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用语“和谐”一词的变迁研究

2014-12-05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用语和谐

秦 晶

(长春大学 人文学院,长春 130022)

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政治用语,一方面体现了深厚的政治文化内涵,及时地反映了我国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作为词汇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政治用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国家政治的变革,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学者大都从理论角度入手来探讨政治用语的来源、特点、功能及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少从具体语料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本文则以《人民日报》“人民网”数据库的“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1]为语料来源,探讨政治用语“和谐”一词在近十年随着社会发展,通过主流媒体的传播,使用频率、应用范围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变化,以及“和谐”在传播中的语义泛化。

1 政治用语的含义

在深入分析政治用语“和谐”之前,首先要探讨政治用语的含义。对于政治用语的界定,已经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比如王小萍、韦长伟。但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于政治用语的认定也有所区别。

本文中的政治用语,是指“政治生活中或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以及文件中惯常使用,并且得到广泛传播,在媒体及广大人民群众中使用频率高并被熟知的话语、术语”。我们可以进一步从三个方面了解政治用语的属性。第一,语言性。美国学者莱考夫就明确指出:“政治即是语言,同时语言也是政治。”政治用语作为政治文化载体,承载了国家的政策方针、政治制度等方面内容,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政治性。政治用语所传递的语言信息是和政治问题相关的。无论从政治用语的内容、形式、使用范围以及表达的效果来看,都显示出了很强的政治性。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中国梦”等。这些不同时期的政治用语体现了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执政方式的调整。第三,可传播性。政治用语“之所以常用和流行,主要不是靠领导人多次宣讲,而是靠大众传媒传播和人民群众相互间的学习与宣传”[2]。特别是在这个传媒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政治用语的传播也更加迅速,传播的广度和力度也在不断强化。

2 政治用语“和谐”的形成

“和谐”一词自古就有,“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3]在《辞源》中,“和谐”的释义为“协调”。《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注重和谐,“和谐”虽然包含了中国人的政治理想,早就被人们所熟悉,但作为一个政治用语的时间并不长。

政治用语,必须存在于政治生活中,在进入党和政府工作报告并被频繁使用之前,“和谐”并不算政治用语。以《人民日报》为例,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以来,直到2001年12月31日,56年间“和谐”出现在标题上的文章只有100篇,而且这些“和谐”没有反映出国家的政策方针等内容,这个时期的“和谐”还不能看作是政治用语。纵观历次党代会上的政治报告,“和谐”第一次出现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政府报告中。在十六大报告中,“和谐”共出现了6次。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更加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所有这些“和谐”,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可以说,从十六大报告起,“和谐”开始作为政治用语,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分析“和谐”,就不能不说到“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产生离不开政治用语“和谐”,“和谐社会”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使得政治用语“和谐”更加强化的过程。2004年9月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5年2月20日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这也标志着“和谐”正式成为一个政治用语。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和谐”共出现34次,不仅明确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还包括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由此可见,政治用语“和谐”已经发展成熟,广泛使用了。

表1 “和谐”作为标题出现的篇数统计

3 对政治用语“和谐”变迁的分析

本文的所有数据是基于“人民网”图文数据库的搜索结果。之所以选择“人民网”图文数据库,是因为该数据库收录了《人民日报》创刊至今的全部图文报道信息,而《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及主张的重任,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日报》既是政治用语最先出现的平台,也是政治用语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3.1 数据的搜集与分析

本文搜索的时间范围是从2002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在这十余年时间里,政治用语“和谐”从出现走向成熟,再到广泛传播,有一个变化轨迹。对《人民日报》中关于“和谐”的新闻标题进行分类与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和谐”一词在不同年份的数量差别,也能够看出“和谐”一词出现的所在领域的变化。

在“人民网”图文数据库中,共搜索到3594篇带有“和谐”的新闻标题,新闻标题中包括副标题、专栏标题。如果正标题重复出现就按1次计算,如果专栏标题重复出现则按累计计算。我们对这些新闻在每一年、每一月份出现的篇数作了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显示,“和谐”在十余年间作为标题出现的篇数不是平均分布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这种趋势,我们用柱状图形来表示,见图1。

