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直道滑冰腿部肌肉肌电特征研究

2014-05-14李芙蓉陈月亮吴新炎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肌电右腿振幅

李芙蓉,陈月亮,吴新炎

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直道滑冰腿部肌肉肌电特征研究

李芙蓉,陈月亮,吴新炎

运用表面肌电和高速摄影同步技术,结合功能解剖学,分析短距离运动员直道滑冰单步周期腿部肌电特征。结果:(1)左腿振幅峰值前4的肌肉依次是股内肌、股外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右腿振幅峰值前4的肌肉依次是股内肌、胫骨前肌、股外肌和腓肠肌,左、右腿振幅峰值最小的都是臀大肌;(2)单步周期腿部肌肉有效放电时间最长的都是胫骨前肌,最短的都是臀大肌;(3)单步周期腿部肌肉贡献度最大的肌肉依次是股内肌、胫骨前肌和股外肌。结论:(1)单步周期腿部肌肉振幅峰值都出现在蹬冰期,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在重心转移和蹬冰2个阶段都出现近似的振幅峰值,两者处于共激活状态,因此在训练实践中也要同步发展股后肌群力量;(2)单步周期中,股内肌、胫骨前肌和股外肌在腿部肌肉中有效放电时间最长、做功最大,在完成单步周期动作时作用最大,臀大肌有效放电时间最短,做功最小,在完成单步周期动作时作用最小,但在训练实践中,胫骨前肌的作用被低估,臀大肌的作用被高估;(3)运动员左、右腿单步周期动作模式一致,但摆动期左腿更主动,蹬冰期腿部肌肉的具体协调模式不同,在实践训练中设计练习方式时要注意左、右腿的差异。

速度滑冰;直道滑冰;单步周期;振幅峰值;积分肌电

短距离速度滑冰属无氧供能为主的体能主导类和以下肢蹬伸发力为主的周期性项目[1],比赛用时短、全程需竭尽全力,下肢蹬伸肌群的快速做功能力决定运动成绩。我国短距离速滑经历多次辉煌,但成绩起伏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国速滑训练存在过度经验化、科学训练程度不高和专项训练细节把握不够等问题[2]。竞技体育发展至今,运动训练已进入多学科综合运用的科学训练阶段,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比较接近,竞争主要集中在专项训练的细节把握上[2]。科研攻关和教练组为更细致地了解项目技术特点,以发现和改善技术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集了大量运动员肌电和等速肌力实验测试数据。运动员直道滑跑技术一直是我国运动员的技术弱项,王北星等运动员都存在左、右腿不平衡而导致后程动作发散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运动员直道滑冰左、右腿肌电分析,揭示滑跑技术腿部肌肉的动作模式和协调特征,分析训练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运用表面肌电遥测系统和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直道单步周期腿部肌群进行同步测试,获取单步周期腿部肌群的肌电学相关参数和曲线,分析直道单步周期腿部肌群肌电特征,为教练组把握项目特征和运动员个体特点,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国家速度滑冰队王北星、于静、张虹和金佩玉4名运动员为测试对象,采集范围包括直道左、右腿连续5次单步周期。运动员测试前通过辅导,理解试验意图,在测试前24 h无剧烈运动,身体健康无异常。

1.2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1)数据采集。运动学数据使用TM-6 710CL高速摄像机进行采集,采样频率为120 Hz,采用芬兰MEGA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ME6 000-T16肌电测试系统采集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股四头肌内侧头、股四头肌外侧头、股四头肌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臀大肌肌肉肌电数据,各肌肉电极具体放置点见图1。

(2)试验控制。本研究采集4名运动员直道滑跑阶段第2~6步连续5次单步周期原始肌电数据。为了控制肌肉疲劳因素对肌电数据的影响,严格控制试验前热身运动,使4名运动员运动量保持一致,同时对每1名运动员都进行240°/s等速肌力试验,分析骨直肌肌电数据。发现,与4名运动员采集素材相同时域里的等速肌力测试股直肌IEMG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lt;0.05),验证了肌肉疲劳因素对肌电数据影响较小,4名运动员试验数据有一致性,试验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3)数据处理。首先,对连续5次原始肌电图进行RMS时域转化;然后,经RMS平均化得出运动员直道左、右腿平均肌电数据。应用分析软件进行信号处理,采集振幅峰值、IEMG等数据,采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获取相关参数。

