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太极拳的文化精神及意义*

2014-12-06邱丕相刘帅兵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习练太极拳精神

邱丕相,刘帅兵

(1.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浙江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体育中心,浙江 嘉兴314408)

众所周知,在明末清初之际,由于连年战争而引发社会动荡不安,武术作为安身立命以及尚武之风涌起的思潮之下,太极拳创始者陈王廷“在继承家学基础上,以诸家武学技法为素材,其吸取了戚氏《三十二势经捷要》太祖长拳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1]而创拳。随着社会安定,民众生活逐渐平稳,拳技之武力弱化,太极拳开始以应敌之技法为战略体系,摒弃杀人之法,构建养身之术,以回归效法宇宙之生成及宇宙演化之规律的拳种。追寻历史轨迹,太极拳的形成与完善并非瞬间,而是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孕润。它发展至今已是一门关乎与“自身”、“他人”、“社会”、“民族”的精神性文化,因此,“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统称为‘国学’。武学是国学中的国学,太极拳则是武学中的武学”[2]。精神是文化的灵魂,制约文化体系的取向和性质,武术所蕴含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国在近年来,不管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外宣扬和平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是一个不喜欢战争的民族,也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慎战论”。所以,笔者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代表的太极拳入手,重新阐释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及其意义。

1 以技载道:太极拳文化力量的终极依据

“道”的本义是道路,后被经引申为万事万物所必须遵循的依据,在葛兆光先生的著作《中国思想史》提出“道是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终极依据”。庄子曾提出通过物质层面的技术实践活动来寻觅和诠释天地大道,“他认为万事万物之术均属于技艺的范畴,形而下的技术可以通过事、义、德、道来沟通天地宇宙”[3]。概括“道”的含义如以下几层: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过程;道是万事万物演化之本原;道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道是万事万物遵循的法则。

“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范畴,它不仅作用于中国传统各门艺术之中使其行为被精神所贯穿,而且也使得太极拳蕴含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因此太极拳也被称为“哲拳”。道家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表达了道既是万物之本原,又是万物发展的过程。《周易》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拳以周易之理贯穿于拳势之中,即表现为:一圆是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成四象,开合、出入、领落、迎抵是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把阴阳运化视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道是超越有形物体之上抽象的无形无象,形而下的器是附着在有形物体具体的有形有象。太极拳的两仪、四象、八卦均可用阴阳来概括称谓。抽象的阴阳依附在太极拳肢体的运动上,使其化象为体,太极拳能有如此大的“哲学性”可以说得以于道也不足为过,因此道是太极拳之本原。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心静,心静才能使身体放松,由松入柔,柔是走劲化力的手段,柔中求刚是目的。太极拳通过松柔自然的盘架除去后天拙力而生出劲,也就是化僵为柔积柔成刚。再通过大圈化小圈,小圈至无圈,由招法的着熟进入运转的懂劲,再由懂劲到达技击的神明,旨在追求着炼神还虚的“天工”脱化,即通过有形的身体运动来达到无形之境界。

道既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也是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法则。“道法自然”便是太极拳所遵循道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说按照自然本性的原则,遵循事物本来的运动规律。太极拳“天人合一”就是人效法天地、遵循道的规律和原则。太极拳是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倡导自然的拳种,它以不悲、不喜、不惊、不愠等平和的自然心态,以内三合、外三合、三直四顺等符合人体生理之规律,以亲近自然,返归人类精神家园的宇宙自然……理法本乎天道,拳架顺应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中寻觅自然的科学健身和塑造自然的艺术之道。

太极拳“天人合一”的追求是讨论天地人相依存的关系,是真的表现;太极拳练与悟、技与德结合的方式,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是善的诠释;太极拳寄托山水之间的“情景交融”,是美的追求。太极拳在追求“真、善、美”之情结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文化的力量。而文化力量在于“文化的塑造力、凝聚力、推动力、创造力、辅助力”[4]。以技载道,太极拳通过阴阳运转的身体运动来释放着所承载的文化力量,使人在文化力量的浸润下提高道德素养、规范人格行为、升华人生境界,从而稳定社会。“‘技进乎道’这是国学的一个法则。以国学的角度来看太极拳,就不会把它视为雕虫小技”[5]。太极拳由技入艺而承道,技是道依托的载体,道是技遵循文化力量的终极依据。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记住四个字,就是武拳文练。我们学太极拳不是为了打人的,而是提高文化修养与思维能力”[6]。

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世界环境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7]。太极拳以技载道,“它是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生动信息,称为国学的重要载体。通过习练太极拳,就能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也能滤清中国传统文化的脉”[8]。

