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骨年糕“鲜得来”
2014-12-06叶成伟
◎叶成伟
所谓“排骨年糕”,是指猪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经油氽、烧煮而成的一款上海独有的风味小吃。而“鲜得来”,是沪语中的一句感叹词,意思是好鲜哦,类似于北京人的“盖了帽儿”、天津人的“倍儿好”、重庆人的“硬是要得”。用一句感叹词来作店招,简单明了地告诉顾客我的排骨年糕有多好,真是自信满满。在沪上敢用“鲜得来”作店招的,数来数去,恐怕也只有以吃排骨年糕出名的这一家了。
一提及“鲜得来”的排骨年糕,在申城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早年的“鲜得来”,开在西藏南路的一个弄堂口,小小的摊位占地仅几个平方米,全套家什只是三尺半台子、几条长凳及一只铁锅。摊主是一个瘦瘦的老头,常年系着一条油渍麻花的围裙。事先炸好的大排,一盘盘放在架子上。那口氽排骨的大锅,里面的卤汁终日沸腾着。当客人需要时,摊主便将炸好的排骨及年糕放入卤汁中氽数分钟,待熟透后用火钳钳入盘中,随后用剪刀将排骨剪上几刀,再洒点辣酱油,一盘“鲜得来排骨年糕”就成了。
小摊虽说简陋之极,但每天顾客盈门。对面又恰好是个剧场,每到散场,更是人满为患。通常情况下,很少会有空位,大多数人要么买了带走,要么就站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捧着碟子开吃。
笔者家离小摊不远,自然没少光顾。印象中,当时的排骨年糕真是一绝。那块大排竟有一个成年人的手掌那么大,非常扎实,而且酥脆鲜香,裹上酱汁,滋味醇厚;年糕虽然被汤汁黏密地包裹着,入口满是肉汁的浓郁,却仍旧鲜明地保留着自身的糯、香、黏、韧。“美味”两字当仁不让,虽隔多年,记忆犹新。
说起来,旧时的“鲜得来”排骨年糕能够在小吃品种花样百出的上海滩独领风骚数十年,绝非浪得虚名,一份地道的排骨年糕,从选材、烹制、调味都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排骨绝非面拖这么简单,面浆需用面粉、菱粉、五香粉、鸡蛋液调成。其中,菱粉可以让肉质更嫩,五香粉更是“鲜得来”大排与众不同的重要因素。而油氽时的油温和时间也有讲究,过则焦而不嫩,欠则酥而不脆,唯有“既酥又脆”、“既香且嫩”,才得其真味。
年糕同样含糊不得,需用长条的、薄薄的、两头圆的宁波年糕,大片切好蒸熟后还需下油锅燎一下方能上桌。这样制出的年糕吃上去滑不粘齿,不仅有糯米的芳香,还有着过油的香味和口感。
此外,在蘸酱方面,甜面酱是特制的,其中加入了苹果酱,因而在甜香上要胜出普通甜面酱一筹。而辣酱油更是排骨年糕的经典搭档。说起这辣酱油,还是舶来品,广东人称之为“喼汁”,其实就是英国黑醋,或者叫伍斯特郡沙司(Worcester Sauce)。这种调味料的主要成分是大麦醋,味道酸甜微辣,色泽黑褐如酱油,可直接使用也可用调制其他酱汁,却被上海人改良成了本土化的常见调料。
排骨与年糕,按理说无论在哪方面都是彻底相反的一对:一个荤一个素、一个油一个淡、一个咸一个甜、一个油氽一个清蒸、一个配辣酱油一个配甜面酱、一个猛烈如粗犷汉子一个细腻如小家碧玉,上海人却把如此相反的两种食材搭配成一款吃食,可谓别出心裁。
排骨年糕是草根的,其诞生于弄堂口的摊档之上,沾着浓郁市井之气。但对于老上海来说,它终是挥之不去的儿时美味,真正的乡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