1.3 单步周期动作时相划分

图2 冰上直道左腿Figure2 The left leg in the straight skating

1.4 单步周期动作时相各阶段用时

直道左、右腿单步周期肌肉RMS平均肌电图见表3、表4,是对原始肌电图时域的转化,再平均化处理后的结果。相对原始肌电图而言,图像更清晰,更能反映肌肉收缩的变化,利于定量分析。依据单步周期动作时相的划分,结合各阶段肌肉用力模式可见,直道滑冰单步周期左、右腿各阶段用时基本一致;直道左、右腿摆动期用时占单步周期总用时30%,其中,收腿阶段占20%,落腿阶段占10%;蹬冰期占单步周期总用时70%,重心转移阶段占30%,蹬冰阶段占40%(见图3、图4)。

图3 直道右腿RMSFigure3 The RMS of the right leg in the straight skating

运动员左腿单步周期用时为(1.30±0.02)s,左腿单步周期用时为(1.33±0.04)s,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腿动作时相用时比例一致,显示运动员左、右腿各阶段用时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左、右腿发展不均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振幅曲线和振幅峰值分析

RMS振幅往往用于描述肌电活动的静态特征,反映一定时间内肌肉电位活动的静态特征,主要表示肌电图(EMG)信号幅值大小的变化,反映电位活动的有效值,从RMS振幅中可以明显看出肌肉电位活动的兴奋程度,可以判断肌肉活动的时程长短、肌电活动的强度以及肌肉的协调模式[3-4]。

图4 直道左腿RMSFigure4 The RMS of the left leg in the straight skating

在右单步周期摆动期,腓肠肌和股四头肌肌电基本处于静息状态,胫骨前肌和半腱肌电活动明显,股二头肌和臀大肌有微弱放电(见图3)。在左单步周期摆动期,腓肠肌、股外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和臀大肌肌电基本处于静息状态,胫骨前肌和腱肌电活动明显,股内肌在收腿阶段肌电处于静息状态,落腿阶段则出现明显放电,可能是左腿在落腿阶段肌肉收缩更主动,肌肉主动用力造成(见图4)。摆动期发力腿处于腾空状态,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利用该时机缓解疲劳、充分放松,为下一步触地蹬伸时发力积蓄力量,所以理论上不应存在明显电位活动。振幅曲线显示,胫骨前肌在整个摆动期都有明显的电位活动,原因可能是为了控制冰刀姿态,踝关节有背屈。蹬冰期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电活动明显,重心转移和蹬冰阶段肌电振幅曲线都呈现倒“U”形,表现出双峰现象[5],两者表现出共激活趋势;胫骨前肌在重心转移阶段,为维持踝关节稳定性,剧烈放电,在蹬冰阶段电活动减弱,直至灭活;腓肠肌在重心转移阶段肌电处于静息状态,在蹬冰阶段因为踝关节拓屈,电活动剧烈;臀大肌在蹬冰阶段才出现微弱的电活动(见图3、图4)。

振幅峰值代表肌肉电活动的最大兴奋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肌肉的最大用力。右腿单步周期肌肉振幅峰值大小依次是股内肌、胫骨前肌、股外肌和腓肠肌等,左侧单步周期肌肉振幅峰值大小依次是股内肌、股外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等(见表1)。左、右腿肌肉肌电振幅峰值大小顺序虽然有差异,但肌肉肌电峰值前4的肌肉高度一致,在8块肌肉中股内肌、股外肌和踝关节肌群在单步周期中瞬间放电强度相对较大。

单步周期各肌肉肌电振幅峰值多数集中在蹬冰期。胫骨前肌肌电峰值出现在重心转移阶段,此阶段踝关节虽然没有背屈,但冰刀触地面积小,维持踝关节平衡难度大,胫骨前肌必须更大用力。腓肠肌肌电峰值出现在蹬冰阶段末期,此阶段踝关节蹬伸发力,腓肠肌是蹬冰动力链的重要一环。蹬冰期股四头肌有2个峰段,重心转移阶段和蹬冰阶段肌肉收缩方式虽然不一样,但放电强度都很剧烈,运动员在重心转移阶段为了更好地积蓄势能而普遍采取低重心,低重心时关节和重心更难维持稳定,踝关节肌群必须更加用力,电活动会更剧烈,蹬冰阶段属于爆发用力,肌肉收缩快,功率大,2个阶段振幅曲线呈现倒“U”形,峰值电位相差不大。股后肌群肌电峰值也出现在蹬冰阶段,峰值出现的时间与股四头肌高度一致,股后肌群在蹬冰阶段属于拮抗肌,与主动肌股四头肌同步爆发收缩,表明蹬冰阶段主动肌强烈的运动单位兴奋超过选择性抑制的能力,从而引起拮抗肌的共同收缩或共激活。臀大肌肌电峰值左、右腿都出现在蹬冰阶段,而且峰值电位很小,对动作模式基本不构成影响(见表1)。

