来赚取生活费用。如在贵州修文县三元村,由于没有土地,一少部分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靠修坝坎、挖泥巴等纯体力活来赚钱维持家用,月工资仅500元,甚至年过七旬的老人仍要以打零工维生。(2)从居住环境来看,高尔夫球场和别墅群联姻组成的奢华小区与失地农民挡风遮雨的房屋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反差。如在安徽国家级贫困县长丰县,一边是元一高尔夫球场一望无垠的草坪、整齐的别墅、优雅的会所,一边却是失地农民住着“半拉子”的红砖裸露房,靠捡破烂、吃山芋过着家徒四壁的日子[4]。(3)从消费环境来看,高尔夫球客一掷万金的豪情与失地农民紧涩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高尔夫球场上过完几个小时的绅士生活后,老板们就一头扎进灯红酒绿的夜总会”的中国特有的高尔夫景观飞速地提升了当地的消费水平,破坏了当地原来的消费环境,使得失地农民无法承受日常消费之重,变得越来越穷。富人尽情消遣,穷人流离失所,一堵围栏两重天,贫富差距成了高尔夫球场内外难以跨越的鸿沟。是生存还是享乐?对高尔夫圈地现象,必须要用公平和正义来加以考量。

1.4 浪费与破坏: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高尔夫运动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又一重要问题。泛滥成灾的高尔夫圈地现象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得我国本来就比较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高尔夫是一个吞蚀土地的大户,600余家违规建设的高尔夫球场更是占据着大面积的优质土地,其中42%的球场占用可利用土地,严重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损害了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也冲击着我国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高尔夫又是一个用水大户,一个18洞的球场每年用水量最少达40万吨以上,若不采取节水措施,球场灌溉所需的巨大用水量是对水资源的无情掠夺,特别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高尔夫球场更是滥用城市饮用水,还过度开采地下水,有的甚至超采深层地下水,这不仅耗费大量水资源,还给社会带来民生问题。2011年,CCTV《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了高尔夫球场与民争水的案例,在大连出现了高尔夫球场用饮用水灌溉草坪,而周围村民却没有水做饭的局面。资源的浪费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高尔夫球场以及附加的房地产项目严重破坏着自然环境:一方面,高尔夫球场建设带来的单一植被和房地产项目开发带来的大量垃圾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使用大量化肥和喷洒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品,既降低了土地质量,又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高尔夫运动是健康的、有益的,它的发展也应是健康的、有益的。因此,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应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应建立在疯狂圈地、无情耗水和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2 高尔夫圈地现象的社会成因

2.1 社会分化:矛盾的内在根源

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是社会分化[5]。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过去30年的急剧变迁,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后果就是,社会经济不平等的拉大导致了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与重组[6]。在重组过程中,社会分化以日益加快的速度向着纵深发展,处于垂直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表现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较高地位的强势群体成为资源优势集团,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的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远远大于较低地位的弱势群体。近些年,在GDP至上、市场效益至上和土地财政至上的驱动下,强势群体疯狂汲取弱势群体的资源和利益,地方政府与民争利、资本与民争利、权力和资本联盟与民争利的现象层出不穷,其中尤为明显的是政府、资本和权资联盟与民争地的现象。我国高尔夫圈地现象正是以土地争夺为基础的各社会阶层之间矛盾冲突、利益纠纷交织的集合体。精英群体的高端需求和底层农民的低廉补偿之间的巨大利益差是政府和开发商共谋圈地的驱动力,驱使着高尔夫圈地现象的不断滋生。而对土地资源占有的分化又拉大了开发商、政要名人和失地农民等群体之间的差距,并将这差距集中呈现在高尔夫球场周围。人们在“站队”后,地位、身份乃至心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而加剧了社会的垂直分化,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2.2 利益刺激:矛盾的核心因素

“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能在趋利避害的本性下,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有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7]在高尔夫圈地现象中,隐藏的是球场为开发商、地方政府带来的巨大利益。土地自然成为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失地农民等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诉求的核心,成为他们进行利益行动选择的动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的最大化,根据现行土地制度依法征收土地,再通过划拨、出让、租赁等方式招商进行高尔夫球场建设。通过土地交易,地方政府不仅可以获取巨额的土地财政收入和征收可观的高尔夫球场经营娱乐税收,而且还可以扩大城市规模、建设政绩和形象工程。同时,一部分政府人员为己私利,违法违纪,收受贿赂。开发商为了实现高尔夫球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尽可能地减少投入资金,以低廉的价格和较低的土地补偿金获取土地开发权,建设高尔夫球场,以廉价的工资雇佣失地农民建设和维护高尔夫球场,以最低的成本来维系高尔夫球场正常运营;另一方面,不断扩展高尔夫运动附加产品,积极开发高尔夫运动伴生的房地产和旅游产业,尽可能提高土地增值部分收益,扩大利润分成。失地农民为了土地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合理化、长远化,不仅积极追求合理的安置和长期的社会保障,而且努力争取工作岗位,实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目标。然而,由于话语权的缺失,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往往难以得到合理保护与实现。总之,高尔夫圈地现象缘于巨大的利益刺激,各利益相关者为了其中的利益分配必然会相互争夺,矛盾冲突也必然在所难免。

