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历史审视

2014-12-06冯宝磊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竞技体育

王 涛,冯宝磊

(1.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2.鲁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方针是不尽相同的,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认识也是不断的变化和进步的,归其原因,这是社会发展和体育自身发展需要的选择。当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愈加的明显,体育的潜在功能得到逐步的显现,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也是愈加的密切,发展体育事业,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演变的历史审视,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其演变规律,以史为鉴,制定出符合新时期需要的体育发展方针,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早日实现成为真正体育强国的构想。

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体育事业围绕着对“竞群关系”的探讨和认识,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6个时期的演变。每个时期的“竞群关系”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体育自身发展而确定的,是与新中国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每个时期“竞群关系”的演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这是体育发展的规律和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1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

建国初,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开始有了认识,并提出了“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的体育发展方针,体育事业开始起步。该方针的确立是基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体育工作是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随着体育发展方针的确立,体育有了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时期,我国体育工作的重心完全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上。因此群众性体育运动在建国初期开展得如火如荼,群众性体育项目多样,参与人数众多,人们参与热情高涨,各地项目也都各具特色。如万人长跑、普及广播体操、课间操等,群众体育发展迅速,这是建国初期体育发展的基调。

1.2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随着国际间体育交流的增强,竞技体育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识,国家开始重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1959年原国家体委提出:开展群众性的业余体育运动和培养少数优秀运动队相结合,实行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基础上的普及,这是当前体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逐步确立,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开始有了认识。随着方针的确立,我国群众体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国际间竞技体育交流逐渐地增多,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性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稳步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初见成效。虽然在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无论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的发展都由于经济等原因受阻,但仍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体育事业成为我国体育今后的发展思路。今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针的确立,主要是围绕着“竞群关系”展开的。

1.3 文化大革命中国体育事业的浩劫

十年的“文革动乱”,由于政治斗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严重受阻,社会发展出现退步,而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甚至是倒退。在文革时期,体育也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体育组织机构遭到冲击,运动队伍被解散,无论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遭遇到史无前例的浩劫。

1.4 竞技体育优先发展

文化大革命后,体育事业开始走上正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体育比赛和体育交流日渐增多,加快提高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变得尤为迫切。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国家世界影响力,体育工作开始做出了“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战略调整,体育工作重点逐步偏向竞技体育。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体现得更多是其独特的政治工具性价值。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高、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体育事业实施“举国体制”,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举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竞技体育,使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提升了国家国际地位,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然而,“举国体制”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逐步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群众体育逐渐失去了政府支持和社会关注,我国的体育价值观发生改变,造成了现今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1.5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 的方针。《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等战略的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体育事业综合协调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体育正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办体育的局面正在出现,群众体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竞技体育的产业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正在被不断挖掘。但是协调发展是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是相互推动、协同共进的,发展比例是适当的”。这只是在原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两者发展重点的问题。但是仅仅确定两者谁是发展的重点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体育事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没有改变,尤其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仍是这段时期的主要思想,群众体育滞后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

1.6 以人为本,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我国体育事业开始了新时期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计划经济逐渐瓦解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体育也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体育管理体制得到转变,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这对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如何协调发展,如何互补逐渐成为我国体育工作新时期最根本的任务,同时也是最艰巨的任务。

2 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演变规律

从“竞群关系”演变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时期我国体育事业方针政策的确立,都是伴随着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深入、对“竞群关系”理解的深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以及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实质上是我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府体育职能设置的理论解读。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进步的,这是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在我国,对两者关系命题的研究,已超出了学术范畴,成为一个敏感的具有政治内涵的问题。影响“竞群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体育的自身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对国外体育事业的借鉴等方面对我国体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探讨。

2.1 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工具,发挥着其特有的政治作用和功能,而群众体育的发展受到忽视,严重滞后,即便在今天,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很严重的。但是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深入,体育的潜在功能逐渐被挖掘出来,体育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愈加密切,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在发生着变化,不仅仅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重要性也是愈加的明显,这些变化导致了“竞群关系”的演变。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功能和作用是顺应着社会发展的,是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竞群关系”从相互独立到相互对立,还是从相互对立到协调发展,这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2.2 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水平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体育的发展水平,国家经济的提升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同,而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政府资金投入,因此发展体育的重点和选择也是不相同的,最终导致对“竞群关系”认识的不同。其次,社会政治文化的需要而对“竞群关系”产生不同的解读。建国初期,体育更多的是显示其强身健体和特有的政治价值,这是基于国防的目的和提升国家国际地位需要的选择,因此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认识是比较单一的,甚至是对立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在当代体育的政治功能仍是十分的重要,但是体育的本质却发生了变化。随着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体育在逐步地回归其本质,计划经济下的体育观念在转变,群众体育受到重视,“竞群关系”有了新的起点。社会发展需要体育功能的最大化,是“竞群关系”演变的根本原因。