2 修身克己:太极拳修心养性的教化立场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强调修身与克己的。作为儒家思想总纲的《大学》也强调“皆以修身为本”。它把修身作为人们安身立命、求学问道的基础,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律、终身实践的教化过程。“克己”就是人们处在复杂社会当中,在调和己与己、己与外的关系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克制约束,和与他无己忘我的精神品质。在《大学》中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就是先重拾人们丢失在被世俗所蒙蔽的“本心”。而“克己是每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于外在表现要做到‘诚于忠,形于外’,‘形于外’就是对‘复礼’的要求”[9]。

在太极拳的习练中,通过肢体的外在运动,使习练者懂其习武门径,而内在的“心”才能使习武者窥其深奥。太极拳以心静为本,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心静则身正。先以内在的以心练功,而后方能以外在的以形练功,在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指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骨髓”,说的便是此意。太极含万化之理,绦心而法生,心之动即太极动,太极动则大道通。太极拳讲究“重意、用意、练意”,其实质就是通过内在的心里活动引导外在的生理变化,使其形神兼备。外在的肌肉骨骼极其松透,从而退其先天拙力,心无杂念心则静,心清则神静,从而达到清净本然之心,进而使其返璞归真。因此,太极拳的身体习练与内心的修炼相比,更多的是进行向内修炼心态,心态平和则大脑无牵无挂,从而进行自我调整,克服急躁,排除不平衡的心理因素。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集大成者,其拳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和伦理情愫……‘道德’与‘伦理’的诸多思想和理念深深的渗透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之中,并与太极拳的技理、技法相互融合”[10]。太极拳的习练也遵循着“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古训,这是对习武者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太极拳习练者“克己”的重要法则,对内即是要求“自制、自戒、自省”,对外即是“礼让、宽厚、包容”。在“克己”与“礼制”的文化内核影响下,尽管肇始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人人自卫的社会背景下,在当时作为一种搏杀之术,却在现今很难看到激烈、血腥、野蛮的场面。它更提倡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教化,把君子身上承载的“仁义”作为太极拳终身追求的价值和理论。对于习武着来说,习武只是一种“克己”、“修行”的一种手段,并非把追求技术高超作为目标,而是“以武成人”,塑造君子的人生态度。

在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过度重视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却忽视了人们内心世界的道德需求,不平衡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内外矛盾的激化,信仰的缺失、道德的危机、精神的空巢以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修身使人超越“原生状态”,从而自觉进入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不是独善其身,而是把自我融入国、家、天下之中,实现自我与社会责任、义务联系起来,使其承当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众所周知“敬、忠、信、义”等道德元素,构成了“仁”。 克己才能自胜,才能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的水平,达到“自胜者强”。因此,通过内在的“克己”达到外在的“复礼”,顺遂“克己”与“复礼”搭载的“桥梁”而直奔“仁爱”,就可以做到中国典型的竞争模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而由外达内实现道德的教化。世界需要和平,人类更需要安宁。虽然已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武力战争,但世界各国还是冲突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正心而修身,克己而复礼,用东方典型的文化“仁爱“、“道德”来作为“任性纵欲”的对症良药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推己及人:太极拳内圣外王的王者风范

“推己及人”是儒家处理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模式,是“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不能知己,就无法推己,不能推己,如何及人”[11]。因此,“知己”是“推己及人”的前提,而“知己”首先要“正己”,因为自己不对,是无法正确对待别人的。“正己”之后还要去通过正确的“修己”保持“正己”。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一定的评价标准才知道“知己”是否无误。所以,“正己”、“知己”,尔后通过“舍己”才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最后“推己”才能“及人”。“内圣外王”也是儒家之学所强调的,即内圣,是内而成就圣贤之德;外王,是外而推行仁政王道。“内圣外王”在塑造理想人格方面是“成己成物”,在推行仁政方面是“修己治人”,因此,儒家推崇“非圣人莫之能王”,并以“内圣外王”之道治理国家,推行“王道之国”。

众所周知,太极拳技术大体可分为“静势(单式)、动势(拳架)、推手”。在传统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经常有“捏架子”之说,太极拳在行拳走架有“三直、四顺、六合、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屈膝敛臀” 等要求,通过对太极拳单式的“捏架”,使其身体各骨节位置的有序摆放来符合人体生理结构,从而顺遂自然。“捏架”便是“正己”,在“正己”之后,便要通过盘拳练架来保持“正己”。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是“正己”的理论阐释,它要求太极拳应该怎样去修炼才能达到“正己”,也就是说,通过符合太极拳拳理的“修己”来维持通过“捏架”的“正己”。

在太极拳的推手中,力量大小不是战胜对手的必然法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关键还是在“知己知彼”。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讲“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就是太极拳独特的“后发先至”的技击特征,在“知己”的前提下,通过听劲来感知对方的“用意”,从而达到“知彼”,在没找到自己得势之时,要“人刚我柔,人背我顺”,以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从而随曲就伸,这就是所谓的“舍己”。“舍己”才能从人,方能到达“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阶段神明的太极功夫。因此,通过“正己”来“知己”,“知己”方能“舍己”,“舍己”才能“及人”。所以,“正己,知己,舍己”才能学到“大学问”,感悟“大智慧”,理清“大道理”。