2.3 责任缺失:矛盾的扩张性力量

现代化进程中,政府扮演着“经济导向型政府”的角色,充当着经济建设的主角,挥舞着“指挥棒”,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造成了政府责任的缺失,使得政府在一定社会层面上缺乏应有的社会公正。既不能很好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也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社会矛盾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社会矛盾的更加突出,使其呈连带性、迅速扩张性表现趋势。(1)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不到位。市场经济下,政府应当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然而,为抬高地价、吸引外来投资、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地方政府将国家禁令抛掷脑后,主动上门招商引资,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这种利用行政意志来扭曲市场经济的行为推动了高尔夫圈地现象的“繁荣”。(2)政策缺乏操作性和连续性。针对违规高尔夫球场问题,中央多个部委联合执法,屡次出台政策进行整治,而惯用的制止、督办、从严、追究等检查方式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针对性不强、漏洞多、可操作性差、治标不治本,高尔夫球场随意借个“准生证”继续“超生”。(3)政府监管不力,执法不严。责任立法的不健全造成法源上的缺陷,不利于政府进行责任追究,从而导致执法监督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甚至包庇纵容违法乱纪,致使政府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法律权威被一再亵渎,高尔夫球场数量一再增加。(4)潜规则盛行,腐败滋生。高尔夫圈地现象的泛滥和盛行与地方潜规则密不可分。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实际发挥作用的潜规则,既让地方官员快速实现了“卓越”的政绩,又给地方官员创造了中饱私囊的机会,在一系列权钱交易后,开发商获得了开发高尔夫球场的“便捷通道”。

2.4 媒介涵化:矛盾的助推器

随着媒介的飞速发展和消费社会的形成,大众媒介所提供的符号现实就成为影响人们主观现实的决定性力量,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众媒介的涵化作用[8]。自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第1个高尔夫球场建成起,高尔夫运动就成为社会舆论争议的焦点,其独特的身份符号象征在中国大众媒介的推动下不断被强化,逐步演变成精英阶层或有闲阶层彰显身份和地位的“炫耀性消费产品”。为了获取巨大商业利益,开发商充分利用电视、杂志报纸、网络信息和广告标示等大众媒介的涵化效应,不断建构高尔夫运动的“贵族身份”,夸大宣传高尔夫运动附加的别墅群、度假村等相关产品的符号消费象征意义。社会大众是通过虚拟环境来感知社会的发展和变动的[9],大众媒介的这种话语权力操纵和控制着消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地塑造着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使人们认同高尔夫运动的符号价值,进而追捧高尔夫运动的炫耀性消费。为了得到身心愉悦,获取荣誉、面子、声望和地位,较富有阶层在高尔夫运动以及高尔夫运动附加产品领域中展开了激烈的消费竞赛,这种竞赛拉动了高尔夫经济,带动了高尔夫球场周边土地和房产的增值,为高尔夫运动的蔓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总之,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助推者,大众媒介宣扬了高尔夫符号消费象征意义,涵化了社会大众意识,制造了高尔夫圈地现象的泛滥。

3 高尔夫圈地现象泛滥的矫治之道

3.1 社会均衡:风险社会的必由之路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时空压缩”式的社会转型使现代中国社会尚未达到合理均衡状态,正在步入风险社会时代[10]。高尔夫圈地现象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正是风险社会时代的一个缩影,是社会不稳定均衡的一种表现。这一失调现象若不及时矫正,将会引起没有任何调整性干预的进一步失调,还将会使现有社会系统本身趋向毁灭。(1)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合理调控各阶层比例。政府应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限制资本的逐利冲动,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2)构建弱势群体的利益集团,实现各阶层利益表达均衡。政府应大力扶持各种社会组织,尤其是代表失地农民的组织,用法律手段来确保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权利,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意识,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利益表达,开放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构建均衡的利益博弈机制,协调好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关系。(3)均衡发展各类型高尔夫球场,让全民共享高尔夫运动。就其本质意义而言,高尔夫是一种运动形式,具有增强体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理应全民共享。针对高尔夫球场建设,政府不应禁止一切球场的建设,应根据市场需要和运动需求科学规划各地区、各类型高尔夫球场的分布,严格限制豪华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型公共高尔夫球场,建立公益性和大众化的消费价位,让高尔夫运动回归大众,让全民共享高尔夫运动。

