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梦的现实价值*

2014-12-06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梦想体育

黄 璐

(河北联合大学 体育部,河北 唐山 063009)

1 中国体育梦是一个远景目标

一个国家的梦想,是民族特质、社会心理和价值普适性的升华表达,依据民族、社会与文化三个维度的混合与差异,所定义的国家梦想表现异同,成了色彩斑斓的世界,有了美国梦、欧洲梦、日本梦、中国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民族自信逐渐提高,进一步制定与实现更高发展目标的社会心理期待愈发强烈。“梦想”是可以“不断去想象”,却“很难够得着”的东西。中国体育梦是一个远景目标,伴随着历史与民族发展进程而不断进行定义与调整。例如,晚清落后挨打的旧中国,国人渴望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民国初期胡适发出了“百事不如人”这一撕心裂肺的呐喊,国人梦想到奥林匹克赛场上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岁月,中国体育期待“零的突破”;新世纪初中国崛起的激昂年代,中国又吹响了“体育强国建设”的号角。同时,根据不同的思考角度,中国体育梦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叙事特点。从宏观角度而言,至少存在国家、行业与个人这三个层面的梦想内容。

其一为国家层面。何振梁先生在出席“2006年‘中国梦’与和谐社会”研讨会上指出,体育有“体育梦”,最能概括中国“体育梦”内涵的是1908年天津一份杂志提出的“奥运三问”[1]。时过境迁,中国体育取得的伟大成就今非昔比,别说“奥运三问”——参赛、拿奖牌、举办奥运会这三个基本问题,就说荣登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宝座一事就让西方社会唏嘘不已。难道中国竞技体育从此丧失更高的梦想追求了吗?历史的终结象征新世界的开始。中国竞技体育在团体项目上,在田径和游泳两大基础项目上,在具有商业价值的竞争力项目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是新的动力和梦想。

其二为行业层面。有论文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在短期冲高收视率的追求下……电视娱乐节目将成为头脑简单而四肢发达的‘竞技运动员’[2]”。相比于“清洁工”这一象征符号,“竞技运动员”这一概念与形象沦为传媒与社会话语暴力的“替代品”。诸如“皮肤黝黑,灰头土脸”、“学习成绩不好就去搞体育”、“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些职业歧视性话语,刺痛了体育工作者的神经。这说明,传媒与社会对“搞体育”的刻板印象有待转变,整个体育行业的社会地位与形象认知有待提升。传媒与社会对体育行业的不理解,或者说缺乏更多了解,给体育工作者带来了尴尬和忧愁。作为“体育人”这一社会与文化身份的最迫切、最值得预期的梦想,就是通过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不能说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至少不再受到社会歧见;不能说广受理解尊重,但至少不遭恶语伺候。

其三为个人层面。体育人首先是一个国家公民,凭借专项技能追逐与实现幸福生活的个体。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处于哪个生活状况,琢磨哪门子事。国家和谐稳定发展为个人实现梦想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个人为追求更好的幸福生活,为争取更好的事业发展,不满足于现实,无数个体和群体的动力、信心和进取态度构筑了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个人成长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个人与国家是融为一体的。

2 中国体育梦是一种世俗观念

美国梦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梦想文化形态。广义的美国梦是指美国的民主、自由与平等。狭义的美国梦是指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努力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体育是彰显美国梦意识形态的最佳方式。以NBA(美职篮)为例,世界各地的年轻球员向往进入NBA这一梦想王国,因为那里有令人乍舌的薪水和一夜暴富的神话,享受富人俱乐部的奢华生活,最强势的媒体平台,最庞大的球迷群体,时至今日,美国梦植根现实世界,践行世俗路线,追求物质生活过于精神价值。与之相比,中国体育梦应该是具体的、可见的,甚至指向一种世俗的观念。

精英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争取“金牌第一”,体现“强者文化”,这是与身俱来的基本功能和根性问题。先有金牌第一的功利追求,再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升华。如果中国精英体育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从来就没有实现过,谈何奥运精神的升华与超越!当晚清中国社会落后挨打的时候,渴望证明自己不是东亚病夫的时候,梦想到奥林匹克赛场去的时候,又有哪个国家认为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超越,仅仅是想争取原本属于中国人民的那份尊重。“我能比呀”(1928年民国政府代表宋如海对“奥林匹亚”的音译)不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超越,而是处于那个特殊历史年代国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国人梦想找回渐行远去的大国权利和地位。