太极拳的修炼是“十年不出门”的艰苦磨练,是“内修自己”的旅程。通过太极拳艰难的“内修自己”的过程,是构建自身“内圣”的根基,推手最终的目的不是要达到战胜对方、打倒对方,最主要是在推手中检验自己的拳势是否正确,也就是说通过和他人的推手来评价“知己”,从而知道自己在习练拳架时出现的弊病,以此回到《太极拳论》的原点,再通过《太极拳论》“修己”达到“正己”从而继续维持“知己”。太极拳习练者要经过反复的“修己”与“正己”,最终来追求这种永无止境的“知己”功夫。在太极拳循环往复的过程之中,慢慢地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使太极拳习练者含有“不伤自己,不伤别人,不伤和气”的王者风范,所以“内圣外王”的王者风范被太极拳习练者作为终身的追求。

太极拳通过“正己”、“修己”、“知己”、“舍己”等一系列的“推己”过程,实则是一种“内修自己”的过程教化,它强调人与他人之间是讲理的不是讲力的处事原则,体现了“守弱不争”的中国典型的竞争模式。太极拳推己及人以不争为用,主张服人、感人。从太极拳的技术层面看人生的境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这便是太极拳“内圣外王”的修养根基。中国推行“内圣外王”的治国之道,也并非对外敌入侵不具反击能力和不对外发动战争或能忍则忍做纯粹的道义之国。最近热播的电影《钱学森》中钱学森的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原子弹的确是发动战争造成人类毁灭性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还要制造,因为我们是需要证明国家有这个能力让自己强大起来,我们不是为了战争才研制原子弹的。这正如我们国家以“内圣外王”之道治理国家,推行“王道之国”,它是“王”威信而不是“霸”威慑。

4 天人合一:太极拳天下大同的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在《庄子·达生》提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在当时中华民族地处平原,人们以自然种植,靠自然吃饭,这使得人依赖天地的关系被固定下来。后来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指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由此人们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精神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背自然方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太极拳所蕴含“天人合一”的精神,是把自然的生命和谐运用到形而下的技术实践当中,俗话云“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人们把自我的生命回归到生生不息自然界的生命之中,使得拳势合乎自然、顺乎自然,来求得自我内外平衡,来感悟自然阴阳平和,从而到达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相和谐汇通。人们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地从自然界中汲取养分,模拟自然界事物的运行规律和动作姿态。行拳的运行规律如行云流水、立如枰准,活似车轮、折如弓,轻如叶、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世;动作姿态如倒撵的猿猴、白蛇的吐芯、野马的分鬃、白鹤的亮翅、金鸡的独立……结合人体的技击方法和动作规律的诉求,以自然的现象来阐释拳理,从而创造与丰富了太极拳。“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太极拳具有“尚中贵和”的特性,这种重整体的思维特点,在太极拳动作追求“合”的技术特征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足与手合”。这实际是通过肢体外在的三合来引发内在的三合,达到周身一家,相互协调。在传统道德观念引导下,太极拳将人的技术和修行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尚武崇德的思想观念,并把武德作为习武的真谛,主张以德感化天下。因此太极拳“和谐”的整体思维可以说是直接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演化而来。

20世纪,强势的西方文化重溯了整个世界,而21世纪,东方智慧开始影响整个世界。而世界文化的格局,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是东西文化会通、和合的格局。这也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太极拳作为具有自然精神特质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也始终同自然高度和谐相一致。太极拳“天人合一”的整体战略思想,使得与西方在追求“公平”、倡导“竞争”的文化特点下形成的好侵略、倡争斗的竞技运动截然相反,通过习练太极拳来体味蕴含于太极拳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生处事原则。就像学者指出的那样“通过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互换,自我为社会的贡献和社会为自我的服务的互换,把‘小我’融入社会的‘大我’之中,促使人生终极价值的实现,创造社会的整体和谐”[12],从而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双向依存,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社会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形态。

5 刚健有为:太极拳自强厚德的民族情怀

中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是引导中国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内在驱动力。张岱年先生在著作《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中把这种精神归为四个体系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而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13]。自强不息诠释着人们力求进步,发奋图强,永不滞留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演绎着人们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度量之大,无物不载的入世心态。他们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基石。