运动员腿部肌肉在单步周期电活动振幅曲线特征结合项目技术特征分析发现,单步周期腿部肌肉用力主要集中在蹬冰期,重心转移阶段主要表现为静力做功,维持非稳定状态下的关节稳定,蹬冰阶段表现为爆发用力,蹬伸肌群和股后肌群几乎同时到达振幅峰值。

表1 单步周期腿部肌肉振幅峰值/μv

2.2 单步周期腿部肌肉电活动时间特征分析

振幅曲线可以反映肌肉有效放电时间长短和剧烈程度,进而判断肌肉在某一阶段的参与程度。有研究认为[6],肌肉电位在300 μv以下是无效放电,对肌肉运动基本不构成影响。本文根据振幅曲线的具体情况界定肌肉电位在200 μv以上为有效放电。右腿单步周期胫骨前肌放电时间最长,占整个周期的90%,除了收腿阶段初期和蹬冰阶段后期外,其余阶段都是有效放电;其次是股四头肌和半腱肌,都占整个周期的70%,从振幅曲线来看,股四头肌整个蹬冰期都是有效放电,摆动期电活动基本处于静息状态,半腱肌在4个动作时相里都为有效放电;股二头肌和腓肠肌有效放电时间占整个周期的25%,股二头肌有效放电主要集中在重心转移阶段,腓肠肌有效放电主要集中在蹬冰末期,落腿阶段后期和重心转移阶段初期也有明显放电现象;臀大肌只在蹬冰阶段主动肌肌电峰值附近才出现有效放电,占整个周期的10%左右,其余时间基本处于静息状态。单步周期左腿也是胫骨前肌有效放电时间最长,占整个周期的95%,除收腿阶段前期外,其余时间都处于兴奋状态。与右腿不同的是,股内肌有效放电时间占到80%,除蹬冰期外,落腿阶段也有明显的电位活动;股外肌和右腿一样,占整个周期的70%,整个蹬冰期都在有效放电;股直肌和右腿差异最大,只占整个周期的25%,只在蹬冰期蹬伸肌群2个倒“U”形振幅曲线波峰附近才出现有效放电;半腱肌和右腿差异也很大,有效放电时间只占整个周期的30%,主要集中在收腿阶段和蹬冰期蹬伸肌群2个倒“U”形振幅曲线波峰附近;左腿股二头肌比右腿放电时间更长,占整个周期的70%,有效放电主要在蹬冰期,而且蹬冰期振幅曲线与蹬伸肌群高度一致,摆动期电活动基本处于静息状态;腓肠肌和右腿差异不大,振幅曲线基本一致,只是左腿在落腿阶段后期和重心转移阶段初期放电更明显,有效放电时间更长;左腿臀大肌有效放电时间和出现位置与右腿基本一致(见表2)。总的来说,左、右单步周期腿部肌肉有效放电时间最长的都是胫骨前肌,最短的都是臀大肌。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已经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旅游行业运用大数据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够有效地加强旅游行业的自身升级与转型,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数据的分析能力,通过结合大数据进行自身的整改,为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为发展目标。

表2 单步周期腿部肌肉有效电活动时间比例Table2 The proportion of time in the single-cycle of leg muscle effective electrical activity