中国体育梦首先必须建立在世俗观念之上,这种世俗观念必须“接地气”,必须时代化、具体化并赋予现实紧迫感。早在70年前,梁漱溟先生便警示国人,“东方化究竟能否存在?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倘然东方化受西方化的压迫不足虑,东方化确要翻身的,那么,与今日之局面如何求其通,亦须有真实的解决积极的做去,不要作梦发呆卒致倾覆。倘然东方化与西方化果有调和融通之道,那也一定不是现在这种‘参用西法’可以算数的,须要赶快有个清楚、明白的解决,好打开一条活路,决不能有疲缓的态度。[3]”中国体育梦的伟大实践必须以世俗观念为基础保障,适时从世俗生活中抽离出来,提炼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的中国体育梦的精神内涵。

3 中国体育梦是一个多元面向

中国体育梦的终极价值无疑是早日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实现民族体育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促进世界体育的大发展大繁荣。如同乌托邦思想或儒家大同的理想,内部“道不拾遗”(《韩非子·外储说左》),对外“讲信修睦”(《礼记·礼运》),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奥林匹克文化遗产,将儒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阐释得淋漓尽致。然而,当下不是一个“大时代”,不存在“大历史”,更不是价值独裁者的殿堂,而是一个人人享有权利和自由呼吸的“小时代”。这就意味着中国体育梦是一个多元面向的观念世界,具有海纳百川般的张力和包容力,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视角的体育梦想内容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从体育概念传统三分法的价值视角,竞技体育发展的梦想是站在世界之巅,拿更多的冠军和奖牌只是证明自身竞技实力的一种形式,最本质的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技术、中国理念,彰显中国竞技体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及其背后支撑的制度创新、技战术思想和知识体系。大众体育发展的梦想是人人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实惠,有健身锻炼场地,掌握适合自己的单项运动技能,理解基本体育知识和文化,学校体育发展的梦想是每一位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快乐成长的过程,与体育运动相伴,生活和文化学习更主动、更轻松。

从不同体育职业的个人追求视角,运动员梦想站在国际最高领奖台上,教练员梦想培养出更多的冠军运动员。裁判员梦想执法重量级比赛,为人生留下美好回忆。一线体育教师梦想工资待遇大幅提升。体育官员梦想做出更大成绩,给执政之路划上浓厚的一笔。体育商界人士梦想大吉大利,利益翻番。健身指导员梦想专业等级晋升,获得行业和社会的认同及实现自我价值。体育学者梦想获得国家级课题项目资助,发表更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从体育价值观的发展视角,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碰撞与共存的时代,每种代表性观念均力争扩大自身文化的影响力,试图让他者感触、理解与融入自身的价值观世界。以中国体育长达一个世纪的概念争论为例,土洋体育之争、真义体育观和大体育观的理论分歧以及各种创新概念认识,反映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认识和文化主张。价值观不同,目标各异,梦想内容自然不尽相同。再以中国武术传播为例,抛开“南拳北腿”这一笼统说法,以民间自嘲话语来说,中华武术从来没有统一过。武术门派林立,均以光大自身门派遗产和思想为梦想追求。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都有无限勾勒的梦想。国家体育对不同着力点的发展目标和梦想蓝图不尽相同,诸如精英体育、职业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休闲体育、农民体育、军事体育等价值分区,进而又细分为不同的等级层次予以区别对待。最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尊重,合作共赢。西方民主的本真含义不是说把谁都包容进来,而是说把某些人排斥出去;是去发掘和凝聚一种同质性的东西,而不是去包容异质性的东西[4],美国梦和西方民主社会的局限性昭然若揭。中国体育梦概念的提出,乃至蕴涵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感召力,为走出美国梦的霸权世界和西方民主社会困境提供了可能的实践路径。对于中国14亿人这么庞大的梦想诉求和想象力资源,不能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至少做到多元面向、和谐共处。中国体育梦不仅仅是敢想、敢做、敢于实现,更重要的是面对一个多元面向的体育梦世界,关注与尊重每个可能实现的体育梦想。

4 中国体育梦是一种现实存在

中国政治体制提出中国梦概念,媒体与主流社会便热衷于追逐中国梦的正能量、正功能、正价值。这当然不能算错,因为任何国家形态的梦想力量必是严格赋予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但也不能盲目算对,因为丧失“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推进力,缺乏现实观照的梦想将索然无味。通往地狱之路通常是由善意铺成的(哈耶克语)。梦想并不全是“好”的展望,“善”的内涵。梦想也有现实的一面,“坏”与“恶”的一面。“善”只有在与“恶”的对比参照中,当下只有在与历史的比较审视中,才能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和价值,才能勾勒出梦想前行的方向和轮廓。“恶”甚至是梦想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生活憧憬中,哪些地方要改进,哪些行为要惩治,哪些思路要纠正,都是基于“恶”的存在与关注。梦想中的“恶”不可清除,但总体上必然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呈现并捍卫“善”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现实世界越残酷,梦想力量越强大。