太极拳的创始者仰观天地之象,顿悟宇宙自然万物之运行规律,取太祖长拳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并以动作轻灵缓慢为特点而创拳。太极拳在动作演练上自然而然,如行云如流水,有舒展大方也有小巧严紧。看似如春蚕吐丝藕断丝连,实则长江大海,起伏跌宕,正如拳论所说“外似安逸,内宜鼓荡”。太极拳有人称为“大器晚成”的拳术,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植根于对生活的感悟,如《太极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一羽是何等重量,蝇虫是几克压力。武禹襄的《太极拳解》说“形如搏兔之鹊,神似捕鼠之猫”,鹊的形,猫的神,没有对生活的感悟,是难以使太极拳像其形取其义进而使其神韵。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十年不出门”的朝夕修炼,要经得起夏天酷热的三伏、冬天严寒的三九,耐得住漫漫长夜的寂寞,守得住儒而文雅的品性,抵挡了花花世界的诱惑,抗拒了“学海无涯,不进则退”的桎梏等等。使得习练者逐渐领悟人生无涯苦寻觅的真谛和自然生命生生不息的精神。

太极拳是博大精神的武学,有“海纳百川”的品德,它效法宇宙天地,山川海洋的雍容大度,并以虚怀若谷、无所不容而会通万物。大凡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之分,万事万物生于阴阳,阴阳存在万事万物之间,从而构成了大千世界。太极拳是负阴抱阳,并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正因太极拳负阴而抱阳,衍生出一系列的动静之变、虚实之变、刚柔之变等等,构成了太极拳的阴阳变化。太极拳从单一流派发展到现今的众多流派,从技击实战到休闲养生,从乡村田野到都市生活,从国内走向国外,太极拳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归根到底是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各团体、宗族、流派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结果,也无不体现着太极拳自身“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豁达情怀。

太极拳拳势的绵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哲学原理和抵御严寒酷暑的朝夕习练,以及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厚德入世心态,更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精神写照。多少武林人士,为了民族利益,抵御外来侵略,洗刷国耻为国争光,经过长期艰苦百折不挠的争斗,才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在对待共同发展的国家,采用和而不同,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无疑是宽厚包容、共谋发展的入世原则。如今,我们在提倡“刚健有为”的精神之时,实则是为了使我们始终保证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在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国崛起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个人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未来变化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因此,自强不息是民族崛起的精神原点,厚德载物是民族内外团结共同奋斗的基石,也由此引发了“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使人感到发聋振聩的疾呼。

6 太极拳在当今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意义

太极拳“推己及人”,是“内修自己”的过程教化,是讲究理而非力的处事原则,主张服人、感人,以“守弱不争”为用,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文化精神意义。中国推行“内圣外王”的治国之道,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国的强大是绝不会损害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绝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14],它是“王”的威信和感召,不是“霸”的威慑和强权。纵观当今世界竞争形势,“局部战争,总体和平;局部紧张,总体缓和;局部动荡,总体稳定”,但人类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竞争的,但竞争的最终趋势是趋于和谐。而中国的竞争模式恰恰就是和谐竞争,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应以中国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为支撑。太极拳“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意义,是作为中国和平崛起 “天下大同”的文化内核,消除中国威胁论,倡导人类共建和平,共同发展以及安定国际社会发展环境有着“理同一贯”的深远意义。太极拳“修身克己”的文化精神意义是“任性纵欲”的对症良药。一个真正的“文明型国家”,过度贪婪地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国民道德的诉求,无疑是“任性纵欲”缺乏“仁爱”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仁爱”是通过“修身克己”来让人们自觉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恢复礼仪的内在精神和道德素养,最终使人们拥有“仁爱”,诞生一个真正文明、和谐的社会形态。太极拳“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意义使我们保障“忧患意识”的基础。人刚强而不狂野,见强而不畏惧,勇于拼搏。“有为”则是要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当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要挺身而出,为大义而凌然,舍生取义。所以,太极拳“旨在不战”的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修养,道德的教化,是世界所接受“和谐”的价值理念,是树立民族“不贪婪”、“不战争”、“不屈服”的楷模,“抚摸”太极拳,便能“触及”太极拳的文化精神意义。

[1] 吉灿忠,邱丕相.明清太极拳演变的因素及其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9):35-39.

[2,5,6,8] 余功保.上善若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40,4.

[3] 曾小月.由技入道—论中国武术之体道思维[J].上海体育学院,2010(4):54-57.

[4] 丹增.正确理解文化的力量[N].人民日报,2011-8-30(15).

[7] 沈壮飞.软实力?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8:4.

[9] 刘芳.从“克己复礼”浅谈孔子“仁”的思想[J].武警学院学报,2010(7):63-65.

[10] 王岗.太极拳:体认道德伦理的文化教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23-26.

[11] 李蓉蓉,王岗.太极拳:从“推己及人”到“内圣外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45-45.

[12] 林小美,苏欣,杨建营.论太极拳和谐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J].体育科学,2007(7):21-47.

[13] 王海鸥.太极拳中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J].东岳论丛,2010(7):31-33.

[14] 于鹏.解析《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J].中国经贸,2010(11):34-35.

猜你喜欢

习练太极拳精神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