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协状元》的现代改编综述
2014-12-05浦晗
浦 晗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南戏《张协状元》作为为宋代南戏的唯一传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本),自上世纪20年代由叶恭卓先生发现之日起便引起了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其反映出的南宋戏文面貌、早期南戏的表演形式以及众多的古剧曲牌都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而其“负心戏”的故事情节与极强的舞台表演特性也深受广大戏曲观众所喜爱。在当代,许多地方剧团都改编排演过此剧目,有莆仙戏、京剧、永嘉昆剧等多种版本,现试对其作一综述。
1 莆仙戏《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是莆仙戏的传统剧目,在福建深受欢迎,被多个莆仙戏剧团改编,在现存的改编版本中,较早的有莆仙戏老艺人吓口的口述本,由于方言发音的问题,剧名被称为《张洽状元》(洽、协系莆田方言谐音而误),吓火在上世纪20年代初在戏班排演过这出戏,并演出于本县的平海、涵江、黄石等地,在去世前,吓火以口述的形式将戏文传给了戏班的班主,他的女婿郑鹤,郑鹤于1953年前后与苏鲁石共同将口述本整理成了上下两集,并于同年交与莆田实验剧团排演,后再经人整理,更名为《张协状元》,现存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
1962年10月25日由莆田实验剧团演出于莆田侨联剧场,王玉耀饰张协,郑惠华饰贫女,演出结束时,演员一起跪在舞台上向观众谢幕。根据现有资料和当时参演人员的回忆可知,此版本的结构较为完整,与永乐大典本的情节基本一致,只是在结尾大团圆处安排了贫女打张协的情节;在表演上,导演和演员也在表演方式上保留了早期南戏古朴风趣的特色,在唱、年、做、打的各方面都处理得比较得当。[1]
除了老艺人的口述本及其整理本之外,2004年莆田市妈祖文化剧团也改编排演过此剧目,由翁国良任导演兼编剧,收录在2004年福建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莆仙戏传统剧目》系列的VCD[2]中,无文字记录本。此版本在情节安排和人物设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突破了永乐大典本的框架,故事发生的背景被定于西汉武帝时期,剧中人物除了张协保留了原名,其他人物的名字几乎都被置换,如贫女被换成了春燕,王胜花被换成了腊梅,王德用被换成了薛文相等等,此外还添加了张载、汉武帝、官氏等人物,原作的人物角色被极大地扩充;部分故事情节也被更改,原作中张协在赴试途中遇见的“强人”被换成了一头猛虎,最后大团圆的结局也是在“圣上御判”的背景下完成;此版本相比原作最大的不同,应是在剧中人物的设定上,原本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张协被设计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多次力拒丞相(原作名王德用)的入赘之请,而在腊梅(原作名王胜花)的百般示好之下仍不改初衷;原作霸道蛮横的丞相王德用则变成了一位通情达理的贤相,对圣上的赐婚却本着“婚姻应两情相悦”的原作而婉言相拒,而后在圣上欲惩处张协时也是及时出面说情。
如此改编确实突破了原作的情节框架,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在一些剧情细节处理上仍存在着一些缺憾,如张协对因自己的拒绝而辞世的腊梅感到亏欠而后来拒绝春燕(原作名贫女)的情节,多少看来有些牵强,且对张协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描写与刻画也有些不够细腻,此外,剧中保留的些许“三妻四妾”“忠君效主”的陈腐思想也对戏的艺术魅力有所影响。
在舞台表演上,此版本的《张协状元》充分展现了莆仙戏的表现特征,全剧完全用莆田方言念唱,体现了丰富的流动性与延展性,演员的表演手法也呈现出了莆仙戏的表演功力,生角的“拖拉鞋”、旦角的“蝶步”、丑角的“七部颠”都在表演中有所展示。
2 永嘉昆剧《张协状元》