2.3 IEMG和肌肉贡献率

IEMG是指肌电图曲线下包围的面积,一定程度上,IEMG可以反映一定时间内肌肉中运动单位的放电总量,通过对IEMG的定量分析可以反映肌肉活动的强弱和用力大小[7-8]。肌肉贡献率也称肌肉做功百分比,是指一块肌肉在完成某一动作时积分肌电值与所测参与完成该动作所有肌肉积分肌电总和的百分比值。ME6 000-T16肌电测试系统自带软件会自动给出所测每块肌肉的做功百分比值。著名运动生理学家RICHARD ABERGER[9]在研究IEMG与肌肉力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时发现,当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肌肉采用不同的收缩模式,所测主要用力肌肉做功百分比基本相同,肌肉在动作模式下的功能、作用一致。杨静宜等[10]在测定与分析股四头肌等速向心收缩肌电图时也发现,所测各块肌肉做功百分比在相同动作模式下、不同动作速度时肌肉做功百分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肌肉在动作模式下功能、作用一致。张杰[7]、刘述芝[11]和刘敏[12]等在研究短跑、跳高、手枪慢射运动项目表面肌电特征时发现,所测肌肉百分比值与所测肌肉在动作的作用大小和稳定性上有所关联,认为肌肉做功百分比可以反映每块参与活动的肌肉在完成动作中发挥作用的大小、体现动作中的主要用力肌肉。

右腿单步周期腿部肌肉贡献值大小依次是股内肌、胫骨前肌、股外肌、股直肌、半腱肌、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臀大肌,左腿单步周期腿部肌肉贡献值大小依次是股内肌、胫骨前肌、股外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半腱肌、股直肌和臀大肌。左、右腿单步周期腿部主要用力肌肉高度一致,都是股内肌、股外肌和胫骨前肌。股内肌和股外肌电位活动最剧烈阶段都出现在重心转移阶段和蹬冰阶段,胫骨前肌电位活动最剧烈阶段出现在重心转移阶段,表明单步周期腿部肌肉最大用力阶段是重心转移阶段和快速蹬冰阶段。左、右腿单步周期腿部肌肉贡献值最小的都是臀大肌,单步周期中臀大肌做功都不明显(见表3)。

表3 左、右腿单步周期IEMG及肌肉贡献度Table3 IEMG and muscle contribution value of the left and the right leg in the single-cycle

3 讨论

通过对短距离速滑国家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访谈,以及训练实践的观察,结合对直道滑跑腿部肌电特征的分析发现,短距离速滑项目在腿部力量训练实践中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教练员普遍认为,踝关节主要用力肌肉是腓肠肌,认为新式冰刀使踝关节活动度更大,蹬冰时踝关节能充分拓屈,腓肠肌可以充分发力,在训练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就是设计大量专门发展腓肠肌力量的练习,而没有专门发展胫骨前肌的练习。但研究结果显示,单步周期中,胫骨前肌才是主要用力肌肉,有效放电时间和振幅峰值都明显高于腓肠肌,因此速滑项目对胫骨前肌的绝对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要求都要强于腓肠肌。原因是,冰刀支撑面小且运动员处于高速滑行状态,为维持踝关节的稳定,胫骨前肌需要剧烈放电,因为关节的不稳定将导致力量外输下降[13-14],即使踝关节没有进行背屈动作,胫骨前肌在着冰后仍有较大的电位活动,所以胫骨前肌是单步周期的主要用力肌肉是本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对训练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训练中,应重视胫骨前肌力量的发展,建议加强非平衡状态下踝关节稳定性练习,加强腓肠肌力量和关节平衡能力。在臀大肌的认知上也存在误区,教练员和运动员一致认为,臀大肌是滑跑主要用力肌肉之一,实践中也花了很大精力发展臀大肌,速滑运动员体形特点也是臀大腿粗,甚至在“百度百科”王北星介绍中都有“该运动员臀大肌发达,腿部有力”的字样。但本研究结果显示,直道左、右腿单步周期中臀大肌积分肌电值、肌肉贡献值和振幅峰值都最小,有效放电时间也只占整个周期的10%,表明臀大肌在单步周期中放电不明显,过度发达的臀大肌还可能会影响膝、髋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建议加强专项力量练习,尽量模拟滑冰技术动力链设计合理的力量练习方式。

