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特色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系建设研究
2014-12-05刘继志刘宇飞赵玉华赵艳滨李晓琳朱鸿哲孙智博
刘继志,刘宇飞,赵玉华,赵艳滨,李晓琳,王 刚,李 丽,王 楷,张 颖,朱鸿哲,孙智博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类中所设置的一个本科专业,也是一个新兴的边缘交叉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任务是从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人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探索运动对生命的生物学价值、运动与人类健康的相关性[1]。自1998年开设至今,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全国有3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此专业。而且,在各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办学中着力突出冰雪特色的专业非常鲜见。因此本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冰雪运动平台搭建、师资与管理、科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办学现状
1.1 我国其他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办学现状
作为新兴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工作一直在不断摸索中前行。由于教育部尚还未有一个用以指导性的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来规范、指导专业的建设,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各院校之间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又较少,从全国范围看整个专业的建设尚缺乏统一的指导,专业建设还不够规范,各地区专业的发展也不甚平衡[2]。而且,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呈阶段性发展趋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根据所在学校的特点而设立,课程体系缺乏一致性。师资队伍的专业层次具有较大差异,教材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需求[3]。由于本科专业范畴较为宽泛,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准确定位,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应有的就业优势。从学科梯队建设而言,目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队伍的组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医学、体育、生物以及其它相关专业。虽然他们的学历层次和实际工作能力都较强,但在知识结构上体现了不均衡性。各地学校由于地域、经济、文化、人们思想意识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人才的引进也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4]。
1.2 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办学现状
哈尔滨体育学院地处我国北疆,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普通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也是学院三个硕士专业之一。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一直非常重视学科建设问题[5]。因为学科建设对相关学科点和学科体系的科学规划和重点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形成和提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具有重大意义[6]。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若干问题。如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特色,课程设置有待优化,学生就业出口瓶颈问题的探索,专业梯队建设布局如何更加合理等。为更好促进学科发展,本专业梯队成员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哈尔滨体育学院一直坚持冰雪特色办学,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也秉承学院办学方向,结合地缘优势,不断加强学科冰雪特色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具有冰雪特色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 构建具有冰雪特色的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系
2.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
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作了较大的调整与修订,整合了部分相近相关专业,当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7]。”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发挥体育院校的专长与优势,又要具有生物科学、物理、化学等都学科专业知识,还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将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体育专业学习运动训练基地、体育运动专业运动队、体育科研机构、体育健身娱乐场馆、康复保健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复合型人才”[8]。
2.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以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符合学科培养目标要求,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专业教学、研究、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但是存在课程设置繁琐,必修课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不够,选修课比例偏低,人文课程比重偏低,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2013年,为更好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科发展,本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置,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去繁就简,只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分为公共课和理论课两部分;选修课分为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保证学生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外,增加选修课的设置比例。在具体设置过程中,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冰雪特色。
2.2.1 加强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公共课的设置中,在传统的思修、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设置基础上,增加了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的开设可以更好传承祖国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开拓视野。而高等数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推理与逻辑分析能力。而这些技能的加强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2.2.2 逐步建立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运动人体科学属于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起步时间较晚,发展虽较为迅速,但缺乏系统理论支撑。只有建立完整系统理论体系,才能促进学科更好发展。因此,在2013年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时,增加了“运动人体科学方法与技术”“慢性病的运动疗法”等课程,并对原有“运动人体科学原理”课程进行重新修订,为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体系建立打下坚实基础,并促进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与应用。
2.2.3 侧重实践技能培养,彰显冰雪特色 在必修课的设置中,将“运动营养学”从“运动医学”课程中分离出来,独立设课,以加强学生对于运动营养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并且在“运动医学”与“运动营养学”课程的内容里创新的增加了冰雪元素。在“运动医学”课程中增加了冰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性疾病(如雪盲等)的讲解与介绍,并增加了雪上项目运动损伤的紧急救护和预防处理知识。在“运动营养学”课程中增加了冰雪项目运动员合理营养的内容。这些课程与课程内容的开设与讲解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冰雪运动项目特点、运动损伤知识。并将所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知识在冰雪运动实际中更好运用的能力。在“康复医学”“运动按摩”中增加了运动损伤后如何进行康复、保健的内容。同时,首次将“滑雪”课列为指定选修课,以期让学生不仅熟练掌握滑雪技能,而且可以通过对滑雪项目运动特点的体悟,更好的将所学有关冰雪项目运动特点、运动营养、运动创伤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中更好的结合运用。