2.3 “赶超型体育强国”的选择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体育事业,无论是竞技体育的水平,还是群众体育普及与发展程度都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这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本国情。因此,建设“赶超型体育强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特点。从上世纪70年代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竞技体育一直是我国体育事业优先发展的重点。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实力,步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阵营,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因此,集全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运动,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竞技体育,是很长时间内我国体育发展的根本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认识的误区,导致了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而北京奥运会后,群众体育逐步受到重视,对“竞群关系”开始新的认识,建设真正的体育强国是新世纪我国体育的发展宏图。其实,无论是建设竞技体育大国,还是建设真正的体育强国,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也最终影响了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认识和选择。体育事业从全局的赶超到局部的赶超,到最终实现体育的协调发展,对“竞群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两者关系的演变,可以说是受着建设赶超型体育事业选择的影响。

2.4 对国外体育事业发展的借鉴

建国初期,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基本是苏联模式的翻版,无论是发展的重点、管理的模式、运行机制,都是效仿苏联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劳卫制度”。全民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地完善,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适应新的历史环境,因此我国政府开始对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大力推动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的进程。这些完善和改革很多方面是对国外发达国家体育经验的借鉴。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相应的发展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体育发展规律的战略,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思路。一定程度上,国外体育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对于体育的认识态度,导致了不同时期竞群关系的不同和不断地演变。

3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认知不断深入,体育的潜在功能逐渐地显示出来。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加增强,与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也十分密切。当下,如何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关系,如何梳理两者的关系,是制定体育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演变规律和特点的把握,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制定发展战略,我们应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

3.1 正确认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第一,体育事业是一个整体。群众体育如果离开了竞技体育,就会失去先导和魅力;竞技体育如果离开了群众体育,就会失去基础和支柱。当下,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但同时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落后,全民体育健身意识薄弱,最终会导致竞技体育缺乏社会体系支撑而走向末路,所以,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群众体育的支撑。反之,缺少竞技体育的引导,群众体育的发展就会缺少活力,寸步难行。因此,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人民体育意识的增强,国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日益高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是必然的历史选择。

第二,认清国情,制定符合我国体育发展规律的策略。我国体育的整体进步取决于群众体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所以体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群众体育,这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体育发展规律的发展方针。这与协调发展并不矛盾,中国体育事业,只有遵循这样的发展方针,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才能真正协调发展,我国才能真正成为体育强国。

体育是一个整体,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但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协调发展仍需要有侧重点,即尽快提升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协调发展不是齐头并进,而是相互间关系的协调和相互的促进。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措施

第一,政策法规的建设。体育政策法规的建设,是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指明方向。所以,我国完善体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在保证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同时,体育法规、体育政策向群众体育倾斜,这符合我国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第二,推动体育产业化进程。体育的产业化是新时期体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发挥体育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竞技表演业和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转变政府部门的体育观念。当前,很多政府部门仍以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想去发展体育,金牌、成绩是衡量一个地方体育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当前各地政府应转变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结合当地体育发展情况,改变体育评价标准,从而促进体育的整体发展。

第四,加快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场地器材是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我国应加大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我国群众体育的场地器材主要是以国家投入为主,还要鼓励社会投入兴办体育。因此,政府应加大群众体育设施的建设,这是发展群众体育的基础所在。

第五,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愈加明显,转变政府的职能,管办分离,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能,强化协会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每个时期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确立,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着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社会目的,是社会发展需要选择的结果,是体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在。体育的最终归宿是人民有着先进的体育意识,切身的参与体育,最终使体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这是体育的本质所在。当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如何加快体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如何推动竞技体育的产业化和提高人民体育意识,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实现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体育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更加注重国民素质的提高,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媒介,把二者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从竞技体育大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中国体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1] 冯火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群众体育政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905-906.

[2] 侯京卫,叶健芬.试论科学发展观下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J].体育科学研究,2005(1):6-7.

[3] 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102.

[4] 舒有谟,宋秋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4):69.

[5] 黄炜、谈群林.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533.

[6] 裴立新,黄炜,佟强.从普及提高到相对独立再到相互取予—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8(1):67.

[7] 肖林鹏,李宗浩.中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回顾[J].体育学刊,2002(3):14-15.

[8] 赵峥.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123.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竞技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