美国体育强国有自己发展的困惑,中国体育大国也有自己成长的烦恼。以19世纪末美国黑人体育梦的现实溯源为例,美国社会阶层的流动往往受到教育程度、人脉关系、种族身份和社会资本的制约,而体育可以超越社会既有规则和成见,体现出美国制度的民主特性,因为身体天赋和才能是选拔运动员的唯一标准。黑人将体育视为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一种手段,虽然职业球员的工资比普通工人的工资要高(约3倍左右,具体不定),但是种族歧视致使黑人球员面临莫大的发展阻力。为了加入全美职棒大联盟,黑人球员必须要比白人球员表现得更优异,且在能力同等的情况下,黑人球员的薪水往往比白人球员要低[5]。从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到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著名演说,再到奥巴马当选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黑人的社会地位持续提升。对于当前的美国体育梦而言,黑人球员依然面临严峻的社会形势。2001年全美高中共计530 068名篮球运动员,只有0.025%(13 365名)能成为大学球员,而达到职业水平的精英球员仅占0.001%(405名)[6],黑人球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突破既有体制和社会歧视。尽管现实如此残酷,美国体育梦依然让黑人球员魂牵梦绕,付诸百倍努力追逐梦想。

当下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同样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在精英体育高竞争力项目上未能取得更大突破,职业体育发展低迷,面对人民日渐高涨的健康诉求和健身需要,人均可利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还十分紧张,这些都是“中国问题”、“中国忧虑”。如果无视这些问题的现实存在,不把这些问题放在中国体育梦意识形态中的某个重要位置,就会失去抓力点和支撑力。尤其体现在全球重大体育事件中,糟糕透顶的局势状况(对自我或他者而言)是现实世界难以割裂的组成部分。之所以敢于表达现实世界,是因为对未来还存有希望,彰显了中国体育梦道路选择的无比自信。

5 中国体育梦是一个传播框架

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崛起、中华复兴、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传播概念创新,无不给人一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错觉。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中,这种明确指向“崛起”、“复兴”的传播概念,让西方社会深感忧虑,很不适应,对缓解西方社会固有的中国“刻板印象”是弊大于利。体育和中国梦的联姻,恰能缓解中国精英体育强势崛起这一“硬姿态”,淡化“宣传”,倡导“交流”,做传播学上的“软处理”,与世界分享中国体育梦的励志人生和精彩故事。

无论是好莱坞电影一贯之普世价值观战略,还是9.11事件后美国职业体育的国际化战略,均在倡导一个无边界的文化传播世界。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内事件、国际事务两个层面已经浑然一体,国内问题可能产生国际影响,国际问题可能引发国内反应。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已不仅仅是外宣工作的职责范畴,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局面。例如,2013年1月份《人民日报》有两篇体育新闻登头版,一篇是“中职篮杜比75分破单场得分纪录”,另一篇是“李娜晋级澳网女单决赛”,两个舆论场的交互聚变效应立显。国内联赛和国外赛事,国外精英球员和中国体育明星,杜比赢得中国荣耀,李娜获得国际关注。这种“软传播”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关切,对外传播真实的中国政策和社会现实,也不失时机地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国梦内涵,“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中国体育梦是一个概念创新形式,是一个舆论影响议程,亦是一个对外传播框架。中国体育梦是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新起点,是时代赋予的新契机。随着中国精英体育的日趋强盛,中国对内对外应该多谈“中国梦”,少谈“崛起”和“霸主”。多谈普世价值观,少谈狭隘民族主义。例如,寻找奥运冠军背后鲜为人知的励志故事。这是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国家、不分信仰的共同叙事主题,讲述共同的故事,传达普适的价值,才有可能实现跨边界传播。

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体育梦对外传播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建立中长期舆论影响战略,潜心下去、踏踏实实地做大量工作。美国流行文化革命为何选择了嘻哈文化,而排斥了东方功夫,是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的精神遗产,以及美国主流价值观、社会文化模式的选择和跨国资本力量的崛起等因素所决定的[7]。当下嘻哈文化已由“地下”转为美国大众文化发展主流,而功夫文化却始终是东方功夫。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试图在强势的美国大众文化版图中实现逆袭,胜算近乎为零。惟有借助中国崛起的软实力建设,搭便车,谋空间,例如在海外孔子学院中的武术传播[8],在购买国家形象宣传广告中植入武术内容等方式途径。每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模式选择,不愿被文化传播霸权“他塑”自己的社会文化形象。中国体育梦不是传播霸权主义的梦,不是国际体坛霸主的梦,更不会成为“他者”的噩梦。中国体育梦是关注与尊重“他者”的梦,是分享世界体育成就的梦,是体育与和平发展的梦。中国体育梦的文化传播惟有始终站在他国的立场和世界的高度,才会受到尊重,才会充满活力,才会走得更远。