2.2.4 增加选修课比例,培养学生多方面潜能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知识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并且也不断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纵深的发展,但是在受课程数量和内容限制,在知识广度、交叉整合方面总是有所限制,而选修课的设置恰好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其是必修课有益的拓展与补充,而另一方面,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培养。2013年在对课程重新设置时,在保证必修课程比例基础上,大幅增加了选修课比例。术科选修有“滑雪”“医疗体操”“太极拳”“游泳”等课程;学科选修有“运动按摩”“体育科研方法”“运动项目概览”“运动人体科学统计学”等课程。
2.3 搭建良好的冰雪运动实践平台
理论知识的学习,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加强认识理解与掌握。本学科着力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冰雪运动实践平台。帽儿山第二教学区为学生良好的实践平台之一,学生可以定期上山滑雪实习,并且在山上设立运动损伤急救室进行运动损伤实习,协助老师进行运动损伤急救、运动保健按摩等。
在黑龙江省康复医院,本系设立了临床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定期去康复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增进康复医疗知识技能,使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应用于实践。2013年9月,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医疗康复中心正式成立,为学生临床实习搭建了又一良好平台。另外,省体育局康复医院和省体科所也是本系实习、实践的平台。北京康比特公司成为运动营养实习、实践合作基地,为本系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提供了保证。
在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哈尔滨体育学院承办了部分比赛项目。本专业教师、学生积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担当大会的医务监督、运动员机能评定、志愿者,为大会顺利成功举行贡献了自己绵薄之力,同时通过此次大会的练兵,使本专业师生对于冰雪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充分体现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特点与优势。
2.4 师资与管理
在师资与管理体系上,具有一支高层次的、高学历的管理与师资队伍。包括国家体育总局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国家体育总局后备学术带头人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运动医学专家1人,运动康复保健专家1人。近年来,引进高学历人才2名;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提高学历层次,共派出2名青年教师研修省内访问学者,2014年,拟派出1名教师出国访学。本专业注重学科梯队建设,梯队人员的职称和学历结构大幅度地提高,现有专兼职教师共27人,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0人,助教2人,正高、副高、中级职称比为 11.1%、44.4%、37.1%;学缘结构: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11人,毕业于其他院校16人,占66.7%。博士后2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18人,学士2人。具有较合理的年龄结构和学术结构的学科(专业)梯队建设。人员配备合理,既包括有体育学研究背景的专业人员,又包括有医学、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多次为我国冬季项目国家队服务的医疗保障人员。
2.5 科研方向着力突出冰雪特色
近些年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同时,着力突出冰雪特色。涌现了众多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优秀科研冰雪运动方向科研成果。著作《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安全评估与预防体系》中,在一般学校体育安全问题阐述基础上,增加了对于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冰雪运动风险的评估,此书的出版为体育教师、教练员及学校体育管理机构解决黑龙江省青少年学生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问题,特别是冰雪运动安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科研课题“我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测与评定”等,学术论文《导引术结合推拿疗法消除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展现了本专业教师在冰雪运动方面优秀的科研能力。学科梯队多次承担竞技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开发与评定领域的课题,并有论文、指导报告、新器材的研发等多种形式的成果提供。2003年以来,利用学科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学术优势为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王曼丽、于凤桐等)进行系统跟踪监测,获得大量的生理、生化数据,既保障了运动员的科学训练,也提高了本学科在竞技体育的训练科学化发面的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
3 冰雪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3.1 科研和冰雪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科研多集中于理论研究,与冰雪运动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指导实践的作用不强。加强科研和冰雪运动两者之间的联系,形成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为主体,成员覆盖多个冬季项目的科研团队,帮助本专业迅速成长为冰雪科研的强势集体,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之一。
3.2 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人员学缘体系较为丰富,但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存在医学和体育学知识结合不够紧密问题,这也是限制专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问题,应该通过加大外派教师进修的力度以及外聘有经验的客座教师尽快加以改善,着力培养引进具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背景的人才。
3.3 教材建设不够完善
现在本专业使用的教材多为全国统编教材,缺少具有冰雪特色的内容。在今后工作中应继续丰富教学内容中的冰雪相关知识,加强具有冰雪特色教材的建设,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也是本专业教学改革和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
4 结语
近几年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管理、科研、冰雪实践平台搭建方面不断努力、创新,开拓了一条具有冰雪特色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之路,但是,从目前学科建设情况看,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之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仍会继续在这条路上探索、前行,促进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彰显冰雪特色,争取培养出更多既拥有丰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又具有冰雪运动专长的优秀毕业生服务于社会。
[1] 孙茹,邹晓峰.“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方法概论”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6):84-86.
[2] 姚鸿恩,阎守扶,周 军,等.办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7):1 -6.
[3] 乔德才,康道峰,刘晓莉,等.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5 -228.
[4] 张志辉,杨 清,张凤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几点探讨[J].科技信息,2010(5):516-518.
[5] 李晓琳,刘宇飞.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优化课程设置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1):5 -7.
[6] 钱竞光,戴剑松,张蕴琨,等.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6(2):1-6.
[7] 朱佳滨,姜春平,等.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1):8-12.
[8] 哈尔滨体育学院2003教学计划[Z].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03.