图1 “和谐”作为标题出现的篇数统计柱状图

从图1中很明显地看出“和谐”一词出现频率的轨迹,这正好与“和谐”从出现到成熟的发展相吻合。2002年,“和谐”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人民日报》上的新闻标题呈现逐年增加,2005年出现量的飞跃与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密不可分,直到2007年十七大召开之年,“和谐”在《人民日报》上作为标题出现高达926次,可以反映出“和谐”作为政治用语是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有紧密联系的。仅仅对“和谐”一词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还不能看出其具体的变化,还应该结合“和谐”的应用范围来考察。我们主要从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三个方面来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和谐”应用范围统计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和谐”只出现在社会领域中;2003年,开始出现在政治领域;2006年,出现在经济领域。2008年以后,虽然“和谐”出现的次数有所减少,但可以看到其应用的范围并没有缩小多少,甚至在政治、经济领域中还出现了“促进宗教和谐”“和谐寺庙创建活动”“共建和谐税收”的使用,显示出了“和谐”一词强大的生命力。

3.2 “和谐”的词性变化

3.2.1 作形容词

在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和谐”的词性也在变化。“和谐”从《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来看是形容词性,在《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和谐”“不和谐”的用法,但“和谐”修饰名词的用法最多,而且随着“和谐”的使用频率和范围的扩大,所能修饰的名词的领域也不断扩大。比如:

(1)依法行政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条件 (2005-07-28第4版)

(2)弘扬和谐哲学(2006-12-27第9版)

(3)和谐美学与和谐社会建设(2007-04-26第9版)

(4)探索和谐宗教理论创建和谐寺观教堂(2008-12-26第6版)

(5)紧贴高校实际 构建和谐校园(2009-12-18第19版)

(6)党建 集聚和谐正能量(2012-11-03第11版)

除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标题外,实际上还有一类新闻标题值得注意,即“和谐+城市名/地区名”,比如“和谐廊坊”“和谐香港”“和谐浙江”“和谐吉林”“和谐新疆”“和谐镍都”“和谐东亚”等等。

“和谐”作形容词还可以修饰动词,充当状语。比如:

(7)坚持和谐拆迁 维护群众利益(2011-01-24第7版)

(8)微笑接力和谐传递 奥运志愿“微

笑圈”测试版发布(2006-10-30第12版)

我们还能看到“和谐”修饰动词性短语的例子,“和谐拆违”“和谐林改”“和谐迎亚运”。

3.2.2 作动词

“和谐”一开始是作为形容词使用的,但在其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词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中也看到了“和谐”作为动词的用法。比如:

(9)和谐世间春(2005-02-18第11版)

单独看这个新闻标题,很难确定“和谐”的词性,如果联系这条新闻的具体内容,就会明了。这则新闻开头是:“春节前,一位文化名人题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关爱自然美;下联是:和谐世间春。”我们通过这副对联的内容,考虑到对联的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的原则,“关爱”和“和谐”对仗,“自然美”和“世间春”对仗,我们可以明确,在这里“和谐”作为动词使用。

(10)语言也应和谐起来(2005-04-12第13版)

(11)“农民车站”和谐春运 (2006-02-12第7版)

(12)圣火照神州和谐天地人(2008-08-29第5版)

例(10)中,“和谐”后加趋向补语“起来”,表示“和谐”这种状态开始、持续义。(11)(12)中“和谐”后跟宾语,具有致使义,表示使“春运”“天地人”和谐。

3.2.3 作名词

“和谐”除了作形容词、动词之外,我们还发现“和谐”有作为名词的用法,比如:

(13)从小康到和谐(走向和谐)(2007-02-10第8版)

(14)信访小基金 助建大和谐(2007-11-13第9版)

(15)小警务推动大和谐(2011-12-28第17版)

上例中的“和谐”的词义明显与“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个原义是有出入的,在这里,“和谐”不再表示性质,而是表示一种事物的名称。但在《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少的,所以,“和谐”作名词的用法并不常见。