永嘉昆剧版的《张协状元》由温州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张烈改编,谢安平导演,为“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改编剧目之一,收录在《温州南戏新编剧本集》[3]中。永昆本《张协状元》是影响较大的一个版本,2000年,温州永嘉昆剧传习所携此剧参加在苏州举行的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演出取得成功,并在全国引起了一定轰动与影响。该剧在2002年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并在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收获团体最高奖项——优秀展演奖,其主演林媚媚、王成虎获优秀表演奖,被誉为“以一个戏救活一个剧团”。
编剧张烈按照永乐大典本《张协》故事的大致框架对原作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对戏的思想和人物性格作了新的塑造与诠释。相较于永乐大典本,永昆版的《张协》刻画剧中人物的笔墨无疑更显细腻,张烈先生在改编时注重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自然规律,将典型性格置于了典型环境中,其中在张协与贫女两位主角身上尤为突出。如在张协听闻宰相招赘递丝鞭时,不再是无故的拒绝,而是先心中窃喜,自鸣得意:
张协:(唱)人言不差,书中自有黄金屋、千盅栗,还有那颜如玉女娇娃,人羡我御街走马,又逢这相府招婿,得意时岂不喜煞笑煞。这丝鞭我接下。
最后是在判鬼的劝说之下才丢下了丝鞭。人物的心理活动详细清晰,人物的性格发展也合乎客观规律。对于贫女的描写亦是如此,在最后面对张协的恳求,她的内心也是经历了“抗拒—矛盾—无奈”这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不是一味地促成大团圆的结局,主角的性格也不再单一化。此外剧中出现了大量温州的俗语方言,如写到庙判与庙鬼给张协与贫女做媒人时说道:
庙鬼:(拉过庙判)判爷,若是好姻缘,终究会团圆;若是恶姻缘,媒人要损娘。
庙判:没听讲过。庙鬼:人家要骂娘——还损女儿。庙判:与女儿又有何干?
庙鬼:东瓯民间有话,叫“做媒人的赔女儿”。
又如张协让庙鬼与庙判在戏中作门时的一段对话:
张协:记住:开门要响,关门要密。
庙鬼:关门要密?哎,判爷,什么叫关门要密,人家不懂。
庙判:此乃温州俗语,是“严丝和缝”之意。这些俗语方言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并体现了原作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永昆版《张协状元》在表演方式上继承了古南戏“一人饰多角”与“以人做道具”的演出形制。在两个小时的表演中,舞台上总共只出现了六名演员,却饰演了十二个角色,有些角色的换装甚至没有进入后台,而是在舞台上直接完成换装,如小二在舞台上“带起官帽,穿起官衣,迈起官步”,并念上两句“别再当我小二,此刻改扮赫王”,便“摇身一变”成了宰相王德用;在表演过程中,舞台上的道具布景一直十分简单,连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都没有出现,而剧中角色庙判与庙鬼则在表演中直接多次“扮桌”、“扮凳”、“扮门”,充当剧中道具,并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除去对南戏古风古制的追溯与再现,永嘉昆剧“急曲”式的唱腔、口语化的演唱形式以及生活化的舞台动作也在表演中得以展现,体现出了永嘉昆剧强烈的生活气息以及浓郁的地域风情。
3 京剧《张协状元》
京剧版《张协状元》在时间上是离戏曲观众较近的一个版本,由国家一级编剧王若皓改编,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指导,“梅花奖”获得者江其虎以及国家一级演员李海燕主演,于2003年首演于长安大剧院,后远赴台湾等各地演出,大获好评,获得到了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多个奖项,是改编得较为成功的一个版本。
在剧本改编与舞台表演方面,京剧版《张协状元》都借鉴了永昆版的经验和方法。