通过对训练实践的观察,速滑项目腿部力量仍然存在专项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力量训练方法还是主要以一般力量为主,如深蹲、半蹲等,这种练习方式主要是发展髋关节零角度腿部力量,发展的主要是臀大肌、股直肌和小腿三头肌,而速滑滑跑技术主要是髋关节外展运动。研究结果也显示,直道滑跑腿部主要用力肌肉是股内肌、胫骨前肌和骨外肌,这就造成了训练和专项需求不一致,导致训练效果不佳。在实践中,应遵循专项力量特征,在力量训练手段设计上多采用髋外展运动方式和非稳定状态下力量练习手段,同时要注意细节。如设计器械应模拟冰刀,减少足底接触面,加大关节稳定性练习难度和强度,加大胫骨前肌、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的负荷。短距离速滑项目在胫骨前肌、臀大肌的功能上存在误区,腿部力量训练专项化程度不高,直道滑冰腿部表面肌电测试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技术动作的认知水平,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重腿部肌肉的发力特征,设计与之相符合的训练手段,提高腿部力量训练专项化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蹬冰阶段出现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共同快速爆发用力现象。蹬冰阶段主动肌强烈的运动单位兴奋超过选择性抑制的能力,从而引起拮抗肌的共同收缩或共激活,随着对肌肉电生理和表面肌电图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的功能特性和相互协调性在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已形成共识。人体经由中枢神经系统,并通过主动肌和拮抗肌的收缩控制肢体活动的振幅、方向等参数来形成肌肉的具体活动模式和关节活动[15-16]。运动员陆上训练期力量训练设计一定要考虑股后肌群的共激活现象,不能只发展主动肌股四头肌力量,拮抗肌股后肌群力量训练也要加强。

振幅作为sEMG的基本信号活动特征,其参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活动[17]、运动单位募集效率[18]和肌纤维本身的生理特性[19]等。同一个体相同肌肉重复测量的肌电振幅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不同个体以及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相同肌肉之间的信号振幅则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性,但是通过对不同个体或部位的相同肌肉的放电时间和顺序,以及在各个动作时相和相关肌肉放电趋势的具体关联的比较应该可以比较动作模式和肌肉协调模式的一致性。

从各个动作时相来看,收腿阶段主要是髋关节屈运动,髋关节屈运动的力量来源有2种:支撑期蹬伸的后效应引起的随势动作[7]和股直肌等主动肌主动收缩。2种使髋关节屈的作用方式虽然不同,但动作模式一致。收腿阶段,左腿股直肌有明显电位活动,表明收腿主要是以股直肌等主动肌主动收缩完成,右腿股直肌电位活动处于静息状态,表明收腿主要是以支撑期蹬伸的后效应引起的随势动作完成。收腿阶段其余肌肉电位兴奋程度虽然不一致,但振幅曲线趋势基本一致,表明收腿阶段左、右腿动作模式基本一致,但左腿收腿更主动。落腿阶段主要是髋关节外展运动,主动肌股内肌在左腿有明显电位活动,右腿肌电处于静息状态,表明左腿髋外展更主动。蹬冰期胫骨前肌、腓肠肌和臀大肌出现相似的振幅曲线,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出现共激活现象,振幅曲线趋势一致,但蹬冰阶段股后肌群随股四头肌快速爆发共激活的肌肉也不一致,右腿是半腱肌,左腿是股二头肌,左、右腿股直肌有效放电时间差距明显,表明蹬冰期左、右腿动作模式基本一致,但肌肉的具体协调模式不同。综上所述,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左、右腿单步周期动作模式一致,但摆动期左腿更主动,蹬冰期腿部肌肉的具体协调模式不同。

4 结论

(1)单步周期腿部肌肉振幅峰值都出现在蹬冰期,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在重心转移和蹬冰2个阶段都出现近似的振幅峰值,两者处于共激活状态,因此在训练实践中也要同步发展股后肌群力量。

(2)单步周期中,股内肌、胫骨前肌和股外肌在腿部肌肉中有效放电时间最长、做功最大,在完成单步周期动作时作用最大,臀大肌有效放电时间最短,做功最小,在完成单步周期动作时作用最小,在训练实践中胫骨前肌作用被低估,臀大肌被高估。

(3)运动员左、右腿单步周期动作模式一致,但摆动期左腿更主动,蹬冰期腿部肌肉的具体协调模式不同,在设计练习方式时要注意左、右腿的差异。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月亮.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500米项目为例北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健,金小刚.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8):26-28.

[4]曲峰.运动员表面肌电信号与分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5]林嘉,陈小平.肌电与足底压力同步测量在对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蹬冰单步周期研究中的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201-204.

[6]KLEINE B U,VANDIJK J P,LAPATKI B G,et al.Using two-dimensionals Patial information indeed Position Of surfaee EMG signals[J].Journal of Eleetrornyography and Kinesiology,2007,17(5):535-548.