3.2 责任政府:和谐社会的政治诉求

责任政府是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并采取行动加以满足,必须积极地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必须承担道义上、政治上、法律上的相关责任,必须接受来自内部的和外部的控制以保证责任的实现[11]。高尔夫圈地现象引发的一系列不和谐现象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凸显了政府的责任问题。如何在治理高尔夫圈地现象泛滥过程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责任政府是必然选择。(1)政府要准确履责。一方面,政府要勇于担当对违规高尔夫球场的治理责任,对高尔夫圈地运动中违规、违法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坚决拆除危及民生的已建违规球场,并封堵此类球场的审批和建造;另一方面,政府要自觉承担起高尔夫运动健康发展责任,合理疏导不危及民生的、已建成的违规高尔夫球场走上公共服务之路,解封公共高尔夫球场的审批和建造,鼓励在废弃地建造高尔夫球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尔夫运动需求。(2)落实政府和公务员的行为标准和规范,增强政府和公务员的责任意识。通过进一步细化政府和公务员的道德标准,致力于建设一个道德责任的氛围,并将道德评价纳入组织绩效考核,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正确认识高尔夫圈地现象中的社会公正问题,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及时有效地回应失地农民的诉求。(3)构建责任体系。构建政府责任体系是治理高尔夫圈地现象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强调政府职能定位,明确高尔夫圈地现象中失地补偿、居民饮水、居民择业等民生问题的政府职责,完善高尔夫球场建设审批程序,明确每一步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建立有效的责任担负机制,责任到人、依法问责,破解变相高尔夫球场形成的链条。(4)改革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制约政府的短视行为。高尔夫圈地现象的泛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短期逐利,扩大政绩的现象。建立科学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考核指标多元化,将经济指标、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彻底转变单纯以GDP论英雄的官员考核模式,从而制约违规高尔夫球场的不断涌现。(5)完善政府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通过借助政府外部制度性的制约力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对政府行为进行制约,并充分发挥传闻媒介的作用,建立多元的、高效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政府和公务员行政权力的监督,杜绝“独断独行”“滥用职权”,遏制在高尔夫圈地现象过程中腐败问题的滋生。

3.3 空间正义: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

高尔夫圈地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逐步泛滥起来的。以空间效益为目标的大型高尔夫项目开发中突出强调GDP贡献和税收,忽视了公民权利和社会正义[12]。日趋严重的城市空间不公被呈现出来:资源优势群体对城市空间的剥夺,城市空间对乡村空间的过度挤压下失地农民的边缘化,城市空间的碎片化,公共空间的过分资本化。这些城市空间正义的缺失,不仅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高尔夫项目的开发应该、也必须符合空间正义原则,必须惠及所有人。(1)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预内容,建立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空间正义的制度基础[13]。在高尔夫项目的规划、实施和治理过程中,应缩小政府的干预范围,建立起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和公众力量介入的参与式机制,确保每个社会成员能公平地获得高尔夫项目占用空间资源的信息,并均等地享有自我生活空间的权利。(2)在高尔夫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提高公民参与水平。按照空间正义原则的要求赋予公众参与的机会,保证失地农民参与的权利和机会是平等的,并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渠道,以规范的程序和方式来表达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3)强化企业行业自律和社会责任感。高尔夫球俱乐部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承担伦理责任,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14-16]。塑造开发商的道德人格、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员工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训,让高尔夫球俱乐部成为社会道德典范组织,引领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4)要正确认识和应对高尔夫圈地现象引发的空间不公的社会抗争行动。建立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倾听失地农民的心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着重考虑失地农民的择业问题,合理引导失地农民身份转换,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公众共享高尔夫运动的发展成果。

3.4 代际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考量

作为最古老的现代体育运动,高尔夫运动已走过了几百年的岁月,是前代人留给现代人的文化财富,也将在现代人的继承下留给后代人。在代际传递过程中,高尔夫运动必须遵守可持续发展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高尔夫项目的开发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3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解除“本代利己主义”的利己观,树立利他主义代际观,既关注本代人的利益,又要兼顾后代人的利益。(2)高尔夫运动回归平民化。运动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古老的牧羊人游戏不应该成为彰显身份的贵族运动。百年后,高尔夫运动脱下贵族外衣,重返奥运大家庭,不仅是这个运动项目的幸事,也是后代人的幸事。回归平民化,消除高尔夫运动的特权遗传因素,为后代人创造平等的参与机会,才是高尔夫运动可持续发展之必经之路。(3)重视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公正。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公正是指资源与环境在代与代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和使用[17]。在高尔夫圈地现象中,对耕地的侵占、对水资源的滥采滥用和单一植被造成的环境污染在代际上都有违公平正义。“每一代不仅必须保持文化和文明的成果,完整地维持已建立的正义制度,而且也必须在每一代的时间里,储备适当数量的实际资金积累。”[18]在高尔夫项目开发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必须树立代际责任观,按照罗尔斯的“正义的储存原则”公平合理地分配自然资源,特别是对地下水、能源等非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制定法律制度防止或减少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在高尔夫运动中的渗透,用法律来维护代际环境公正,同时,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德规范,增强环境伦理意识,把资源与环境看作独立客体予以尊重和爱护。