编剧王若皓在承袭原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对情节结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将许多不必要的“头绪”进行了删减,突出了张协和贫女这条故事主线,弱化了如王德用与王胜花等一些辅线,这些人物的上场时间都被大量缩减。王若皓先生还从舞台实际入手,剔除了如路人、张协父母、王胜花母亲等多个边缘角色,许多无关紧要的科诨与过场戏也被一并删去。这样对原作枝蔓的削删一方面做到了“立主脑,减头绪”,突出了剧情主干;可在另一方面会对剧情和人物塑造的环节造成一些问题,如因王德用的出场时间太晚且戏份太少,没有充分地展现出对张协的掌锢与压制,张协矛盾挣扎的心理描写也会因此缺少一些感染力。除了情节的删改,剧中的“鬼神戏”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编剧虽然删去了许多边缘角色,但鬼神角色却几乎全部保留(除土地公),且戏份颇多,鬼神角色出场的场次数占全剧的三分之二,出场时间约占全剧的六分之一[4],鬼神在戏中作为超自然的力量关注着世俗,不仅作为调节场上气氛与推动剧情的工具,也在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情感惯性,在整部戏的结构功能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
与永昆版一样,京剧版《张协状元》也着力塑造了张协与贫女这两位主要角色。编剧在塑造张协这一形象时,突出了其性格的分裂与两面性,其矛盾、软弱、恶狠、无奈的内心被充分展现,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而贫女也是在一系列的苦楚唱词的衬托下更显哀婉动人。
在舞台呈现方面,京剧《张协》也确实如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所说,做到了“好听、好看、好玩”,江其虎开场的一曲《红影摇烛》,一句“雨来春秋转,凤鸣天地动”,便凭借着响亮与充满穿透力的嗓音让全场观众领略到了梅花奖得主的魅力,国家一级演员李海燕也以程派哀婉悠长与自身特有的柔中见刚的唱腔,使整个剧场为之倾醉。著名丑角演员孔新垣在剧中拿着矿泉水说着《陈书文三负心》《王魁负桂英》《秦香莲》三出戏文,来上一句“今天到场看戏的所有男士都是好男人”,不禁令人生笑与思考,将剧场的中心由台上转到台下,将观众从古代拉回现实,不仅让观众收获了欢笑,同时观照了自己的人生;古典韵味中带着现代的气息,风趣幽默中夹杂着哲理的思索。除此之外,京剧版《张协》在舞台表演方面还有自己独创的一面,如在第二出《宿庙成婚》中演员演唱的大段的柳枝腔,这些轻松欢快的“杂腔小调”令观众顿时耳目一新。
《张协状元》的现代改编版本不只这三个,本文只是选取三个较为通行常见的版本作为典型,除了这三个地方戏的改编版本,还有如上世纪90年代由周传家改编,于少非导演的中国戏曲学院版,这个版本后来被搬上舞台后也走出了国门,在北欧诸国进行演出,但据于少非与周传家老师回忆,这个改编版本大致只是一个实验本,是将南戏《张协状元》整理成白话文后交与剧团排演,还不算真正意义的改编本,而此版本没有依托地方剧种,剧情也只是进行到张协赴任路径五鸡山剑刺贫女就收束全剧,大约只有两、三折的长度,并不完整,而其他关于《张协状元》的改编本情况也多与此类似,在此也就不作详尽论述了。
纵观以上这几个版本的改编,改编者都对原作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加工,永昆本与京剧本削减了剧情枝蔓与边缘化的配角人物,突出了以生旦为主的剧情主干,而莆仙戏的版本则是为剧本设定了时间背景,添加了戏剧人物,从总体上改编了原南戏的结构;在舞台表演上,导演则从舞台实际出发,以观众为剧场中心,始终将演员的舞台行动置于舞台的重要位置,并在表演中突显出剧种的特色,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1 《张协状元》改编对比情况简表
续表
改编,在当下似乎已经成了传统戏曲发展传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在今后,还会有更多个版本的《张协状元》会在编剧的改编后被搬演上舞台,通过改编,《张协状元》这一南戏的“活化石”将在今后的戏曲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
[1]徐宏图.《张协状元》:南戏活化石[N].温州日报,2005-05-09:9.
[2]莆田市妈祖文化剧团.莆仙戏传统剧目:张协状元[VCD].福州:福建音响出版社,2004.
[3]温州市文化局.温州南戏新编剧本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191-230.
[4]姚小鸥,卢翮.京剧《张协状元》鬼神戏的结构功能[J].艺术百家,2012(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