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
2014-12-05张迪
张 迪
(长春边防检查站 会计室,长春 130039)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繁荣,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来越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更多的投资,同时使得公司价值最大化,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在这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视盈余管理,合理使用盈余管理是企业走向成熟的典型标志,但如果过度甚至违规的盈余管理则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甚至危害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应该重视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规范和监督,确保资本市场良性发展。
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概述
1.1 盈余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1.1.1 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比较权威的解释如表1所示。
1.1.2 盈余管理的特征
(1)合法性。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源是企业所运用的“会计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同一个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具有多样性,而会计法规和准则的建设往往相对于会计实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盈余管理应该是在不违背会计法律和法规的情况下,对企业利润进行的合法操纵,是在各类会计法规、政策之间打“擦边球”,与“合理避税”的性质有类似之处。
(2)目的性。盈余管理不同于普通的会计差错,它实质上是一种主观故意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它是会计从业人员根据企业管理层的意志,在其授权下进行的一种有目标、有目的的经营业绩管理,是在会计信息采集和加工过程中的一种有明显目的的调节活动。盈余管理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企业的盈余数据有目的性的扩大或缩小。
表1 盈余管理的主要概念对比
1.2 盈余管理的手段
1.2.1 通过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Accounting Policies)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部分上市公司以“更好地反映会计信息”为借口,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做出有利于企业利润调节的业务。
1.2.2 通过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实务中,许多上市公司往往通过资产重组来实现“扭亏为盈”,具体方式有股份转让、资产置换等。
1.2.3 通过关联方交易
我国的部分上市公司往往是通过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与改制前母公司及其集团内部的其他子公司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常见的关联交易方式有费用转移、承包经营和关联购销等。
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2.1 盈余管理的动机
2.1.1 公司管理层与其股东间的契约动机
根据现代企业关系,公司的管理层与股东即所有者之间究其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权力和报酬而存在的。尤其是在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业绩往往与股票价格挂钩,为了吸引更多“盈利至上”的投资者购买本公司股票,而不惜进行过度盈余管理。
2.1.2 公司与其债权人之间的契约动机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筹集资金,企业为了获得融资成本较低的银行贷款而不得不提供具有较好经营业绩的财务报告,这些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很有可能夹杂着各种盈余管理动机。
2.1.3 取得IPO资格动机
取得在深市和沪市挂牌融资的资格,即上市是我们国家许多企业梦寐以求的目标,而获取IPO资格是上市的必要步骤。事实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在IPO前1-2年中其会计利润可以达到最高水平,而在IPO执行的当年以及之后年度的会计利润却往往出现显著下降,说明一些企业存在着为了获得IPO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1.4 取得配股资格动机
取得配股资格是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对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取得配股资格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简称ROE,也叫股东权益收益率)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陈小悦等从研究上市公司获取配股资格的动机入手,运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布的区间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具有配股资格的临界公司应计利润总额明显高于非临界公司,这一现象表明上市公司一定存在着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由此提出了业界著名的“10%现象”。
2.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
2.2.1 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股东虽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所有者,却往往处于信息上的劣势,因为公司的管理层控制了企业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的生成和输出。公司的经营者充分利用其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利用过度的盈余管理对外界提供虚构的会计信息,掩盖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2.2.2 企业管理者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现代企业经营者的薪酬是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密切相关的,所以用于体现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盈利信息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当企业管理者丧失道德底线,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不当的公司盈余管理就会应运而生。
2.2.3 资本市场自身的逻辑基础
现代资本市场通常以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逻辑基础。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往往会通过选择盈余来吸引投资者,进而影响股票价格,最终获得其自身收益。除此以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降低并购前目标企业盈余而获得利益,并通过换股并购、反向收购和管理层收购来实现并购。
2.2.4 出于避税的考量
由于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改革在逐年推进,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加之大量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理论上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显然,这种避税的考虑现在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开展盈余管理的动因之一。
2.2.5 债务方面的因素
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种财务关系。企业为了做大做强,不断扩充生产经营规模,就必须向债权人借入资金,适度的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企业向其债权人筹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制度,多数债权人(主要是银行)都建立了比较权威的测评体系,以评估是否给企业贷款。而除了必要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外,盈利指标也是衡量是否发放贷款的标准之一。在这个背景下,当公司发现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差强人意时,就会采取行动进行一定的盈余管理,用以掩盖自己财务指标上的缺欠,以此维持自己的资金运转。
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公司治理机制(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又叫“公司治理体系”或“公司治理系统”,专业全称“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公司的治理结构就好像是企业的“操作系统”,专业的监管体系就好像是企业的“应用软件”,它们二者共同形成了企业的公司治理系统。而公司治理系统具有调整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机制,包括股东大会运作机制、董事会运作机制、监事会运作机制,以及公司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与管理、法务咨询、产品研发等监管机制。因此,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哪个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设计方面都必须从机制设计的角度入手,才能改善和提升企业的公司治理环境。