4 结语

高尔夫圈地现象泛滥并非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它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我国诸多社会失调现象交错的结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已建成的违规高尔夫球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发展,统筹兼顾,从长计议,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来考虑违规高尔夫球场的去留,危害民生的球场坚决拆除,改善民生的球场合理疏导、补办手续,促其合法经营。高尔夫运动是一项健康的现代体育项目,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国人参与高尔夫运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然而,当前我国高尔夫球场(特别是公共高尔夫球场)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国人日益增长的高尔夫运动需求。因此,对新高尔夫球场的审批和建造,在政策上不应该一堵到底,应采用疏堵结合的管理方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既要坚决封堵侵占耕地、破坏环境、危及民生的高尔夫球场的滋生,又要鼓励在城郊垃圾场、矿场退化地、污染废弃地等不可利用土地上建造公共高尔夫球场,让高尔夫运动回归大众化,从而实现我国高尔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1]郁小平,夏洪胜.高尔夫球运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96-97.

[2]我国禁止建设高尔夫球场7年间仍建成400多家[N].人民日报,2011-06-20.

[3]卢元镇.谨慎的迂回谈中国发展高尔夫运动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4):12-13.

[4]沈翀,周剑虹.贫困县高尔夫球场的“功利”[J].瞭望新闻周刊,2004(29):41-4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程金华,吴晓刚.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的解决[J].社会学研究,2010(2):151-179.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8]董青,洪艳,崔冬冬.符号、涵化与景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20-23.

[9]代玉梅.微博舆情传播效果的时间维度考察:“螺旋效应”“集聚效应”与“涵化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94-99.

[10]姚亮.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特征分析[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10233433.html.

[11]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75-82.

[12]曹现强,张福磊.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及其矫治[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3):5-9.

[13]钱振明.走向空间正义: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J].江海学刊,2007(2):40-43.

[14]沈克印,刘梅英.高尔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1):26-30.

[15]吴亚初.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社会发展的动因马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46-50.

[16]刘惠英,胡庆龙.我国职业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54-57.

[17]成伟.资源与环境代际公正及其实现[J].学术交流,2009(6):40-44.

[1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Sociological Reflections on Golf’s Enclosure Phenomenon in China

GE Xiaojun1,SHEN Keyin2,3,CHENG Ying1
(1.School of PE and Health,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amp;Management,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China;3.Postdoctoral St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Golf’s enclosure phenomenon in China,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maximizing the industry value with massively illegal enclosure under the name of constructing Golf course,is becoming an inevitable social problem.The widespread phenomenon is not only the cause of market economy’s choice,but the associated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A series of problems triggered by enclosure is the consequence of social imbalance among different sec⁃tions.Employing the document and literature research,logical analysis,and based o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the authors interpreted many highlighted so⁃cial problems in golf’s enclosure phenomenon,such as the inappropriate behaviors of local government,the interest conflict,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waste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s on environment;then,analyzed the causes of golf’s enclosure phenomenon from four aspects of intensified social differentiation,stimulation of interest,lack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boost of media acculturation.The research showed four major ways to rectify golf’s enclosure phenomenon: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equilibrium,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the maintenance of spatial justice and the reflections on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At the same time,the public sports needs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order to avoid impairing the social jus⁃tice,disrupting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sacrificing the interest of our off-springs.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efforts among market,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 so as to establish a fairer and more reasonable managing mechanism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olf in China.

golf sports;enclosure phenomenon;sociology;correction

G 80-05

A

1005-0000(2014)01-024-05

2013-10-23;

2014-01-10;录用日期:2014-01-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CTY007);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Y059)

葛小军(1980-),男,河南淅川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1.楚雄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楚雄675000;2.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3.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武汉430079。

猜你喜欢

圈地高尔夫球场失地农民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国际酒店的中国“圈地运动”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山东淄博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尔夫球场遇险
中国高尔夫球场全名单
论清初的圈地运动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里约奥运高尔夫球场遭水豚啃食
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现状调查——以甘肃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