[7]张杰,吴瑛,康文峰.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表面肌电(sEMG)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9(9):51-54.

[8]华立君,宋吉锐.排球运动员下肢肌力与肌电特征的相关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4):68-71.

[9]BERGER R A.Effects of the Tonic Neck Reflex in theBench Press[EB/OL].http://journals.lww.com/nsca-jscr/.

[10]杨静宜,王瑞元.股四头肌等速向心收缩肌电图测定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4):28-41.

[11]刘述芝.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肌肉用力特征及其训练监测系统开发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12]刘敏,李剑英,宋和胜.男子手枪慢射运动员持枪臂肌群稳定性的表面肌电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院学报,2010,34(3):52-56.

[13]ANDERSON K,BEHM D G.Maintenance of EMG activityand loss of force output with Instability[J].Strength Cond.Res,2004,18(3):637-640.

[14]BEHM D G,ANDERSON K,CURNEW R S.Muscle force andactivation under stabl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J].StrengthCond.Res,2002,16(3):416-422.

[15]刘述芝,吴瑛.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环节支撑腿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4(6):66-69.

[16]陈月亮,吴瑛.短距离速度滑冰的项目特征[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1):50-51.

[17]PAUL C C,ADAM L M,ANDREW P,et al.Maxwell Precooling leg muscle improves intermittent sprint exercise performance inhot,humid conditions[J].J Appl Physiol,2006,100:1377-1384.

[18]LUCIA A,SANCHEZ O,CARVAJAL A,et al.Electromyo-graphy cyclists during incremental exercise with the use of Analysis of theaerobic-anaero bictransitionin elite[J].Br.J.SportsMed,1999,33:178-185.

[19]LARS N.Hyperthermia andfatigue[J].J Appl Physiol,2007,27:25-31.

Excellent Speed Skating Athletes’EMG Characteristics of Leg Muscle in the Straight Skating

LI Furong,CHEN Yueliang,WU Xinyan
(Dept.of PE,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0,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EMG synchronized with high-speed photography and combining functional anatomical knowledge,the legs'EMG fea⁃tures of the short distance athletes in the single-step cycle when they skate in the straight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peak amplitude of the top four left leg muscles were the vastus medialis,vastus lateralis muscle,tibialis anterior and gastrocnemius muscle;the peak amplitude of the top four the right leg muscles were the femoral muscle,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and gastrocnemius,vastus lateralis;the left and the right leg amplitude peak minimum were the gluteus maximums muscle;(2)the longest time of the left and the right leg muscles effective discharge were the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the shortest were the gluteus maximums;(3)In the single-step cycle,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of the leg muscles of vastus were inner thigh muscle,followed by anterior tibial muscle and vastus lateralis.The conclusions were:(1)The single-step cycle of the all leg muscles amplitude peak appeared in the tic glacial stage,in the gravity transfer stage and the tic glacial stage,the quadriceps femoris and the muscle group of back femoris showed similar amplitude peak and appeared co-activation phenomenon.therefore,in the training and the practice,should also b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the muscle group of back femoris;(2)In the single-step cycle,the vastus medialis,the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and the vastus lateralis relative to the other leg muscles,their effectively discharging time was the longest,their work was the biggest and they completed the single-step cycle action role was also the largest;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other leg muscles,the gluteus maximums effectively discharging time was shortest,the work was the smallest and completed the single-step cycle action role was lit⁃tle,however,the role of the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was undervalued and the role of the gluteus was overvalued in the training and the practice.(3)Athletes of the left and right leg was consistent in the single-step cycle operation mode,but in the swing phase,the left was more active than the right leg,the tic gla⁃cial stage,the specific coordination model of the leg muscles were different,so,in the training and the practice,when we design the exercis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ft and the right leg.

speed skating;straight skating;single-step cycle;the peak amplitude;EMG.

G 804.22

A

1005-0000(2014)01-014-05

2013-09-24;

2013-12-16;录用日期:2013-12-1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09BAK57B05);国家体育总局奥运公关项目(项目编号:2012A022)

李芙蓉(1978-),女,湖北天门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通信作者:陈月亮(1968-),男,山东东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

湖北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黄石435000。

猜你喜欢

肌电右腿振幅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
开平区中学运动员掷标枪最后用力右腿工作特征的研究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三步强壮你的双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