目前我国许多公司都缺少一套高效率、完善的公司治理系统,同时由于现代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机制,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往往会存在“内部人控制”、“一股独大”等现象。公司的股权结构本来就不合理,再加上监事会的监督能力太弱,无法发挥其本质作用;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运用缺乏普遍性,其不合理的管理机制使得独立董事们不能全心全意履行其职责,因此使得管理当局乘机利用职权进行过度盈余管理。
3.2 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善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公司可以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会计政策及估计变更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而且这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会计准则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新的经济行为、市场工具、会计事项层出不穷,而会计准则体系更新的稍微滞后就可能沦为企业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手段。除此以外,由于我国2007年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的1项基本会计准则与38项具体会计准则之间、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的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和相关经济法规之间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协调甚至是矛盾的地方,这必然会增加管理者、监管者、投资人之间的博弈空间,使得具备违法动机的上市公司管理者有机可乘。
3.3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资本市场一直把“建立以会计信息披露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不断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按照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看来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众多的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进而使得整个资本市场长期处于“灰蒙蒙状态”。因信息披露方面违规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不可靠等。
3.4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不高
注册会计师有“经济警察”的美誉,其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可以说,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相当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作为“商品”流向资本市场的最后一道“检验单”。近年来,经济发展盘旋上升,一些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业绩下滑,由此引起审计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激烈,进而使得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独立性存在问题。一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无视审计独立准则,在发现上市公司发生利润操纵行为时也不予理睬,甚至协同上市公司造假,这些因素客观上纵容了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
4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4.1 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发展,首先就要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进而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断培养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因为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国有股权和“所有者缺位”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力的最主要原因。
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国有股减持,而后壮大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质量,提升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能力,使得股东在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时能够具备足够的能力实施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有效监督,从而控制经营者不当和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
4.2 积极改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报酬机制
应该积极改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报酬机制,建立以公司盈利为基础的短期激励和以市场价值信息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报酬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金报酬是与公司当年实现的会计盈余息息相关的,这样势必诱发管理人员操纵利润。如果在高管薪酬契约中逐步引入股票价格和社会效益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考核指标,同时改革高管持股制度,积极推进股票期权计划,将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捆绑在一起,强化长期监管和激励机制,势必会减少不当盈余管理的行为。
4.3 不断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在披露内容与格式方面更加规范,披露的内容要增强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要注重信息的可理解性;二是要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披露,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上市公司运行的必要保证;三是要积极引入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把企业发展战略、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业绩量化披露。四是要加大信息披露违规的执法力度,增加上市公司披露违约的成本,减少不当盈余管理行为。
4.4 稳步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一是要逐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法律和社会责任意识,将“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建立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同时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水平。
二是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每年对注册会计师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会计和审计知识的培训,更应该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不断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执业判断能力,同时提高识别企业过度盈余管理的能力。
三是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的检查监督,而且这种监督要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从审计业务决定书到实施审计查证,再到做出审计报告,最终到审计档案归档,都应该进行复核,而具有复核责任的有关人员,应对参与各项审计项目有关人员的工作结果进行适时的复核,以确信其符合独立审计准则及全面质量控制的要求。
[1]何晶磊.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N].中国审计报,2011-07-11(8).
[2]王立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J].企业研究,2012(3):18-19.
[3]白周蕤.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1(6):155.
[4]浦锦.浅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8):52-54.
[5]王棣华.谈谈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类型[N].财会信报,2011-08-22(C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