综上,我们找到并分析了“和谐”一词在《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上的不同用法,可以看出,“和谐”在快速传播过程中,其词性也发生了变化。从时间顺序看,由最初的形容词,到动词,再到名词,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通过对上述例子的分析,我们还能看到“和谐”原有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实际上这是“和谐”一词发生“语义泛化”的结果。

3.3 “和谐”传播中的语义泛化

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于“和谐”的释义已经由1个变为2个:“①配合得适当:音调和谐,这张画颜色很和谐。②和睦协调:和谐的气氛,和谐社会。”从词典释义数量的增加,最好地反映了“和谐”的词义发生了变化,由单义词变为多义词,而这种变化正是“和谐”一词的语义泛化的结果。

刘大为认为,语义泛化“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所指范围。一般词语的语义演变也有语义泛化的现象,但是只有在流行语中它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集中,而且泛化的速度也特别快。”[4]33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肯定“和谐”是使用频率高、范围广、人民群众熟悉程度较高的一个政治流行语,所以“和谐”一词的泛化速度也比较快。

一个词的新义产生是词义在言语中的动态变化,按照人类社会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当人类的认知达到了较高水平,就获得了参照已知的具体事物的概念来认识无形、抽象、难以定义的概念的能力,这就是人类的另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即隐喻[5]。“和谐”实际上也是通过隐喻进行的语义泛化。刘大为把隐喻性语义泛化分为三个阶段:以语义隐喻为特征;以语义抽象为特征;以语义含混为特征[4]34-35。“和谐”一词的语义泛化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和谐”的流行也经历了同步发展的过程(见表1、表2)。

自2005年以后,“和谐”作为政治用语使用频率急剧增加,“和谐”的语义泛化过程加速进行。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和谐”仍是一个释义:“配合得适当:音调和谐,这张画颜色很和谐◇和谐的气氛。”根据词典的凡例,例中用的是比喻义时,前面加“◇”。所以,可以看出来《现代汉语词典》也已经注意到“和谐”一词语义的变化,只不过这一阶段还没形成新的义项,可以说是语义泛化的过程正在进行。

“和谐”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也表现出了语义含混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每一个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意增删义位中的语义特征,或者随意加入新的语义特征而使词义朝不同方向引申。比如,在《人民日报》标题上除了反复出现的“和谐文化”“和谐企业”“和谐校园”“和谐的劳动关系”之外,还存在“和谐海洋”“和谐拆迁”“和谐哲学”“和谐宗教理论”“和谐寺观教堂”“和谐香港”“和谐正能量”等等,这些例子中的“和谐”就不单单是指“和睦协调”的意思,还具有“和平”“安定”“团结”“共赢”“发展”“对立统一”的意义。这只是《人民日报》新闻标题所体现出来的,如果通过中国报纸全文检索来看,在新闻标题还有“和谐细胞”“和谐梦”“和谐汽车”、“和谐网络”等用法,在这其中“和谐”语义含混更加明显。刘大为认为“语义含混是流行语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可以肯定的是,“和谐”一词正是出于这个阶段。

4 结语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用语,其产生、发展、广泛流行以及变化,不是孤立进行的,一方面及时反映了国家的大政方针,体现了反映社会的功能;另一方面伴随着“和谐”语义价值的提高,更容易被人们所使用,发生语义泛化的可能性大、速度较快,在不到十年间,“和谐”由一个单义词发展为一个多义词,而且这种泛化还在进行中。语义泛化不是单纯的摹仿,还有使用者创造性的努力的结果。“和谐”一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政治内涵,所以它的流行也是相应的文化方式、政治理念、人文精神传播的过程[6]。因此,“和谐”还具有传播功能。正是“和谐”一词凭借自身的传播优势,成为了强化和推广政治文化最强有力的传播工具。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DB/OL].(2013-12-28)[2014-02-10].http://202.198.141.115:957/web/index.htm.

[2]王小萍.试论中国政治常用语与政治文化传播[J].理论前沿,2007(17):26.

[3]朱国良.说和谐[N].人民日报,2003-04-17(9).

[4]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5]陈晓红.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现象解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4):42-44.

[6]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用语和谐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用上礼貌用语,写“打电话”的故事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礼貌用语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