6 中国体育梦是一种精神特质

中国体育梦可以成为一个远景目标、世俗观念、多元面向、现实存在、传播框架,更应该化为一种扎根现实并超越现实的精神特质。精英体育是一种天然的想象力资源,符号、叙事、意义和象征等社会文化内涵,能够依附体育这一造梦载体,实现信仰重塑和精神布道之路。例如,美国男篮梦八队寄寓为“救赎之队”,以科比为象征的个人主义精神和美国梦神话,以美国篮球为象征的全球顶级职业体育市场和“一夜暴富”神话[9],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背景中,在反美主义甚嚣尘上和新自由主义道路广受质疑时,图谋重塑美国造梦帝国的全球形象。实践证明,美国精英体育依然强大,美国体育梦没有破灭。难道冉冉升起的中国体育梦丧失影响力了吗?中美两国造梦途径各异,本质上却殊途同归。西方世界有美国理念,东方世界有中国精神。晚清以降到当代中国,历经历史沧桑和精神积淀的中国体育厚积薄发,成就了世界体育发展史上的“中国高度”。中国精英体育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绩,与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当下社会文化精神的生发有紧密联系。无论处于哪一历史时期,面对哪种社会状况和国际局势,中国体育始终敢于想象,敢于造梦,并用自己的方式付诸实践和探索。

在社会大环境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遗留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褪色的英雄和失落的梦想将美国梦拉回到现实中[10]。在极度痛苦与无限沉沦中能够坚持下来的东西,赋予抽象表达的东西,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特质。一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中华体育精神弥足珍贵,即“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超越自我的乐观自信精神,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信任宽容的团队精神,辩证的实用理性精神[11]”。它扎根现实世界,超越于现实世界,并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中国体育梦有现实和世俗的一面,更有精神和憧憬的一面,尽管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间的鸿沟难以填补。这里有冠军搓澡工邹春兰们,有落魄街头的张尚武们,有严峻的运动员就业形势,这都是中国体育梦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然而,体育本身蕴涵的实践价值和梦想力量,让我们对解决这些棘手问题赋予了更多期待。体育是彰显人的主体存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锻造自我意志的重要方式,让人形成成一种积极进取、通达乐观、不懈奋斗、永不放弃的生活态度。

犹如一场实力悬殊的足球比赛,弱者明知取胜的希望渺茫,却不言败。秉持一种勇敢面对现实的进取态度,放下一切,专注技术,幻想破门,渴望胜利。不管场面如何悲壮,比分如何悬殊,拼尽全力,做到极致,便可释怀,便无遗憾。诚然,实现梦想的尺度因人而异。新中国精英体育的发展历程是最有力的诠释,面对一个技术精湛的对手,一个遥遥无期的征程,中国从未放弃努力,从未失去梦想,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从无到有,逐一突破,多点开花,整体跃迁,开启了中国精英体育迈入强盛时代的新篇章。一股精神力量贯穿始终,锻造了中国体育梦独树一帜的精神特质。

[1] 何振梁. “体育梦”、“中国梦”与和谐世界[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2):14-15.

[2] 周凯.创新疲弱,娱乐至死[J].青年记者,2013(21):15-16.

[3]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0:6-11.

[4]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09-410.

[5] STEVEN A.RIESS.Sport and the American Dream [J].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1980(2):295-303.

[6] REUBEN A.BUFORD MAY.Living Through the Hoop:High School Basketball, Race, and the American Dream [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8:159.

[7] M. T.KATO.From Kung Fu to Hip Hop:Globalization,Revolution,and Popular Culture [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7:1-8.

[8] 郭玉成,李守培.武术在孔子学院的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J].体育学刊,2013(5):122-126.

[9] CARSON CUNNINGHAM.American Hoops:U.S.Men’s Olympic Basketball from Berlin to Beijing [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9:385-414.

[10] PAUL HEMPHILL.Lost in the Lights:Sports,Dreams,and Life [M].Tuscaloos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03:72-78,161-170.

[11]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1-63.

猜你喜欢

梦想体育
如此梦想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小梦想
梦想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梦想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